從“右腎失蹤”事件看新聞媒體對醫患糾紛的報道
摘要:“右腎失蹤”事件是近期我國醫患矛盾惡化背景下出現的一起典型醫患糾紛事件,該事件引發了大眾對於媒體新聞專業主義和新聞倫理等一系列的爭議。與此同時,新聞媒體因對醫患糾紛報道中的失誤也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本文通過分析媒體在報道醫患糾紛事件時存在的問題,提出新聞媒體不是醫患糾紛出現的始作俑者,但因報道失誤卻成了醫患糾紛的助推者。如果運用客觀、真實和善意的心態去報道,新聞媒體可以助推醫患關系的改善。
關鍵詞:右腎失蹤﹔醫患糾紛﹔新聞媒體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6-2-0058-02
一、“安徽男子術后右腎失蹤”事件概述
2016年5月5日,安徽一家新聞媒體以《我的右腎去哪了》為題,報道了宿州男子劉某某在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做完胸腔手術后右腎離奇失蹤的消息。當天下午,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就發表聲明,表示《我的右腎去哪了》報道嚴重失實,並貼出術后2次CT復查圖片,均顯示右腎存在。該事件劇情幾經反轉后,5月10日,解放軍南京軍區總醫院的檢查報告公布最終結果:劉某某右腎未丟失,目前呈現為外傷性移位、變形、萎縮。與此同時,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表示對相關新聞媒體及記者保留追責的權利。至此,“右腎失蹤”事件雖然告一段落,但醫院與新聞媒體矛盾卻引發輿論紛爭,呈現出截然相反的觀點:一部分人認為新聞媒體的報道能對醫療衛生界的不良現象進行抨擊,劉某某討要了大半年的說法,在眾多新聞媒體的關注下,一個星期事情就得到了解決,新聞媒體起到輿論監督作用﹔而另一部分人認為新聞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不惜扭曲事實加劇醫患矛盾。雖然兩種觀點各執一詞,但都不排除新聞媒體在該事件中所起的推波助瀾作用。
二、新聞媒體報道“右腎失蹤”事件存在的問題
一是新聞專業主義缺失。客觀、公正、獨立、真實地描述新聞真相,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權利,是新聞專業主義追求的核心內涵。在如今的傳播環境下,新聞專業主義對媒體的要求不再只是客觀地描述新聞現象,而更應當注重對報道內容的核實和求証,使其符合真實性原則。“右腎失蹤”事件塵埃落定了,事實是右腎還在,只是萎縮了。該事件暴露出某些新聞媒體在不調查不求証的情況下進行報道,不僅造成虛假新聞乃至謠言的大面積傳播,進一步撕裂醫患關系,同時也沖擊了客觀、真實等新聞專業主義的基本規范。
二是媒體專業素養的缺乏。在對該事件的報道中,不少新聞媒體運用了“右腎缺失”的提法。有專業人士指出新聞媒體報道所採用的“右腎缺失”用詞不當,醫學專業名稱應為“右腎缺如”。一字之差暴露出某些新聞媒體沒有具備基本的醫學常識,僅憑患者的描述就輕率為之。所謂的“腎缺如”,是一個醫學影像診斷用詞,指的是彩超檢查時一側腎臟看不到,常見於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患者根本就沒有腎臟。比如那一側的腎臟先天就沒有發育,或者腎臟因為腫瘤、外傷等情況后來被切除了﹔另一種情況是患者有腎臟,但是比較小,影像檢查沒有發現。“右腎缺失”事件,經過第三方權威機構鑒定后確定不是當地新聞媒體最初大肆報道的那樣右腎“失蹤”而是右腎萎縮。
三是眼球經濟與新聞倫理之爭。新媒體時代下,“眼球經濟”倍受關注。因為能借吸引大家的目光而獲得更多經濟利益。於是,一些媒體開始故意回避、混淆新聞事實,刻意刺激公眾的興奮點和情緒爆發點來營造出輿論狂歡的虛假現象。事實上,這種輿論狂歡也引發了關於新聞倫理的爭論。“右腎缺失”事件在凸顯中國醫療衛生領域問題的同時,還把關於新聞倫理的沖突再次引進了大眾視野。我國所強調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倫理道德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右腎缺失” 的失實報道,不僅損害了本已脆弱不堪的醫患關系,更讓公眾受到嘲弄,歸根到底都是少數媒體片面追求點擊率、賺取“眼球經濟”的思想在作怪。
綜上所述,在對“右腎失蹤”事件的報道中新聞媒體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醫患關系的惡化,不完全是新聞媒體的過錯。新聞媒體、醫生以及患者都應該更多地去反思、呼吁加快推進醫改進程,讓醫患媒三者能夠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從媒體角度而言,媒體應當本著善意的心態,運用客觀、真實、平衡的報道手法構筑健康的醫患關系,自覺肩負應有的社會責任。
三、新聞媒體在涉醫報道中應把握的問題
一是堅持平衡報道策略,保障醫患報道中的平等“話語權”。醫患對立的局面並非不可打破,修復緊張的醫患關系,需要新聞媒體架設起醫患二者之間溝通的橋梁。新聞媒體應當站在客觀的立場對醫患事件進行報道,給醫患雙方平等表達的機會,既不夸大事實、添油加醋,也不刻意偏袒、激化矛盾。堅持平衡報道策略,不為雜音噪音所擾,不為傳聞謠言所惑,以專業性的、理性的、建設性的新聞報道,平衡醫患雙方的利益,保障醫患雙方平等的“話語權”。
二是持續呼吁政府對醫療事業的作為,加快推進醫療衛生改革。醫患事件頻發是社會轉型時期醫療體制機制弊端的一種表現。一段時間內,天價藥費、手術紅包、個別醫生醫德敗壞幾乎成為百姓對於醫院的刻板印象。這從側面反映出我國醫療體制的不健全,監督管理機制不夠完善,醫務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積極有效作為,需要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事業改革。
“右腎失蹤”事件是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大背景烘托出的一起極端典例。該事件中媒體的失實報道應該引起反思。但是想要從根本上杜絕醫患糾紛的發生,需要政府加大對醫療事業的作為。作為社會公器的新聞媒體可以呼吁政府完善醫療行業監管制度,同時呼吁政府積極尋求醫療事故合理賠償的有效途徑。
三是加強記者自身素質的修養,提高新聞專業素質。醫患糾紛、醫鬧事件頻現,與某些新聞媒體夸大事實、過度渲染或借機炒作不無關系。報道新聞事實,既是新聞媒體職責所系,也有媒體職業規范約束。記者不能僅僅為實現“眼球經濟”而不顧職業道德的約束。與此同時,在報道醫患事件時記者應當加強醫學素養,了解基本的醫學常識,增強報道的准確性和專業性,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新聞官司。
總之,醫患之間若缺乏溝通,醫患關系的改善將舉步維艱。如果新聞媒體缺位,許多醫療體制的弊端將無法及時曝光。就此而言,眼下這場醫院與新聞媒體關系討論,最不必爭論的就是新聞媒體是否是醫患關系惡化的罪魁禍首,而應該著眼於新聞媒體如何改善報道與促進多方合作去推動醫療體制改革。
參考文獻:
[1]周慶.論網絡媒體在構建醫患關系中的媒體責任[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5(10).
[2]醫患糾紛升級,誰是背后推手?[EB/OL].
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40829/content-459879.html.
[3]中國式醫患關系,我們都是受害者[EB/OL].
http://mt.sohu.com/20160508/n448303991.shtml.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來源:西部學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