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保險"不靠譜別輕信 警惕"互助"外衣下的陷阱

覺得每月拿出上千元買重大疾病險經濟壓力有些大,你是否願意加入一個“網絡互助”計劃?當有成員患病時,你拿出幾塊錢和大家一起分攤﹔你需要幫助時,成員們也來資助你。水滴互助、抗癌公社、e互助、人人互助等一批“網絡互助”平台越來越受到關注,水滴互助上線僅2個多月已經有70萬會員。
業內人士認為,互助保險的一些形式融入互聯網,網絡互助平台的確是商業保險之外的另一種保障方式。但網絡互助不是真正的保險,在財務穩定性和賠償給付能力方面不比保險。同時,更要警惕那些打著“互助”“公益”名號的行騙平台,應加強甄別,理性加入。
3元換30萬元保障
“准備給家人購買一份重疾險,無意中發現了網絡互助,這種平台靠譜嗎?”加入網絡互助很像是買了一份保險,“保費”又比真正的保險少太多,誘惑的確不小。
水滴互助平台上有4種互助計劃,綜合意外互助計劃、中青年抗癌計劃、中老年抗癌計劃和少兒健康互助計劃。以加入會員人數多達64萬人的中青年抗癌計劃為例,年齡18周歲至50周歲之間、身體健康的人都可以加入,預存9元,如果有會員患癌,其他會員均攤,會員數量越多,分攤金額越低,單次不超過3元。受助者最高可獲30萬元互助金。
“平時小額助他人,數十種大病時得保障”。抗癌公社則是零費用加入,每次捐助低於1元,最高可獲35萬元保障。其微信平台上顯示已有近50萬社員,甚至還推出專門針對癌症、糖尿病等患者的互助計劃。
還有平台推出重大疾病互助、意外互助之外的項目。比如,夸克聯盟的“駕車風險互助計劃”,最高可得80萬元三者保障﹔因救助他人而遭訛詐,“扶老人愛心互助計劃”可給予律師費、訴訟費等最高20萬元的保障。
這些低門檻、低費用的互助平台頻頻得到資本的青睞。抗癌公社2015年底估值約400萬美元﹔水滴互助獲騰訊等5000萬元天使投資,估值近3億元……
神似保險的“服務平台”
“這些平台把互助保險的一些做法用在互聯網上,實際上其並沒有獲得保險的資質,自稱‘共同抵御風險的社群’‘眾保平台’,處在灰色的邊緣地帶。”一位業內人士分析。
比如,夸克聯盟就明確表示,自己不是商業保險,本質上只是提供了一個互聯網信息服務平台,讓用戶之間形成一種網絡上以互幫互助為目的的權利義務關系。
實際上,保監會也曾提醒,這些互聯網公司不具備保險經營資質,互助計劃也非保險產品,同時也沒有政府部門的監督,在財務穩定性和賠償給付能力方面沒有充分保証。
但也有人認為,對於那些買不起商業保險、得不到長期有效保障的人來說,參加網絡互助不失為一個選擇。
根據抗癌公社公示的電子匯款憑証和受助人簽字收據,今年7月,抗癌公社為罹患結腸癌的四川成都藍女士發起捐助,每位社員分攤0.78元,8月初藍女士收到了約30萬元的匯款。抗癌公社表示已為11個家庭完成互助。
白領小趙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互助計劃,覺得是個好事也稀裡糊涂地加入了。頭兩次有社員生病需要分攤,他都毫不猶豫地微信支付了,可后來發現每個月都有新的互助任務,第三次需要分攤時,他就沒交錢自動退出了。“平台的資金安全嗎,會不會有人騙保?”小趙擔心這是個“無底洞”。
大多數網絡互助平台都表示,會組織獨立第三方評估機構對申請資助事件進行評估和鑒定,並在平台上公示,接受質詢。為防止帶病加入,水滴互助還設置了180天的等待期,期間患病也不可以申請互助金,但須履行分攤義務。
警惕“互助”外衣下的陷阱
“網絡互助平台有待進一步發展,目前還沒有大的風險。做大到一定程度后,有關部門或出台政策加以規范,就像現在的網絡約車平台一樣。”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認為,正規的互助平台有存在的價值,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不該一棍子打死。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網絡互助流行起來后,有不法平台打著“互助”的旗號,做起了“圈錢”的買賣。
近日,一家叫“億加愛心”的互助平台被曝是一場集資騙局,該平台會定期舉行公益活動,貼出現場照片,並聲稱有諸如建立希望小學這樣的項目,“幫助金額”日息為1.5%,吸引投資者紛紛參與投資。而投資者打款容易、取款難,至少有近4000名投資者深陷其中。今年上半年,先后有“MMM”“YBI”等金融互助平台陸續崩盤。
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有的機構和個人打著“互助計劃”的幌子,通過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平台惡意騙取公眾錢款,極易給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對於形形色色的互助平台要提高甄別能力。(董禹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