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前沿聲音>>編採探索

紙媒新聞表達的情感掌控與策略

楊宗惠
2016年08月12日16:3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作家真情流淌、不吐不快時,才能寫出打動讀者心靈的作品﹔讀者隻有為作品的情所打動,才能與作家產生共鳴,也唯這樣的文學作品才能打動人、感染人,新聞作品亦不例外。

毋庸諱言,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一些平淡如水、無絲毫情感波瀾的“傻大粗黑”稿件。這些稿件之所以平淡、無感情波瀾,不能吸引編輯、受眾的注意力,有的是因為採訪不深入或根本就沒有採訪,而是根據材料“編”新聞,通篇冒著“傻氣”﹔有的是因為記者對該事件不甚了解,一味用辭藻堆砌篇幅,以致最具價值的新聞事實被深深掩埋,整個作品矯揉造作、大而無用﹔還有的是因為情感因素掌控失調,以致情緒凌駕於事件之上,以致新聞選取粗制濫造、新聞表達成了個人情緒對受眾的黑色污染。

新聞作品如何避免情緒失控,採寫出有真情實感、打動受眾的優秀作品?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在紙媒的實操經驗,以供商榷。

一、新聞表達情感不當的表現形式

沒有真情實感的新聞稿件,特別是人物新聞,算不得真正的、有生命力的作品,甚至稱不上合格產品。新聞表達要想直達目標受眾、裂變式再傳播,必須有真正吸引受眾、打動受眾的東西,且能與受眾產生強烈共鳴。如果記者在寫作新聞時沒有任何情感因素,只是機械地完成一篇連自己都不願看的稿件,是無法打動讀者的,也是不會吸引讀者注意力的。這樣的新聞作品,還沒出生就已死亡,稱其為僵尸新聞毫不為過。

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有的人情緒大過感情,不知不覺就把個人喜好或情緒不加節制地置於新聞事件的高處,任由個人情緒主導新聞表達的主線,而不是合理控制情緒、找准受眾喜歡或接受的情感主線行文,以致寫出來的新聞作品幾乎成了廢品﹔有的人理性選取素材,把新聞事件放在受眾的合理情感之下,帶著真情實感有節制地理性行文,就“寫到了受眾的心坎上”[1]。新聞作品應該有感情因子,也應該有作者情感的適度、合理表達或流露。但是,如果任由感情表達發展為情緒宣泄,新聞表達就容易錯位、走極端,成為宣泄個人情緒的垃圾場。這樣的作品,個人情緒喧賓奪主,理性表達蹤跡難覓,稱之為濫情新聞亦不為過。

還有一類新聞稿件,因情感表現不到位,甚至虛情假意無病呻吟,給人一種不尊重受眾智商的感覺。新聞作品不尊重受眾,必被受眾拋棄,並拖累刊播該作品的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進而影響黨和政府形象。情到深入自然濃,虛情假意不僅會引起讀者的反感,還會讓讀者對刊播此類新聞的媒體產生抵觸情緒。薄情是這類新聞作品稿件的通病,加之對新聞事實的表達蜻蜓點水,以致整篇稿件缺乏人情味、人情美,給人冷冰冰的感覺,稱其弱情新聞恰如其分。

以上三類新聞稿件的通病,是對感情的把握、表達、傳輸不到位,用所謂的客觀公正掩蓋了情感缺失,掩蓋沒有深入採訪、情感駕馭功力不足的隱疾。這類新聞表達往往不在調子上。沒有溫度,難有厚度。新聞表達對情感的合理把控、適度流露,一定要張弛有度,這是一項技術活,也是記者的新聞素養和是否深入採訪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2],說的是怎麼創作的問題,也說了新聞寫作中事實、實話和真情的重要性,隻有把握好三者的關系,才能做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當然,也談到了情感的掌控問題。

二、新聞表達情感掌控方法與實例

新聞寫作要有感情,但必須合理掌控。否則,便有過猶不及之嫌,甚至影響受眾的傳閱率。新聞表達的情感有明線,也有暗線,無論明線還是暗線,皆不能大過新聞事實這顆寶珠,否則就串不起來。

下面,先看一篇筆者編輯見報並獲中國新聞獎稿件情感暗線。

《一項創建活動打印110多頁材料 社區干部:能否少點“紙上文章”》[3]:

本報訊 “創建幸福家庭要9種文件,還必須打印裝盒,僅我們社區就打印了110多頁,太浪費。”6月18日,銀川市興慶區文藝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毛士兵說。

……

這條稿件的情感暗線,就是記者對各種表面文章和形式主義的深惡痛絕,以及社會干部的無奈。稿件通過一項創建活動打印110多頁材料等事實,將記者的情感深藏其中,灰蛇走線,不但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還在讀者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文章結尾寫道:當天,記者在文藝社區看到,各種工作的材料裝了100多個文件盒,每項工作的實施情況都要先錄入電腦,再打印出來。毛士兵說:“這不僅加大了社區干部的工作量,也浪費了紙張等資源,不符合厲行節約的精神。現在提倡無紙化辦公,類似的工作能否通過電腦和網絡完成?‘紙上文章’能不能再少一些?”

這篇新聞報道的情感暗線前后呼應,新聞表達的情感處理可謂完美。

再看一篇筆者編輯的情感明線特別明顯的見報稿件。該文報道了回族農民白志林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跡,讀后感人至深,催人淚下[4]。現擷取該稿部分內容,共同感受作品感情拿捏之穩妥:

雪舞悲歌山披素,寒風嗚咽猶泣訴。

3月15日,固原市原州區炭山鄉石灣村,近2000名來自十裡八鄉的人們,佇立窯前屋后、崖頭峁頂,為一位名叫白志林的回族農民送行。聞訊趕來的送“埋體”者絡繹不絕,彎彎曲曲的村道被擠得水泄不通。

3月14日,年僅43歲的白志林跳井救人身先去,生如春花悲歌行。

連日來,鄉鄰掬淚憶英雄,玉碎光華在﹔熱淚濕襟,思念遙無期……

該文開篇編輯先用詩句“雪舞悲歌山披素,寒風嗚咽猶泣訴。”切入,如泣如訴,如怨如恨,情感明線一目了然。“山河披素同悲愴,風雪飲恨也斷腸”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調,將讀者帶到了一個庄嚴肅穆的送別情境中。在這樣的情感環境中,我們既能夠感受到鄉鄰的悲切之情、不舍之情,也能感受到鄉鄰的敬仰之情,更能感受到作者、編輯的惋惜、敬佩之意,以及多種情感共同營造的情感氛圍和文章氣場。

該報道的第二段主要描寫了現場,“來自十裡八鄉的人們,佇立窯前屋后、崖頭峁頂。”這樣的新聞表達,表面上沒有作者或編輯的情感流溢,實則“明處無情卻有情”,字字滿含痛惜之情。人們紛紛趕來,為英雄送行,凸顯了人們對英雄的崇敬和不舍之情,當然,也飽含作者的這種情愫。

該報道的第三段寫道,“年僅43歲的白志林跳井救人身先去,生如春花悲歌行。”這句話又狠狠地揪痛了讀者的心,如此年輕就隕落於此,天地真不分好歹,作者適度外露內心的情愫蕩漾,激起了讀者心中的世界觀、價值觀浪花。“一石激起千層浪”中的“一石”,就是“年僅43歲”的短暫,以及“生如春花悲歌行”的無奈。

該報道的最后一段寫道,“連日來,鄉鄰掬淚憶英雄,玉碎光華在﹔熱淚濕襟,思念遙無期……”又用古詩句的形式傳達著人們的悲傷之情。在表達情感上,古詩詞勝於現代文,因為其更適合於吶喊形式,人傳達悲情的時候往往會哭喊,而古詩詞的句法是適合於傳達悲戚之情。將現場與讀者一線牽連起來,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而這種悲愴感也滲透於字裡行間、文裡文外。

這幾段文字旨在表達悲愴之感情,濃墨重彩渲染環境,文辭華麗包涵悲情。文章的情感需要深堆厚積,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亦當如此。該報道對情感的表達也是不斷“加碼”,一波又一波的眼淚,一聲又一聲的哭喊,催人淚下,感人肺腑。

三、情感表達也要遵循真實性原則

從以上論述及案例中不難看出:要想寫出打動受眾的新聞作品,記者首先要對自己所反映的新聞事實所感動,至少應該被打動,並產生寫作沖動,而不是將之當成“規定動作”“差不多就行了”。唯有記者帶著感情採寫的新聞,才能激發編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新激情與沖動,並窮盡一切辦法和能力精雕細琢,把每一條小稿都當成大作編輯。

記者的感動,首先要帶著感情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扑下身子帶著感情採訪。沒有感情,很難發現最動人的情節。沒有感情,也就寫不出能打動自己的作品。一篇文章如果連作者自己都無法打動或吸引,想打動讀者隻能靠星辰之外的運氣。

其次,是對情感的准確把握。記者對某一事件各種細節了若指掌,對事件背景及影響熟稔於心,是奠定感情基調的基礎,具體的新聞表達也應該圍繞這個總基調展開。這樣,情感表達才不至於跑偏、出軌。定好情感基調后,感情閥門都要圍繞總基調進行,情感可以有所波動,也應該有所起伏,但不能脫離特定事件的情感基調。新聞作品的情感交替須平穩過渡,雖然會有大起大落,但終點依舊要回到總基調上,這是感情的相互輝映。

第三,要設身處地地考量故事情節。先把自己想象成新聞當事人,換位思考,然后再將新聞事件或新聞當事人的感情態勢合理取舍,不偏不倚地表達出來,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表達內容、傾訴情感,就不會背離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也就是說,新聞作品的情感選擇或表達也必須講究遵循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既要表達真情實感、傾訴真情實意,還要把握情感之舵,駕馭好情感之舟,不迷離於感情漩渦,真正做到用事實說話。

總之,對於新聞表達的情感把控,一定要站在新聞本身的立場上綜合考慮,不能讓僵尸新聞、濫情稿件、弱情稿件主導作者的思想和新聞表達,更不能讓其佔領新聞陣地。記者、編輯要通過反復研判、仔細揣摩、細心考量,將新聞稿件的感情閥門調整到合理尺度,進行合理的表達,精彩講述。

參考文獻:

[1] 王子雲.寫到讀者的心坎上[J].傳媒觀察,1986(5).

[2] 新華社.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2-20.

[3] 楊超.社區干部:能否少點“紙上文章” [N].寧夏日報,2014-06-19.

[4] 馮濤.永不消失的星辰[N].寧夏日報,2011-04-06.

[5] 蘭喬瑾.新聞感情與感情新聞[J].中國記者,1997(2).

[6] 吳嶸.淺談新聞報道中的情感表達[J].西部廣播電視,2014(3).

[7] 周維.新聞報道的真實客觀與審美表達[J].現代視聽,2012(7).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