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交越聒噪內心越孤獨 距離感消失沒了安全感

從表面上看,網絡社交平台擴大了交際圈,降低了人們的孤獨感。但事實上,網絡社交越是聒噪,人們心裡反而越容易孤獨。英國倫敦大學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社交網絡伴隨下成長的年輕一代雖不乏網絡社交達人,但他們中不少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獨,不愛出家門,缺乏社交能力,有的甚至“不敢接電話或應門”。
“加我微信吧”,這是當下最主流的社交手段。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新近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網絡社交的勢力范圍越發廣泛,不僅逐漸取代傳統的電話聯絡,甚至滲入到線下真實的生活圈,悄然改變當下民眾的社交生活。
網絡空間消除了社交顧慮
線上社交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方便快捷,所以特別容易受到年輕族群的青睞。一項針對大學生社交習慣的調查顯示,57%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超過5小時,日常生活基本“機不離手”。“社交網絡具有低成本、傳輸速度快、多人同時交流等特點,符合當代大學生的需求。”
但對現代人來說,網絡社交的好處可不僅於此。擴大人際關系圈,更平等地對話,避免社交顧慮,才是我們越發深愛線上聊的主要原因。
剛進公司的新人熱愛跟同事線上交流,“因為才進單位大家不太熟,通過社交平台的點贊評論,關系才比以前近了許多”。愛交友的也常用線上交流,“之前跟朋友因為一些誤會有段時間沒聯絡了,后來在一個大群裡先對話幾句才又熱絡起來。”有了網絡社交的鋪墊,真實交流變得更容易融入了。
IT工程師吳言是深度網絡社交愛好者,他大部分的社交生活都發生於線上,網絡聯系人更數倍於線下朋友圈人數。在網上,吳言被朋友們戲稱為“江湖百曉生”,他懂得多,文學藝術體育八卦都能侃侃而談﹔有幽默感,思維活躍又妙語連珠﹔還熱心,誰有生活困惑資訊難題,找吳言總能獲得些幫助。吳言自己也坦言在網絡上更“如魚得水”,“可以在自己方便願意的時候回復朋友,因為有很多斟酌字句的時間,表述也能更清楚。”
心理專家分析說,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好處。“隱藏在ID之下的你來我往避免了面對面的人際碰撞,不僅有了回旋的余地,甚至給了彼此更多思忖言行的時間和空間。不同身份的人有了同樣發言的權利和效率,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社交顧慮,在網絡空間似乎都一下消除。”
距離感的消失讓人沒了安全感
然而吳言的朋友小鵬卻覺得,生活中的吳言是個“蠻無趣的宅男”。小鵬和吳言在一個大群裡相識,因為兩人都是積極發言者,很快就熟絡起來了。后來群裡說要組織線下活動,他倆作為主要負責人見了幾次。小鵬覺得吳言跟網絡上判若兩人,言語枯燥,也不主動發表意見,翻來覆去就是幾句“呵呵,好的,是嗎”,要不就是“這個我要上網查一下”。吳言則解釋說,自己不擅長也不喜歡線下社交,感覺面對面的眼神交流太貼近,距離感的消失讓人沒有安全感。此外,現實中的話是脫口而出的,無法刪除更改,這也讓吳言發表即時意見時會相對謹慎,生怕產生表達理解偏差。
“所以雖然線上朋友圈的聯絡人有幾百人,但實際上我還是更習慣跟原來的現實生活圈朋友聯絡,畢竟知根知底,不需要重建交友軌道,也更自在隨意。”
線上口吐蓮花,線下沉默寡言,“雙面人”吳言可不是少數,甚至有人因為太過依賴線上交流而弱化了線下真實交流的能力。
武漢的楊先生就是個經典案例。報載,身為“群主”的楊先生在群裡具有很強的交流能力和號召力,但現實生活中他和同事交流有困難,甚至很熟的同事他都隻敢用聊天工具“說話”。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高級心理咨詢師肖勁鬆認為,楊先生過多依賴網絡交流加劇了他現實中的社交障礙。
心理專家表示,網絡的虛擬性為我們制造了一種幻覺:我們有人陪伴,卻無須付出﹔我們彼此連接,又可以互相隱身。溝通似乎變得輕鬆了,然而沒有眼神和動作的虛擬社交,久而久之會令現實交際能力退化,導致社交障礙甚至自閉症等心理問題的產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並非隻有文字那麼簡單,而是輔以相當豐富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動作。網絡平台對人交際能力的訓練大打折扣。”
網絡社交越聒噪內心越孤獨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在刷手機。”
從表面上看,網絡社交平台擴大了交際圈,降低了人們的孤獨感。但事實上,網絡社交越是聒噪,人們心裡反而越容易孤獨。英國倫敦大學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社交網絡伴隨下成長的年輕一代雖不乏網絡社交達人,但他們中不少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獨,不愛出家門,缺乏社交能力,有的甚至“不敢接電話或應門”。
享受網絡社交各種好處的吳言承認,點贊之交淡如水,網絡人際關系其實很脆弱。“喜歡就加好友,但在現實生活中長久不聯系的朋友,網絡中加了好友,也還是不會聯系。一言不合就刪除,雖然刪除的時候感覺痛快,沒有心理負擔,但對方也更容易感到挫敗和傷害。”
此外,盛行廣告、雞湯、炫富的網絡社交也並不比真實社交美好太多。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澳大利亞網紅少女歐尼爾。她在某社交網絡鋪出無數美照,吸引了近60萬粉絲。但事實上這些都是精心表演的虛假生活。因為網絡社交與真實生活之間的裂縫越來越大,歐尼爾感覺迷失了自我,最后痛下決心,退出虛擬社交。
然而孤單真的是社交網絡的錯嗎?心理專家並不以為然。“在互聯網已經滲透到社會每一個角落的當下,即便沒有現有的某圈某信,也會出現另外的App。”
說到底,這些社交平台不過是載體,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運用這些載體的人。與其埋怨社交網站隔閡了現實交際,不如多調整自我心態,更積極地融入社交生活。(林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