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8期

全媒體時代傳統新聞攝影記者的堅守與轉型

以長江韜奮獎獲獎攝影記者王天定和於文國為例

李遠
2016年08月12日13:29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全媒體的環境下,隨著全民攝影時代的到來,以及3D動畫、短視頻、無人機拍攝等新的數字影像技術的崛起,傳統新聞攝影難免要經歷一場不可避免的蛻變。文章以長江韜奮獎獲獎攝影記者王天定和於文國為例綜合探討,媒體融合環境下,傳統新聞攝影記者對技術專業化的追求、對表達思想化的堅守和對視角平民化的堅持等職業堅守,以及為了轉型,提升專業素養和技術水平、善於利用新媒體平台、加強人文關懷等努力。

關鍵詞:全媒體﹔傳統新聞攝影﹔王天定﹔於文國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新聞攝影記者受到數字影像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強大沖擊,對自己的行業逐步陷入困惑狀態。2013年5月,《芝加哥太陽時報》裁去整個攝影部門,其中包括1982年普利策獎得主John H.White,宣稱計劃使用自由攝影師的照片。近兩年來,3D動畫、短視頻、無人機拍攝等新的數字影像技術風起雲涌,賺足了大眾的眼球。與此對比,傳統新聞攝影難免要經歷一場不可避免的蛻變。那麼,全媒體時代,傳統新聞攝影記者究竟面臨怎樣的困境?在此困境下,他們又是如何堅守理想,同時進行怎樣的職業轉型呢?本文以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獎系列)獲得者——《河南日報》專業攝影記者王天定和工人日報社高級記者、攝影部主任於文國為例進行綜合探討。

一、全媒體環境下傳統新聞攝影記者的困境

(一)全民攝影的沖擊

全媒體時代,隨著攝影器材的便攜性、數字化和平民化發展,以及攝影技術的普及,人人都可以進行攝影,打破了以往職業攝影記者對於新聞攝影的絕對控制,也預示了全民攝影時代的到來。

隨著公民網絡自我表達場所的增多、自我表達欲望的增強,隨手拍、隨手上傳網絡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此外,隨手拍在時效性上也略勝一籌。特別是在一些重大的突發事件發生后,攝影記者在接到通知趕往現場時,網友就已經將現場照片傳到編輯部了。例如,2011年“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后,新華社當晚9時許發布的第一張現場照片,就是來自一名普通圍觀者。

(二)數字影像技術的發展

近兩年來,數字影像技術飛速發展,許多公民認為傳統靜態的影像圖片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紛紛轉向多形態、高技術、低成本的動畫、視頻或者無人機拍攝等方面。

1.3D動畫

3D動畫新聞是運用3D動畫技術將新聞記者所採集到的新聞事實,以動畫的形式呈現給觀眾,其由於高度逼真的現場重現能力和深度報道能力而被廣泛應用。例如在天津大爆炸事件中,《新京報》在爆炸發生后不久,就制作了一條3D動畫新聞《3D解讀天津爆炸事故威力:相當於46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在這條動畫裡,記者以對比的形式向公眾傳達了這次爆炸的威力,並陸續在之后的幾天,發布有關爆炸的3D動畫及其他動畫新聞15條。可見,在一些重大的突發緊急事件中,3D動畫已成報道的重要形式之一。

2.微視頻

近年來,隨著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網絡視頻的群體覆蓋面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公眾使用社交APP進行微視頻的觀看,這也吸引了許多傳統媒體進軍移動互聯網微視頻領域。其中,比較流行的如專業APP“美拍”“小咖秀”“秒拍”和自帶錄制功能的“微信小視頻”,其已經開始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在公眾之間蔓延開來。

在“微”傳播時代,移動社交微視頻作為媒體結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迅速傳播開來,影響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狀態和交流方式。用微視頻記錄生活、展示自我,並運用微傳播平台進行分享,已經是大眾化的網絡生活方式,這也促使微視頻成為媒體常用的報道手段之一。

3.無人機新聞攝影

無人機,即無人駕駛飛機,是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和自備的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不載人飛機。因體型較小,無人機可以進入一些直升機或新聞記者無法進入的地方進行拍攝,提供一些優質圖像。2015年6月15日,新華網宣布成立新聞無人機編隊,這是國內第一個無人機新聞項目。在去年的天津塘沽大爆炸中,無人機新聞就以成本低、安全風險小、新聞時效性強等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讓人耳目一新。

(三)閱讀習慣的改變

在新媒體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重要改變,對具有極強視覺沖擊力的圖片的關注度上升。在日益激烈的新聞競爭中,視覺新聞越來越注重“吸睛”的作用,所拍攝的圖片在帶給讀者身臨其境之感時,更加注重圖片的內涵和視覺張力。攝影記者要時刻更新自己的攝影理念,將自己培養成一部“思考的相機”。

全媒體時代,公眾的閱讀平台發生了改變,碎片化的閱讀使得公眾傾向於接受那些直觀的信息,選擇性地回避那些需要思考的作品,而更加關注短視頻或動態圖。所以現在的攝影,不僅僅是對某個瞬間的記錄,也要嘗試對某個片段進行記錄。比如現在蘋果手機,自帶的攝像機可以進行Live Photo 記錄,實現了“照片不僅僅只是照片”的設想。

二、傳統新聞攝影記者的職業堅守

無論是全民攝影時代的到來,還是數字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新聞攝影記者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攝影界也一直流傳著“專業攝影記者將面臨失業、新聞攝影即將死亡”等言語,專業攝影記者的迷茫可想而知。

而於文國此前在接受光明網記者採訪時說道,全民攝影時代的到來,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新聞現場再也不缺乏影像記錄了。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新聞現場照片的供求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面對數量龐大的“全民照相機”,傳統工作環境的攝影記者失去了原有壟斷地位,但攝影記者作為一個職業,不能就此推斷他“面臨失業”。 2014年10月,於文國、賈國榮(中國新聞社)、李靖(解放軍報社)獲得第十三屆范長江新聞獎。三位攝影記者同時獲獎,多年的職業堅守與艱辛付出終於得到回報,極大地振奮了中國新聞攝影隊伍的士氣。

(一)對技術專業化的追求

優秀的新聞攝影報道作品,不僅能夠完整記敘事件發生發展的全貌,也能深刻揭示所要表達的主題。而自媒體攝影者,更多的是對新聞現場的純粹記錄、追求傳播速度的照片拍攝。

王天定曾表示,專業的新聞攝影記者,不能僅僅提供一些照片給報紙,還要學習如何立體化、全方位地進行新聞圖片構建,以及新聞圖片故事的撰寫,將採訪、拍攝、文字等專業性進行全面展示。 於文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曾談到,如今的時代是倒逼攝影記者走更加專業化道路的時代,我們隻有在工作中系統學習照片的視覺傳播規律,提高自身的照片創作水平,以更開闊的國際視野和牢固的人文精神去擁抱新挑戰。

(二)對表達思想化的堅守

新聞攝影作品要具有思想性,這是作品的活的靈魂。作品隻有具有了思想性,才能更有深度,才能與散漫無目的的“隨手拍”區別開來。具備思想性的攝影創作,有助於增強主題攝影的深度、規范消遣拍攝的娛樂性,使得照片兼具新聞價值和藝術價值。

王天定的攝影作品《棉農疼愛專家》,就是巧妙地抓住了“一個老農民給專家扇扇子”的場景,將棉農疼愛專家的思想表達了出來,讓人感到意味深長,過目不忘。這篇作品也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三)對視角平民化的堅持

優秀的新聞作品總離不開群眾,離不開基層的平民百姓。王天定每周一早上乘坐長途汽車下到基層,每周五晚上回單位,每年70%的時間都在基層。他的作品《情洒王屋引甘泉》《自強不息的殘疾人》《帶著爸爸去上學》《軍嫂之愛》等,都生動記錄了基層勞動者的動人事跡,在基層百姓中產生了很大反響。於文國也是如此,將根深深扎入基層、扎入群眾,他先后發表的《中國民工潮》《小煤窯業主與礦工》《困境中的伐木工》《即將消失的村庄》等作品,都是反映社會公平公正、和諧幸福的優秀之作。

以平民為主角,為百姓唱贊歌,用平民化的視角反映基層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做百姓的貼心記者,才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獲得百姓的信賴與認可。

三、傳統新聞攝影記者的職業轉型

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攝影不應該“孤芳自賞”,也不可妄自菲薄,而是應與時俱進,主動利用新媒體這個平台,結合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取長補短,將傳統的新聞攝影更好地傳遞下去。

(一)提升專業素養和技術水平

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傳統攝影記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更新專業設備。例如,由單位負責採購無人機,利用無人機拍攝恢宏大氣或者危險系數較高的場景。將相機換代成帶有藍牙傳輸功能的新型相機,攝影記者現場拍攝照片后可直接上傳到電腦上以便進行圖片后期處理、發送回編輯部等。同時傳統新聞攝影記者也要加強自我專業素養,增強新聞專業主義,全面提升選材角度、價值判斷、主題把控等拍攝能力,將自己打造成專業攝影記者。

(二)善於利用新媒體平台

新聞攝影記者除了將攝影作品發布到自己所屬的單位媒體外,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將日常拍攝的較有意義或者沒有發表的作品推送出來,供網民學習和欣賞。王天定在利用新媒體進行影像作品傳播方面就是個成功的案例。他於2013年開通個人微博,發布沒有在報紙上刊發的新聞攝影作品。2014年5月開始,應邀為“豫見”“影像河之南”兩個微博欄目持續供稿。2014年12月,其以微博攝影為主題的大型攝影展“微博@河南”在河南省全省巡回展出,廣受好評。

(三)加強人文關懷

在海量信息的今天,真正能打動人、令公眾印象深刻的作品必然是有靈魂的作品,而對攝影記者來講,最重要的就是加強人文關懷。攝影作品要全方位展現主題思想、展現主角人物的喜怒哀樂,內容才能更加多元和飽滿。於文國和王天定的新聞作品,都是自己深入基層、扎根基層,以平民百姓的視角拍攝出來的作品,這是其長期基層情懷的體現,這種對基層百姓的人文關懷也深深地融入到了作品中。

(四)做全媒體時代的“多面手”

傳統的攝影記者主要是“記錄者”,而全媒體時代的新聞攝影要積極地轉向“表達者”,將靜態的影像傳播變為動態的傳播。全媒體時代,攝影記者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拍好某個圖像瞬間,還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攝像能力,因為每當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不一定所有記者都能及時到位,要學會身兼數職,比如在現場拍攝照片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同時記錄下聲音或影像資料。

四、結語

當前,媒體融合已是必然趨勢,傳統新聞攝影面臨著新媒體的競爭壓力,傳統新聞攝影記者的壓力也不容樂觀。在面對壓力時,懂得從容不迫地穩固自身地位,以王天定和於文國為代表的傳統新聞攝影記者對攝影職業的堅守讓人敬佩、在攝影職業上的轉型讓人欣慰。傳統新聞攝影記者將繼續在路上,在新聞現場,關懷社會與他人,以作品捍衛新聞攝影的職業價值,延續紀實攝影的傳統精神。

注釋:

 於文國.時代倒逼攝影記者更加專業化[N].中國攝影報,2013-12-10(02).

 趙鐵軍.融合時代傳統新聞攝影的處境與出路——以《河南日報》攝影記者王天定與“豫見”欄目為例[J].中國記者,2015(9).

 張薇.“全民攝影時代”新聞攝影命運幾何[N].光明日報,2014-08-02(10).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