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金獵人》口碑崩盤 中韓"亂燉大菜"為何不美味

中韓合拍動作喜劇片《賞金獵人》在一眾進口大片的夾擊下,上映首周票房過億。然而,與驕人的市場成績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其不斷崩盤的口碑。
電影《賞金獵人》講述了兩個被革職的國際刑警轉行當保鏢后,與富家千金帶領的以捉拿通緝犯獲取賞金為主業的賞金獵人三人組不打不相識,一起被卷入連環爆炸案、淪為嫌疑犯,聯合跨國追凶,粉碎幕后黑手恐怖陰謀的故事。當韓國導演申太羅遇上香港出品人黃百鳴,強強聯手本該打造出一個混合著港式喜劇的油滑和韓式煽情的細膩、口味獨特的創新大菜。然而,《賞金獵人》卻在兩種風格之外,引入了諸多好萊塢類型片的辛辣元素,從故事主線到人物設置,從主要橋段到銜接方式,做作且刻意地效仿各種美式經典,使這一鍋好料淪為重口味的“亂燉”:女主角父母雙亡的背景設定和反派湯姆夸張癲狂的性格,像極了諾蘭的經典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保鏢兄弟加入賞金獵人之后,領取武器的畫面酷似《王牌特工:特工學院》,換服裝造型的橋段酷似《風月俏佳人》﹔唐嫣飾演的凌芯和李敏鎬飾演的李山男女並肩作戰的場景頗有《史密斯夫婦》雌雄雙煞打斗時的神韻﹔而鐘漢良飾演的王博宥和李山這對兄弟又很像《尖峰時刻》裡的設定﹔甚至連背景音樂也有點“碟中諜系列”的味道。不僅如此,影片中還充斥著高空跳傘、追車爆破、近身打斗等好萊塢電影慣用的炫技場面和情節套路,再加上“拳頭加枕頭”“刺激配幽默”的固有套路,使整部電影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如果拋開電影的原創精神不說,這樣一部雜糅了諸多經典電影元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再創作的作品,起碼在敘事和表達方面應該具有一定的水准。然而,事與願違。該片敘事邏輯混亂,人物缺乏動機。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觀眾眼球,《賞金獵人》將各種商業元素都囊括進來。在演員設置上,李敏鎬負責打,鐘漢良負責搞笑,唐嫣負責美,各司其職,各自吸引各自的粉絲。創作者試圖用對親情、友情、愛情、對抗惡勢力等話題的探討,將這些人物和各種商業元素串聯起來,卻由於缺少一個統攝全局、思路順暢的故事,導致影片形散神也散。比如,凌芯決定和李山他們聯手的理由竟是“我們團隊裡總要有個帥的”﹔被國際刑警通緝時,他們的應對之策是大張旗鼓地在百貨公司上演一出韓范時裝秀﹔看完影片,觀眾仍沒搞明白凌芯帶領的賞金獵人為何要介入爆破案件的調查。於是,為了彌補邏輯的漏洞百出,主創刻意加快敘事節奏,力圖以應接不暇的強情節推動和奢華絢爛的視覺沖擊迷惑觀眾,令他們沒有時間思考,隻能隨著劇情的推動茫然前行。很多觀眾看后表示,該片觀看過程中給人一種刺激酣暢之感,看后卻又覺得索然無趣,無從回味。
《賞金獵人》又是中韓合拍的一個失敗例子。從2014年中韓簽署《中韓電影合拍協議》至今,已有兩年光景。中韓合作已從最初青澀朦朧的“初戀階段”,轉入熱情似火的“蜜月期”,共合作拍攝了近20部影片。然而,從《夢想合伙人》《分手合約》《我的新野蠻女友》到《記憶碎片》《所以……和黑粉結婚了》,再到這部《賞金獵人》,多數電影的口碑和票房雙雙慘遭“滑鐵盧”。業界很多人發問,“中韓合拍片為什麼難出精品”。究其原因,還是受到市場浮躁環境的影響。韓國主創來到中國,進行跨文化、跨地域、跨語言的藝術創作,必須對中國社會生活和電影市場具有充分的了解。然而,在當下中國電影業熱錢不斷涌入的背景下,一些中國制片方被一夜暴富的財富故事沖昏了頭腦,紛紛以商業邏輯代替藝術思維。而來中國的韓國電影人也大多抱著掙快錢的功利心態,尤其是韓國明星試圖憑借以往在韓國作品中積累下來的人氣,就掙得盆滿缽滿。合作雙方都急於求利,自然一拍即合,放鬆了對藝術水准的嚴格要求,在短暫的制作周期內拿著並不扎實的劇本倉促投拍,再加上不走心的表演和制作,如此聯姻,孕育出來的必定是粗制濫造、忽悠觀眾的作品。長此以往,中韓聯手不但無法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對抗好萊塢電影的強大攻勢,反而會催生更多的投機心理和圈錢手段,拉低中國電影的整體水平,消解中國觀眾對中韓合拍影片乃至國產電影的信心。中外合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中國電影人在互通有無、學習借鑒中提高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從而創作出質量更加優良的電影大片。其實與我們合作的很多國家的影視業或多或少都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比如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先進的運作模式和精工細作的匠人精神,這些才應是中國電影創作應該學習的精華。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不能舍本逐末,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李蕾 劉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