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紀錄片《人間世》火爆網絡 真實的力量最觸動人心

2016年08月15日07:34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真實的力量最觸動人心

  《人間世》深入手術室拍攝。

  《人間世》第一集就直面失敗醫療案例。

  《人間世》總導演周全回應質疑。

  《急診室故事》劇照

  《生命緣》拍攝現場。

  最近,紀錄片《人間世》引發了不小的震動,不但火爆社交網絡,最后一集前晚播完后,在豆瓣上獲得了9.7高分,被人形容為“逆天”。令人好奇的是,這樣一部在觀感上會引起不適的紀錄片緣何得到熱捧?又能否促成醫患關系的溝通和理解?有聲音指出,在真人秀和玄幻劇霸屏的當下,它可謂一股清流,其展現出的真實最能觸動人心。

  不按常理出牌 直觀呈現死亡

  在第一集裡,《人間世》就直接呈現了失敗的醫療案例,讓人們直接面對死亡。片中上海瑞金醫院心外科主任趙強接診了27歲的馬凡綜合征患者王斌,這種先天性疾病在醫學界等同於“死神代名詞”,患者的主動脈隨時會撕裂,因大出血死亡。想要救他,就必須把患者全身的主動脈都換成人工血管,這樣做等於“半個人要剖開”。但他接下了這個手術,但最終術后第二天,患者王斌因為急性腎衰竭,而沒有挺過來。

  第二集《理解》講述的是120急救車的故事,反映了現實中耽擱急救車的種種原因。

  第九集《愛》則是將觀眾虐哭最多的一集。節目中,26歲的張麗君和丈夫結婚不到一年,懷著5個月身孕,卻被查出癌症晚期。此時,患者需要做出的決定是,到底是生還是不生?最后,患者選擇了在懷孕7個月時剖腹產,早產兒體重隻有2斤多,但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隨著治療的進行,她的頭發脫落了,一隻眼睛也看不見了。而在吃團年飯時,一家人五味雜陳的笑和淚讓人印象深刻。為此無數人為當事人的精神意志力和偉大的母愛、平凡人的情感所感動。

  觀眾感慨:客觀正面是最好的地方

  對於這些真實的故事,不少觀眾表示“哭著看完節目”,不少人物令人記憶深刻:“有一直忍著不敢哭,在簽字和送終時終於放聲大哭的堅強母親,有遲遲不敢落筆寫下‘放棄治療’的顫抖的手,有前一秒還對著鏡頭露出蒼白微笑卻后一秒躺倒在病床上氣息全無的病人,有每天日夜顛倒、困頓中和衣而睡的救護員,有面色青黑剛剛得到肝臟移植重獲生機的病人,有喜悅地九死一生終於獲救的家屬,不管是沉默著流淚,還是撕心裂肺的號哭,都是觸動人心的力量,這部紀錄片真實地告訴我們,世界上多的是悲歡離合,在疾病面前,渺小的是人類。”

  另有觀眾認為節目提醒人們珍惜當下,“生命有多珍貴多脆弱?面對手術做與不做的抉擇困境,虔誠祈禱卻換不回生機的痛苦,這些都是隱藏在片子裡的。 請認識到生命的寶貴,珍惜身邊的人。”

  《人間世》還打破了以往“妙手回春”的傳統劇情套路,真實描繪了醫生內心的痛苦、生活的掙扎等。有網友評論說:“看多了太多‘完美’的醫療宣傳,這樣的角度更讓人感動。”有人表示同感:“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很客觀、很正面,這就是醫療本來的樣子。”

  劇組回應質疑:

  “不存在任何事先導演的成分”

  據悉,《人間世》拍攝時間接近兩年,深入醫療和手術台一線,直觀地展示醫生在和死神賽跑中出現的種種狀況,有醫生面對失敗時的無奈和挫折,有面對人生終點時病人的告別,也有面對未知時家人的焦灼等待。而在拍攝時,攝制人員將所有器材都“穿上了”防菌服,即使是病人的血濺到自己臉上都絲毫不為所動,個中艱辛可見一斑。

  盡管如此,在口碑爆棚之外,也出現了不同意見。有人質疑“拍攝影響治療”:“拍攝很難說會不會干擾到手術發揮,而病人以及家屬在危急時刻面對鏡頭,會不會加劇他們的緊張感,都值得進一步考量。”

  還有人認為紀錄片有情感傾向失衡的問題:“體現了醫生的辛勞、工作環境的嚴酷和治病救人的胸懷,試圖借此呼吁對醫生的尊重,但是醫患關系不是一味理解醫生就能解決的,有點膚淺,缺少反思力度。”

  《人間世》總導演周全回應說,“老老實實記錄,真真誠誠表達”是主創團隊的原則,無論片子是否完美,都一定是真實記錄的結果,不存在任何事先導演和安排的成分。談到拍攝的初衷,他說:“我們希望以醫院為原點,通過觀察醫院這個社會矛盾集中體現的標本,展現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既有人性的光輝,也有人生的無奈。”

  知多D

  醫療紀錄片應該怎樣拍?

  能觸動人心是關鍵

  長期以來,由於要考慮到病人隱私、醫療倫理、觀眾對畫面產生不適,以及我國特有的醫患矛盾,醫療紀實節目的創作數量不多,具體操作難度很大,但是也有一些相對成功的作品。

  北京衛視播出的《生命緣》在國內是此類節目的先行者:將觸角延伸到急診室、搶救室和手術室,既有監控鏡頭,也有安裝在急救車、搶救室、待產室等場地的吸盤式攝像機,觀眾將從中觸摸到醫生和患者在生死剎那間的狀態。

  此前收獲高口碑的《急診室故事》同樣將鏡頭對准醫療現場,收視成績也很亮眼,許多人也表示是“良心之作”。它的拍攝地點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將鏡頭對准了急診室的悲歡離合,隻不過採用的是固定攝像頭,而非移動的攝影機。醫生和病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在被拍攝,這樣盡可能地減少對診療的打擾,醫生習慣之后,也很難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與日常習慣,導致拍出來的紀錄片更加真實,減少演繹成分。(記者 曾俊)

  娛論

  接受生命的殘酷和人心的震撼

  曾俊

  縱觀我們以往的醫療題材影視劇,它們有的沒有真實地反映醫護人員的工作與生活,而是將之進行了富有戲劇效果的處理,比如醫生在手術室裡唱歌,打情罵俏﹔在急診室推著病人時和護士說笑話﹔穿著工作服在病房辦公室窮聊,還隨意吃東西﹔甚至在怎麼拿手術刀等專業問題上漏洞百出。這些事無論在現實中哪家醫院都是不允許的。

  而當醫院真正真實的情況被“插科打諢”地遮蔽以后,許多人受到這類行業劇的影響,很可能會加重對醫生和醫療的誤解。

  看到這裡,如果那些醫療劇的編劇們、導演們能多走點心,動筆之前多開展田野調查,在編劇過程中多問問專家,劇中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笑柄了,也就不會無助於甚至不利於醫患關系的改善。

  就此而言,不避諱醫患沖突、採用真實風格的醫療紀錄片的意義不言而喻,它被觀眾力挺就在意料之中了。當然,不能奢望區區一部紀錄片就能對醫患矛盾起到多大的改進,但它至少讓我們認識到:許多時候,激化醫患矛盾的導火索,往往不是醫生的玩忽職守、胡亂作為,或是國民素質差、家屬的無理取鬧,而是很多人無法接受醫學中的變數和風險,在人命關天面前,任何人的情緒都會被放大。在這個意義上,這部紀錄片的播出使我們“用了解增進理解”,醫生雖然被奉為白衣天使,但是他們是人不是神,可能跑得比“死神”慢。

  正如片子所描述的那樣,病人去世,但家屬還是對醫生心懷感激,表示“生活總要繼續,我們會一切照常”。所以我們也需要接受生命更替的殘酷性,以及在面對死亡時,人心給每個人帶來的震撼。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