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電影票房不佳 真熊貓為何賣不過"功夫熊貓"?

上周五,由陸川執導、迪士尼歷時三年制作的自然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正式上映。這部豆瓣評分高達8.3分、在上海電影節上收獲一片好評的電影,最終卻沒能在市場上贏得一片天地,首周三天排片不足3%,僅拿下1500萬票房。縱然片中的大熊貓再怎麼圓滾滾地賣萌,也沒能像“功夫熊貓”一樣吸引如潮的觀眾。
其實《我們誕生在中國》票房不佳,也並不令人意外。暑期檔的競爭本就慘烈,《盜墓筆記》上周還在熱映中,就又有《使徒行者》、《危城》、《微微一笑很傾城》、《海洋之歌》等七部新片上映,每部電影都使盡渾身解數爭奪觀眾。相比愛情片、動作片、警匪片、動畫片這些早已深入人心的類型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所打出的“自然電影”旗號則是全新的,中國觀眾對它也是陌生的。
如果單從海報和片名上看,大部分觀眾都會把《我們誕生在中國》劃到紀錄片的范疇。但導演陸川曾多次強調,自然電影並不能和紀錄片畫等號,“自然電影是介於紀錄片和故事片中間的一種電影類型,它是在不改變動物基本生活軌跡的基礎上,採用全景實拍手段積累一定數量的素材后,利用后期交叉剪輯方法,講述一個屬於人類自己的情感故事。”
其實自然電影的概念並非陸川原創,迪士尼已經用這個全新的類型打造了八部電影,《黑猩猩》裡的收養和家庭化的表述,《猴子王國》裡一個出生底層的猴子的奮斗和奪權,《生靈之翼》裡的愛情和交配以及《地球》中史詩級別的遷徙過程,都是在真實之余展現了更多的故事性和戲劇性。這一次的《我們誕生在中國》也不例外,故事以中國獨有的四川大熊貓、雪豹、川金絲猴三個國寶級野生動物家庭為主線,以交叉剪輯的方式講述了它們各自在神秘的自然保護區出生、成長的歷程,其中不乏成長的歡樂,也有催人淚下的親情和感動。陸川曾在採訪中透露,“我們用了六隻雪豹的素材來編一個雪豹的故事,像那個叫淘淘的金絲猴,也有很多小猴子貢獻了它們的表演。”僅從這一點,就足以將它和紀錄電影區分開來。
但不了解這一點的觀眾往往會對影片有所誤解,“為什麼一部紀錄片要用擬人化的配音?”“過多依靠剪輯削弱了紀錄片的真實魅力”……但這其實恰恰是迪士尼的一種嘗試,為了追求自然電影的好看,一定要講好故事,要有起承轉合,要有懸念和沖突,甚至連笑點也要足夠。可以想象,對於一個完全在野外真實拍攝的劇組來說,在所有演員(野生動物)都不受控制的情況下,要完成這樣一個故事的難度。所以,迪士尼才派出了《超能陸戰隊》的制作人羅伊·康利擔任制片人,並集結了世界上最優秀的野生動物攝影大師,更有《瘋狂動物城》、《奇幻森林》等片的后期團隊加入制作。
用野生動物去講一個有趣的故事,用全世界最好的資源,去制作一部不太可能成為票房“爆款”的電影,迪士尼的邏輯曾經讓陸川感到瘋狂,但當他看到中國的珍稀動物們首次被電影級高清鏡頭記錄下的那一刻,才意識到這一類型電影的價值。或許對於愛好自然紀錄片的成人觀眾來說,《我們誕生在中國》還不夠真實,不夠震撼,但毫無疑問,它更討孩子們的歡心。迪士尼用它強大的故事能力,為全世界的孩子打開了一扇認識自然、了解動物的大門,這也是自然電影區別於動畫電影的最大價值所在。《功夫熊貓》的故事固然有趣,但《我們誕生在中國》則是另一種自然之趣、生命之美。
陸川透露,“雪豹咬死其他動物時,它滿嘴是血,我們就把每一根毛的血都擦干淨,現在電影裡嘴是白白的,還是很干淨的,這個就是迪士尼的電影。”給孩子展示大自然真實的一面,卻盡可能避免血腥和刺激。迪士尼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圍受到孩子們的擁戴,正是從這一個個小小的細節做起的。中國電影想要打造自己的“迪士尼”,缺的不是錢,恰恰是這樣的理念和專業態度。
延伸閱讀
沒有大IP,國產動畫怎麼走?
《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國產動畫的熱賣,一下子點燃了電影人對於國產動畫的熱情,也順帶燃起了國外動畫大腕們來華發展的信心。昨天,前迪士尼動畫金牌制作人莫林·唐莉出現在北京“新鼎明投資論壇”上,她認為,目前中國的動畫市場還處於新興市場,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的動畫人很敬業,中國動畫前景大好。”
莫林·唐莉曾經擔任迪士尼動畫電影部的制片人,在3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制作並開發出了像《美女與野獸》、《小美人魚》、《獅子王》以及《玩具總動員》等經典的動畫電影,對於動畫制作有著很深的理解。她在演講中表示,動畫的主題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像《小美人魚》這樣的童話和神話﹔而另一類則是像《獅子王》這樣的“反映人類共同主題和夢想的電影。”
她強調,不管題材如何,人類都有“愛與被愛”的歸屬感要求,“我們都希望對世界作出自己的貢獻,從而找到生命的意義,這是全人類共同的心願。”
在很多人眼中,制作動畫電影的過程是按部就班的,但莫林表示,制作動畫電影同樣需要“腦洞大開”,尤其是在制作的前期,需要每個人都貢獻出自己的“頭腦風暴”,“這是一個非常開放和流動的過程,動畫制作者需要積極地看待錯誤,學會跟錯誤做朋友,有些錯誤越早犯越好,隻有這樣,創意才能充分實現。”
雖然這兩年《大聖歸來》和《大魚海棠》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但對於大多數的國產動畫電影來說,日子並不好過。其中“青青樹”出品的《魁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魁拔之十萬火急》2011年公映后,雖然在圈內評價不錯, 但是票房卻很不理想,隨后的兩部《魁拔》系列也票房不佳。對此,青青樹聯合創始人匡宇奇感慨“一肚子苦水”,“原來以為隻要把片子做好就成,沒有想到培育市場的時間這麼長!”
很多人都把迪士尼動畫作為國產動畫追求的目標,但他認為,國產動畫在“時間成本”上跟迪士尼有著本質的區別。對於國產動畫來說,要想在觀眾心裡形成IP效應,需要很長的時間培育,而迪士尼擁有強大的IP資源,“現在孤立地拍一部電影很難贏。”
“目前的國產動畫不丟人。”匡宇奇這樣強調,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現在看電影的人一下子多了起來,“現在動畫片的繁榮,不是由於國產動畫人的努力造成的,這是全國人民在人口上帶來的優勢,因為我們這裡有最牛的市場需求,給了這個行業機會。”
莫林也認同這一點,她透露,自己將加入新鼎明影視投資旗下的杭州明朗影視制作有限公司,即將開發一部全新的動畫項目《風來風去》(暫定名),“我會對劇本構架和整體制作提出建議,並協助該片在全球發行。”
“我很喜歡爆米花電影”,莫林女士坦言。不過她認為,不管是爆米花電影還是藝術電影,都可以在各自的觀眾群中找到知音,“關鍵是要給這些電影放映的渠道。”
對此,曾經制作過《龍之谷》等動畫電影的米粒影業北京公司總裁劉志平表示,好萊塢一般制作一部動畫片需要五六年時間,“他們的投資者不要求馬上回報,但在國內,很多投資人的目光很短淺,他們需要一兩年就要看到回報,這給電影人很大的壓力。”他透露,《龍之谷》為了趕公映日期,兩班人馬幾乎每天24小時都在工作,中間就休息兩三個小時,最后總算交付。
制作經費的不足也是目前國產動畫面臨的困境。這一點,在《大魚海棠》的身上很能說明問題。對此,匡宇奇表示,在很多國產動畫上,“不是預算多少的問題,而是有沒有預算的問題。在中國很多劇組所謂的平衡預算幾乎是奢談。”
制作預算的多少直接影響到畫面質量和精度,以及信息量的大小,“很多片子沒有預算,所以隻能選擇信息量很小的故事,這些片子也就是用來哄小孩看。”
不管如何,劉志平表示,中國動畫電影的制作已經迎來了質的飛躍,“現在是個好時候。”國產動畫電影應該發揮我們本土化的文化優勢,講好中國自己的故事。
而匡宇奇表示,在商業因素的驅使下,單純靠情懷來拍電影的時代已經過去,“動畫電影人應該學會跟觀眾的互動,要多了解觀眾的需求,總之,搞藝術的不能再裝了!”(王金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