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訪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米博華:幾十年專注一件事

2016年08月16日08:22 |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小字號
原標題:幾十年專注一件事

  不知不覺,中國紀檢監察報“反腐觀察”版政論類專欄“博論”已經走過一周年了。從去年8月6日正式開欄后,米博華先生不辭辛苦、兢兢業業,為專欄撰寫了大量優質稿件,贏得了廣泛受眾,使得“博論”成為本報的一個重點品牌。越來越多的讀者希望從米博華先生那裡聽到其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認識和見解,向其請教評論寫作的心得和經驗。

  基於此,本報記者特對米博華先生做一深度訪談。

  文如其人

  我在基層工作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對后來的工作影響很大。直到今天我依然時常提醒自己:實際工作遠比寫文章復雜,不要那麼武斷﹔百姓的想法遠比文章寫得聰明,不要那麼天真﹔真實的生活遠比文章豐富,不要那麼簡單。所以,從實際出發調整自己的認識,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記者:中國新聞界尤其是評論界流傳著一個關於您的故事,說您在中學時即對《人民日報》社論感興趣,每篇誦讀,有的甚至能背誦下來。您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況?何以在那時就對評論感興趣?這一經歷對您以后的評論道路有何影響?

  米博華:確有其事。上中學時喜歡朗誦,尤其是有氣勢的政論。比如,1970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迎接偉大的七十年代》寫得非常好,讀多了,有些段落居然能背下來。到人民日報社工作后,與當時的范榮康副總編輯說起過這事,他含笑不語。后來才知道,他是起草者之一。

  或許正是年輕時代的這種喜好,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指向十分明確:關心政治,喜歡政論。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直到退出崗位,40多年始終在做報紙的評論工作。據我的經驗,幾十年就干一件事,成功的概率可能性比較高。

  還說到過一個意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和擅長,但愛好的未必擅長,喜歡打籃球最好身高臂長﹔而擅長的又未必喜歡,身高臂長未必喜歡打籃球。從這個意義上說,喜歡和擅長“合而為一”,是一種幸運。我可能算幸運的吧。

  記者:您曾說過,寫評論“有些認識與閱歷相關”,從一名工廠工人成長為中國評論界的翹楚,有人說您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勵志哥”,您的豐富閱歷對您的評論有哪些幫助?

  米博華:沒錯。經歷的事情多了,就會更有經驗。可謂,老馬識途,老成謀國。老師可以告訴你什麼是評論,怎樣寫評論,但不能告訴你認識問題的角度,應該持有怎樣的觀點。而后者是知識、閱歷、視角等因素的綜合體現,有時是決定性的。

  我在基層工作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對后來的工作影響很大。直到今天我依然時常提醒自己:實際工作遠比寫文章復雜,不要那麼武斷﹔百姓的想法遠比文章寫得聰明,不要那麼天真﹔真實的生活遠比文章豐富,不要那麼簡單。所以,從實際出發調整自己的認識,才能跟上時代步伐。不能固執己見甚至犯“軸”。

  “翹楚”實不敢當。感謝給我“勵志哥”的鼓勵,我的實際情況是,年輕時很想勵志,反而感到茫然盲目,不切實際。我可能不屬於勵志類型,也確沒有“少懷大志”,只是順著自己的愛好走,看誰干得好就學誰,努力爭取做得更好些,從不強求。

  我運氣不錯。每念及此,總是真心感謝那些給過我幫助和鼓勵的領導和同事。我的體會是,凡事別太刻意,別想那麼多,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反倒可能更有利於自己發展。

  記者:當下的中國評論界,“鍵盤俠”現象大量存在,過分追求評論技巧、故作驚人之語等等,對此您怎麼看?您認為,作為一名成熟評論員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您是如何自我修煉的?

  米博華:第一次聽到“鍵盤俠”的說法,挺形象。

  新媒體的發展和商業化運作,使媒體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所以有的“求關注”,有的拼“粉絲”,不少都是為稻粱謀,這當然也無可厚非。讀者是聰明的,自然會判斷選擇:你寫的不當真,他看的也不當真,一笑而已。

  當然希望讀者越多越好,但不能因為要吸引眼球,故作姿態,取悅於人,那是某些藝人的想法,不是評論員的追求。評論家要以探索和批評作為自己的使命,而不是“俳優蓄之”。

  我最近在一本雜志專門談過評論員素質問題,主要是這樣幾條:第一,善於從政治角度觀察社會變化、研究社會問題。第二,每天都應該條件反射般地關注國內外最重要的新聞事件﹔即使未必發表評論,也要饒有興味了解來龍去脈。第三,具有比較完善的知識體系和邏輯思維能力,擅長分類、歸納、概括,不作無謂抬杠,不屑於詭辯。第四,對是非善惡感受強烈。第五,有一種用筆寫作而不是高談闊論卻從不動筆的職業習慣。第六,條理性極強,概括力極強,造句能力極強。

  文以載道

  政論不僅僅是文字、著作,更可以轉化為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對於社會的文明進步乃至個人命運,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主流媒體的重要職責是政策宣傳,社論、評論員文章,不是個人意見,所以評論員任務就是把該說的話說准、說好。

  記者:“文以載道”是延續了上千年的為文傳統和基本精神。您認為黨領導下的新聞媒體應堅持什麼樣的“道”?

  米博華:我曾經寫過一篇短文就是《載道與言志》,“載道派”認為,文章應該經世致用,不應過多講求文採與抒情,強調教化功能。“言志派”反之。這是個學術問題,不在這裡討論。

  黨報要以“載黨的方針政策之道”為主要使命,這沒有什麼可討論的。黨報評論當然要“黨言黨語”,如果相反,豈不奇怪。當然,這並不妨礙不同認識的討論,不同看法的交流。不能認為自己的看法就是正道,和自己不同的看法就是歪門邪道。

  記者:政論文應該說是“載道”的最好載體之一。您能否以自己的作品為例,說明如何在具體文章中做到“文以載道”。在這個過程中,評論員如何處理“載道”與個性的關系?

  米博華:說得對。我的政論寫作大多是和工作結合在一起,完成領導和組織交給的任務,沒啥可說的。在許多業務講座上,我都說過,這方面最有說服力的例証,是鄧小平同志的兩篇重要講話。兩篇講話也是彌足珍貴的政論范文。一篇是十一屆三中全會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一篇是1992年視察南方重要講話。兩個講話具有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裡程碑意義,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道路制度的基本框架:一個是工作重心轉移,一個是市場經濟改革目標。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大勢,均發端於小平同志高瞻遠矚的重要思想。

  舉這個例子好像有點遠了,其意是想說明,政論不僅僅是文字、著作,更可以轉化為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對於社會的文明進步乃至個人命運,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於個性問題,我過去和現在都這樣看:主流媒體的重要職責是政策宣傳,社論、評論員文章,不是個人意見,所以評論員任務就是把該說的話說准、說好。

  不少人認為社論、評論員文章都是官方語言,沒有技術含量。這看法是不對的。相反,我認為不僅技術含量高,且包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經驗,是治國理政的重器。如果一個人能夠寫出很好的社論,寫其他言論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展示作者的個性沒什麼不好,但相對於服務國家、服務大局,這個事不必考慮太多,否則就會喧賓奪主,以文害義。評論是政治,評論員不是文學家,評論文章的個人風格如何,比之於輿論引導的責任,孰重孰輕,一目了然。

  記者:從在《人民日報》從事並負責評論工作到為本報撰寫專欄文章,您是如何完成這種轉換的?兩份報紙的“道”有何不同?

  米博華:兩家報社性質相同,都是黨報,只是職責和任務不同。可能是這個原因,沒有任何隔膜之感,覺得是做一樣的事情。推進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堅決懲治腐敗,同樣是《人民日報》的重中之重。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獲,是更加系統學習了黨的建設基本理論,更加認真研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從嚴治黨的一系列重要觀點,更加切近了解黨員干部思想狀況和反腐敗斗爭的進程。

  退出工作崗位后,還能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感到很榮幸。謹向貴報領導同志和一起合作的小伙伴們表示感謝——是你們給了我發揮余熱的機會,我非常珍惜。

  以文化人

  反腐敗一刻也離不開輿論支持、輿論引導,換言之缺乏輿論支持、沒有輿論引導的反腐敗是不可想象的。對於領導干部的缺點錯誤當然要嚴肅指出,也就是我們說的要紅臉、出汗甚至心跳,不如此不足以幫助人,不足以喚醒人。與人為善不意味著不痛不痒,猛擊一掌體現著愛護關心。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正風反腐取得了巨大成績。請您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和切身體會,談談近幾年黨風政風發生了哪些變化,政治生態有了哪些改變。您認為媒體在其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米博華:十八大以來正風反腐乃至黨的建設所取得的成績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黨內外具有高度認同和共識。值得記載的事情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從一定意義上,我們重建了信心,重構了組織。

  一段時間,為政不清不廉甚至貪污腐敗問題之嚴重觸目驚心,盡管嚴厲打擊,但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一方面,很多黨員干部憂心忡忡,老百姓情緒很大,大家感到腐敗病不好治甚至沒辦法治了。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民心不振,這是非常可怕的。一方面,腐敗問題快速擴散,在公眾生活和公職人員中造成大面積污染。看上去是一片油綠的樹,數量不少的病樹甚至爛樹混雜其間,別說老百姓受騙,連相關部門都說不清楚。剛剛被提拔被重用馬上就東窗事發,這很傷黨員干部和老百姓的心。

  讓人耳目全開、精神振奮的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以雷霆氣勢、霹靂手段,一掃污濁之氣,嚴懲腐敗分子,讓干部群眾感到豁然開朗。

  重建信心是說,人們感到腐敗能治,我們有這個決心也有這個能力。重構組織是說,人們看到隻要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我們完全有辦法清理隊伍,保持純潔。

  記者:反腐敗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斗爭,您認為評論在其中應發揮什麼作用,又該如何發揮?

  米博華:反腐敗一刻也離不開輿論支持、輿論引導,換言之缺乏輿論支持、沒有輿論引導的反腐敗是不可想象的。正像大家所看到的,這幾年紀檢監察系統的“一報一刊一網”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發揮著其他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首發“打老虎”信息,解讀中央政策,評論反腐時局,披露典型案例,刊播官員懺悔等,都是新聞性、思想性、針對性、時效性極高的報道。

  我感到評論選題實在很多,寫不過來。經驗和直覺都告訴我,這種情況,恰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形勢變化很快的反映。很多教訓值得反思,很多觀點應該澄清,很多思想“扣子”需要解開,評論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記者:您曾表示,自己之前很少寫批評性的文章,但在本報發的文章,批評性居多,而且戰斗性很強。在正風反腐宣傳工作中,尤其是評論寫作過程中,如何理解並處理好“批評”與“建設”的關系?

  米博華:這可能與題材有關。反腐敗是嚴峻的斗爭,所以評論也一定是“零容忍”,不能“費厄潑賴”。即使是反“四風”,也是嚴肅的政治任務,不可等閑視之。這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把原則當兒戲,黨的組織必然是“寬、鬆、軟”,這方面教訓深刻。

  處理好“批評”與“建設”的關系,非常重要。評論一定是從問題出發,這不言而喻,所以必須有針對性、有戰斗性。對於領導干部的缺點錯誤當然要嚴肅指出,也就是我們說的要紅臉、出汗甚至心跳,不如此不足以幫助人,不足以喚醒人。與人為善不意味著不痛不痒,猛擊一掌體現著愛護關心。

  對工作中的不足甚至失誤也應該直言批評,但出發點應該是糾正缺點、改進工作,而不是什麼別的。不能為批評而批評,不能情緒化批評,更不能借題發揮宣泄自己的不滿。總之,隻要我們的立場是為了黨的事業發展更好,沒有什麼問題不能討論甚至批評。

  作為評論工作者也要慎用話語權,要充分了解實際情況,要善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從別人的角度設身處地考慮問題,批評要注意分寸,說話要留有余地……總之要最大限度避免武斷和片面。這也是建設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記者:“博論”開設之初,您對這個專欄提出了“義正辭嚴、字正腔圓”的八字定位。一年寫下來,您自己如何評價?接下來,在專欄寫作上您有什麼打算?

  米博華:這個說法,是在人民日報社工作時,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不知是不是妥當。所謂義正辭嚴,是說立論要正,堅持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不含糊。所謂字正腔圓,是說文風要正,不要油腔滑調,信口開河。當然,立論正,並非意味著“一貫正確,處處正確”,居高臨下,盛氣凌人。文風正,也不意味著排斥豐富性、多樣性,把評論寫成官樣文章。

  作為黨報評論工作者,應該把宣傳黨的主張和反映百姓心聲結合起來,最大限度滿足讀者需求,根據讀者需要改進自己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盡管在專欄裡寫了些小文章,但總是感到忐忑不安:是不是陳詞老套太多,是不是文字枯燥乏味,是不是認識脫離實際,是不是看法主觀武斷……盡管主觀上我是盡心盡力了,但肯定有許多缺點不足。我們能做的是,反復醞釀選題,反復修改稿子。有時寫得很順,但多數寫得挺辛苦,一個稿子改個三五遍是常事。

  孔夫子說,“六十耳順”,大意可能是說,這個年紀應該很有胸懷,可以消化各種各樣的意見特別是不同意見了。這沒錯。而我認為,最有養分的還是真話——雖然真話未必是好聽的話。

  我會在收集讀者意見基礎上繼續寫些小評論。懇切希望報社領導和採編同行提出意見,衷心希望讀者支持幫助。(本報記者 賈亮)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