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聞記者講好故事六字訣:要、新、近、趣、美、深

2016年08月17日14:0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聞記者講好故事六字訣

核心閱讀

講好“新”故事,必須做到三勤:腦勤、嘴勤、腿勤。通過腦勤,更多地學習、認識和思考﹔通過嘴勤,更多地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揭示問題﹔通過腿勤,更多地置身現場,打撈“活魚”。

做到“貼近性”,要走好三條路徑:想要貼近什麼,就去熟悉什麼﹔想要貼近哪裡,就去走進哪裡﹔想要貼近靈魂,就去直面和思考。

一篇新聞稿件是否具有思想深度,決定著它的價值。錘煉思想深度,是一名新聞記者的終身任務。在這方面,需要做的事很多很多:要加強學習,要開闊視野,要勤於實踐,要善於總結,要舉一反三,要觸類旁通……總之不要懶惰,不要自滿,不要讓自己有絲毫懈怠。

好新聞重在講故事,能不能把故事講好,是評判一名新聞記者能力和水平的標准之一。

怎樣講“好故事”,方法和途徑很多,其中要訣不妨概括為6個字:要、新、近、趣、美、深。

要:體現主題性

講故事,要有主題,作為媒體,這個主題就是黨中央及各級黨委的主張。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正確引導輿論方向,把“要聞”做扎實、做細致、做透徹,也是各級黨報分內之責。

然而,有“意義”的主張,不一定有“意思”,長篇大論的闡述,讀者不一定愛看。這種情況,通過“講故事”來表達,收到的效果會事半功倍。

以《滄州日報》為例,作為地方主流媒體,目前正重點開展全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系列報道。其中,以“故事性”報道穿插其中,對於讀者深入理解並參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是滄州引進的一家重點企業,這家企業利用每天的早班車開展“車輪上的黨課”活動。記者登上早班車,以新聞故事的形式,將所見所聞的“黨課”記錄下來,鮮活生動,有“理”有“趣”,給人啟迪。下面分享其中的一段:

“咱們當中大部分人都是工科出身,對數字比較敏感,今天就從數字入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一名“90后”講師郭夢南舉起自己親手制作的小黑板,上面五顏六色的圖表標注出很多數字,“這是今年上半年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十大詞匯,其中,提到‘發展’823次、‘創新’273次、‘經濟’337次……”郭夢南的授課一開始就吸引了全車人的注意。

可以看出,“車輪上的黨課”一點也不“輕”,也不“小”,這個故事蘊含著大主題,它使得平常看似板著面孔的時政要聞,變得好看、好記,易懂、易學。

新:體現時效性

講新聞故事,時效性是它的生命。

新聞就是在和時間賽跑,並且由於新聞的發生通常早於新聞人和讀者的認知,搶在第一時間把它報道出來,盡快把新聞事實呈現給讀者,也是媒體的職責和生存法則。

講好“新”故事,必須做到三勤:腦勤、嘴勤、腿勤。通過腦勤,更多地學習、認識和思考﹔通過嘴勤,更多地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揭示問題﹔通過腿勤,更多地置身現場,打撈“活魚”。

《滄州日報》今年7月21日刊發了一組故事:7月20日滄州大雨,這組故事描寫的就是雨中百態。

眼看著水情見漲,公園辦事處主任王金旗當即聯系消防支隊請求支援,與此同時,公園街道黨委書記張德昌聯系供電公司,為村裡通上了電。見消防官兵忙不過來,干部們干脆把傘一扔,跳入臟水中摸索著下水道的位置開始清淤,有的甚至被雜物中摻雜的玻璃割破了手掌。

面對雨澇成災,《滄州日報》派出大批記者冒雨分赴市區各重要節點和災情較重的縣(市),用頭版重要位置和全部二版,全方位報道這一突發事件。有現場目擊、有感人細節、有最新進展、有問題和舉措,整組故事最終突出了一個主題:

在全市各地,各級干部群眾勠力同心防險、排澇——一場暴雨,讓黨群干群魚水情更深。

面對當時已經出現的一些謠傳,這組故事起到了解疑釋惑、呈現事實和引導輿論的作用。加上新聞網站和新聞客戶端的時時聯動,在最快時間推出最有價值的報道,穩定了社會情緒,凝聚了社會力量,為最終打贏這場抗災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輿論基礎。

近:體現貼近性

把故事講給誰聽,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講得再多、再細、再生動,如果主題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也沒人願聽。

現在,一些讀者不愛看黨報,為什麼?客觀存在的時政要聞報道格式化、概念化、公文化,滿臉“高大上”,群眾看著費勁、難懂,是其中原因之一。

做到“貼近性”,要走好三條路徑:想要貼近什麼,就去熟悉什麼﹔想要貼近哪裡,就去走進哪裡﹔想要貼近靈魂,就去直面和思考。

滄州市肅寧縣有一位畫家,此人名不見經傳,但是畫作精美。地方媒體撰寫了一篇人物故事《鄉村大隱裴振江》,下面是其中的一小段:

裴振江習慣蹲在地上構思,畫室居中那個煤已燃盡的小鐵爐子尚有余溫,他把凍僵的手伸進爐膛裡暖暖,順手拽過地上一張報紙托著的旱煙沫子,拿紙條卷一個小喇叭筒,嗆人的煙氣裡,他注視著畫布在沉思,畫筆、顏料隨意扔在地上,他為紀念肅寧解放而創作的大型油畫《擂鼓克肅寧》輪廓初顯。

這一個小段,把一個人物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他是農村的,他是大眾的,而他又充分張揚著個性。寫出這樣一段,不深入現場,不細致觀察,不心為所動,是難以做到的。

讓你所反映的個體或群體感覺熟悉、真實、無距離,是新聞故事“貼近性”的另一要義。同樣是這則人物故事,其中還有一段對裴振江畫室(就是村頭一間小屋)的描寫:

狹小的空間裡光線晦暗,擁擠雜亂,再多踏進一隻腳都無處安放,牆角歪挂著的幾隻癟葫蘆下面碼放著不知何年何人撿回來的廢瓶子。畫架放在光線相對較好的牆邊,地上一摞摞散堆的畫報裡有他時不時需要翻找查鑒的資料,之前我一直以為那是一堆廢紙。

就像后來讀過這篇故事的裴振江所在村村民所說:“寫的這段,就跟照的相片一樣,活脫就是裴振江的那個小破屋。”正因為具備貼近性,這篇故事贏得了讀者的信任和贊許。

趣:體現生動性

既然是故事,必須得好看——故事不生動,難以有觀眾。

生動趣味,是新聞故事的精髓。做到這一點,對新聞記者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天下文章一大家,新聞與文學的寫作,往往相融互通,將文學創作的手法引入新聞,是實現新聞趣味性和生動性的主要途徑之一。

這就要求新聞記者,不單單要好好地錘煉語言,還要去細致入微地體察和思考。

《滄州日報》攝影記者2012年8月2日曾發表一個圖片故事,其中一張相片給人印象深刻。他其實是去拍一隻孔雀,正在調整角度時,旁邊一隻花公雞進入鏡頭,不經意間表演了“金雞獨立”,記者迅速按動快門,將一旁的孔雀和這隻公雞定格在一張圖片上。在隨后配發的文字中,這位記者寫道:

孔雀雖美,公雞並不服氣,它的先天條件和所處的地位顯然與孔雀有很大差距,但它的志向、勇氣與精神,在這場看似無意的競賽中,絲毫沒有輸分。

智慧,通常是一閃念,但背后是豐富的學識和經驗積累。假如這位記者按常規出牌,將擅闖鏡頭的這隻公雞趕走,甚至嘲笑這隻“小丑”,那他拍到的就是一隻孔雀,雖然畫面可能會美,但毫無深度,更無趣味。

美:體現觀賞性

好的新聞故事,應當具備收藏性。面對日益強勢的新媒體,著力打造觀賞性和收藏性,應當成為傳統媒體為之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

筆者收藏了一篇故事,是《滄州日報》記者張徽貞寫的《王者氣 益民心》,刊發於2015年6月4日。

這是一篇人物故事,寫的是一位企業老總。對於企業老總的採訪,很難把握一個度,很容易形成“軟文”,但是她寫的不一樣。且看她的開頭:

一面之緣。聽著零碎的故事,被他的哽咽打動。腦子裡冒出來好些判斷,都與先前聽到的不一樣。杯酒之后,光環之外,別人都說脾氣“硌楞”的王益民,不再是傳說。

之后,通篇皆是“故事”,偶有幾句過度、點晴之筆,不著痕跡,美輪美奐:

世上的事情總有如宿命。有些人,注定是屬於一個時代的,那些夢想、目標、智識,被時代引領推動著,進程會超出所有人的預想,讓人不由感嘆生活的深意。

整篇文章,文字是平實的卻又是優美的,情節是簡潔的卻又是豐富的,感情是隱含的卻又是深刻的,其中境界,沒有多年歷練,很難達到。

一篇好的新聞故事,背后往往有著作者自身素養的深厚積澱。不獨語言要具備美感和節奏感,綜合評價,從寫作手法、思想水平、藝術水准等諸多方面,都應具備精品價值。

深:體現思想性

沒有思想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沒有思想的故事,同樣沒有存在的意義。

一篇新聞稿件是否具有思想深度,決定著它的價值。錘煉思想深度,是一名新聞記者的終身任務。在這方面,需要做的事很多很多:要加強學習,要開闊視野,要勤於實踐,要善於總結,要舉一反三,要觸類旁通……總之不要懶惰,不要自滿,不要讓自己有絲毫懈怠。

滄州市青縣曾發生過一件事:從外地退休返鄉的老黨員陳兆森,用自己的多年積蓄,又賣了一套房子,為村裡修了一條長渠,使得周邊4個村3000多畝耕地從中受益。記者由此寫成一篇新聞故事《老陳修渠》,刊於2014年5月12日《滄州日報》。

當時滄州正在深入開展加強黨的建設各項活動,陳兆森在其中就具備了典型意義。作為一名黨員,怎樣在群眾中亮出旗幟,在干事中作出表率,通過陳兆森的義舉,就仿佛給出了一個答案。老陳不是大富翁,生活也並不輕鬆:

在村裡,陳兆森家原有兩套住房,一套留給在外工作的兒子,一套他和老伴守著85歲的母親住。母親癱瘓25年了,離不開人,他和老伴兒貼心照顧。賣房子的事,老伴兒挺支持,還打趣說:“這回省得我再去打掃房間了。”對於老陳拿自家錢修排水渠,老伴兒沈恩雲說:“這也不是什麼大事,不就挖個小水溝嘛,不值得到處去說。”

老陳自己也還有很多“麻煩”纏身,他在外工作時就是模范,多年勞累積下一身的病:望著一流如帶的清渠,陳兆森表情溫暖,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他腰間還帶著治療糖尿病的“泵”,需隨時往身體內注入胰島素﹔他因為低血糖常常虛弱得走不動路,身邊常帶著老伴兒塞給他的一桶餅干﹔他的心臟經過了幾次治療,可是還很脆弱……這些,他仿佛已都不記得。

讀到這裡,讀者大概已能充分理解黨員先進性的意義,無需闡釋概念,特別是基層群眾,對“大道理”興趣不大,他們相信眼見為實,相信榜樣的力量,而這,不單是這篇故事,也是整個新聞宣傳工作,應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一個方向。

(哈聰杰 苑立偉 作者單位:滄州日報社)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