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利波特》到《吹夢巨人》 當倫敦遇見好萊塢

倫敦聖潘克羅斯火車站候車大廳,“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取景地。
牛津大學基督學堂飯廳,“霍格沃茲飯堂”取景地。
倫敦聖潘克羅斯火車站的候車大廳,某個不起眼的角落,家長帶著小孩在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大排長龍。和大名鼎鼎的歷史建筑聖潘克羅斯火車站相比,經由《哈利·波特》加持過的車站,似乎更加熠熠生輝。哈利·波特從實體的牆壁穿牆而走,進入和現實世界一樣幽深黑暗的魔法世界,展開了七又二分之一部系列電影的玩命歷險。
對“超級IP”哈利·波特忍痛割愛
和任何一部超級大片一樣,《哈利·波特》具有顯著的高概念性。將一個家喻戶曉的超級IP改編成電影,賺取全球市場,這幾乎是高概念電影核心技巧的全部內核。作者羅琳女士搖身變成英國女首富,個人財富超過了英國最知名的女人——伊麗莎白女王。
可這部雲集了英國影壇知名老戲骨和新生力量的系列電影,並不是一部原汁原味的英國電影。英國電影制片廠對這個本土超級IP是集體缺席的。實際上,沒有華納兄弟的制作,以及借助自己龐大發行網絡的全球推廣,這個看起來非常炫目的超級IP,根本就無法取得近7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績。
正因為有了全球的持續關注,這個超級IP的生命力才得以如此常青。在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取景處,工作人員在牆壁上焊了半截行李推車,造成另外半截已然沖入牆體的假象。滿臉興奮的小朋友們樂此不疲地排隊,工作人員耐心地給小朋友圍上他(她)喜歡的圍巾,紅的、藍的、花的……並幫他(她)拉起來,造出有風掠過的效果,供父母拍照留念。
既然《哈利·波特》的吸金能力如此之強,英國電影工業怎舍得拱手於人?英國電影工業對這個超級IP不聞不問,並非缺乏敏銳的商業嗅覺,或者無力制作類似品質的系列電影。正是由於商業嗅覺異常靈敏,英國電影工業才不得不忍痛割愛,眼睜睜看著華納兄弟搶走了《哈利·波特》的制作和推廣權。
放眼全球,隻有幾家好萊塢的制片廠擁有全球化的發行網絡。全球化的發行網絡是什麼?它是一個巨型的放大器,任何一個超級IP、任何一部成功的電影,都必須借助這個放大器,才能放大影片的全球潛在利潤。即便如哈利·波特這樣的超級IP,也不例外。
這就是說,隻有當好萊塢想玩這盤大棋時,《哈利·波特》的制作和推廣才可能提上議事日程。隱藏其后的商業邏輯讓人唏噓扼腕,又無可奈何。人人都有創作劇本的權利、制作電影的自由,但想要玩轉全球市場,那仍然是好萊塢獨享的奢侈品。
鼓勵好萊塢助力英國電影
英國電影制片集體失語於《哈利·波特》,不代表英國不能從這部電影獲益。事實上,從一戰之后,英國政府就開始研究,如何限制好萊塢,以保護本國電影工業的發展。最先的嘗試開始於1927年的《電影法案》,英國政府希望通過配額限制好萊塢電影的進口數量。由於規定不甚周嚴,好萊塢落跑到屬於英聯邦的加拿大制作了許多配額爛片,滿足配額制要求,大肆賺取英國市場的同時,絲毫沒有幫助英國提升電影制作的水准。
當英國政府發現限制好萊塢影片進口徒勞無益后,轉而歡迎好萊塢參與英國影片的制作。經過幾十年經驗的積累、教訓的吸取,以及兩國電影工業的不斷磨合,英國發展出精細的文化測試標准,凡能通過文化測試標准的好萊塢影片,均能獲得英國電影基金提供的制片補貼、稅收減免,或二者兼具。
任何外來影片想要通過文化測試標准,獲得英國提供的制片補貼或稅收減免,需要考慮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否聘用英國的創意人才。聘請的創意人才依種類記分,種類越多,得分越高。比如,導演記1分,領銜主演記1分,制片人記1分,總分不超過8分。
其次,為保証電影內容的英國屬性,影片是否在英國拍攝、是否使用英語、領銜主演是否來自英國,將成為重中之重的測評標准。這3項標准的總計得分高達16分。
再次,為了幫助英國電影工業的視效、特效、音效公司能夠存活和發展,文化測試標准也將是否使用英國視效、特效、音效技術納入測評范圍,共計5分。
最后,在文化貢獻方面,英國政府也會進行總體性考察。具體負責執行文化測試標准的英國電影協會如果認為影片有助於提升英國文化的品質,或者為英國文化產業做出貢獻,比如,促進英國旅游業的發展,那麼這部分可獲得最高不超過4分的得分。
文化測試標准的四個方面考核總分為33分,任何一個外來的電影制片公司獲得了超過18分的得分,即獲得申請制片補貼或稅收減免的資格。通常來講,得分越高,獲得制片補貼的資金會越多,獲得稅收減免的幅度會越大。
從《哈利·波特》的制作來看,華納兄弟在啟動這個項目時,顯然向文化測試標准拋出了偌大一根橄欖枝。在演員的聘用方面,領銜主演和主要演員均來自英國。在導演方面,執導第四部的邁克·紐維,以及第五至七部的大衛·耶茨,均是英國導演。
為能夠滿足取景的要求,英國的重要景觀反復出現在不同的系列電影中。除了第一集中出現的聖潘克羅斯火車站外,牛津大學基督學堂的飯廳成為霍格沃茲飯堂的取景地﹔牛津大學New School,則成為哈利·波特們學習和休閑的地方﹔地標性的千禧橋在第六部開始的時候,被食死徒凌空翻轉破壞……這樣的例子很多。
在特效制作方面,盧卡斯創建的工業光魔是華納兄弟當仁不讓的首選,而為了賺到文化測試標准的得分,華納兄弟堅定地和英國的移動圖片公司(MPC)站在了一起,該公司從始至終未曾離開過劇組,承擔了幾乎可比肩工業光魔的特效制作。
就文化貢獻而言,《哈利·波特》用全球持續大賣來証明了自己不容忽視的文化影響力。聖潘克羅斯火車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只是哈利·波特文化效應的一個小小角落,世界各地集聚此處的游客,間接拉動了倫敦旅游經濟的發展。大大小小玩具店銷售的魔杖、斗篷、死亡聖器……無疑拉動了消費,促進了就業。牛津大學也不能免俗,New School特意提供《哈利·波特》劇組取景留下的照片,意在提醒游客:這裡不僅是牛津大學,還是哈利·波特戰斗過的地方。
當倫敦遇到好萊塢后,這個城市漸漸培養出韜光養晦的智慧:當我不能戰勝你的時候,我選擇同你合作﹔當你想要賺取我的錢的時候,我會從中撈取屬於自己的好處。最重要的是,當我變得不再重要之后,我會想方設法維持自己的地位。
好萊塢通過幾十年的勵精圖治,已經把觸角伸向全球。事已至此,作為好萊塢重要外景地的倫敦,也僅僅是備選項之一。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后,電視工業已經無可爭議地取代了好萊塢作為美國娛樂工業老大哥的地位。但作為全球文化火車頭的地位,好萊塢至今仍然難以撼動。和電視相比,電影更容易激起全球集體潛意識,造出轟動一時的文化事件。
文化產業鏈的持續聯動
電影一旦成為事件,必然牽引出后續文化產業鏈的持續聯動。在《哈利·波特》拍攝完成后,華納兄弟斥資購買了位於倫敦郊區的攝影棚,將其打造成供游客參觀的影城。哈利·波特影城在最大限度還原電影裡標志性場景和道具的同時,添加了許多互動體驗項目。
和迪斯尼、環球影城這類成熟的、大型的娛樂中心相比,哈利·波特影城是迷你的。但在入城要價上,並不手軟。成人價為33英鎊,僅比迪斯尼、環球影城稍低一點。從性價比來看,后者遠超前者。可市場經濟的神奇之處在於,一個商品的價格取決於它在購買者心目中的價值。哈利·波特迷從來不覺得這樣的定價有什麼不靠譜,網上預約也得大大提前,否則一票難求。
對於倫敦這個往昔的專寵,好萊塢還是有感情的。對好萊塢而言,倫敦也是一個重要的窗口。在倫敦取得成功的電影,能夠形成輻射歐洲的效應。因而,迪斯尼不惜重金,在倫敦大肆展開營銷活動。好些洶涌穿梭於狹窄城市街道的紅色雙層巴士上,早已換上了《吹夢巨人》的巨幅海報。哈羅德百貨的兒童玩具專區,也出現了《吹夢巨人》的身影。
不僅如此,斯皮爾伯格誠邀名流制作了32個捕夢瓶。在《吹夢巨人》登陸倫敦影院期間,這些夢幻般的瓶子錯落放置於倫敦的知名景區,抑或人潮如織的商業中心。和任何一次盛大的營銷活動一樣,捕夢瓶的展示配合了不同主題的慈善宣傳,但核心仍回歸電影的宣傳之上。
而對中國,這個已經成為好萊塢最重要海外市場的國家,好萊塢的感情是復雜的。它不是不愛中國市場,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愛它。和倫敦相比,能夠提早在中國上映的片子,絕不落在英國之后。七月底才在倫敦強勢登陸的《驚天魔盜團2》,七月初就在中國上映了。或許我們亦可摸索出讓國產電影和好萊塢雙贏的文化產業政策,助力一個更良性的市場。(曹怡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