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歷史縱橫>>人民日報社·社史

“困難時期”人民日報社樓頂上的小毛驢

錢  江
2016年08月19日15:12 |
小字號

人民日報社樓頂上碾麥子的小毛驢

這是一張很有意思的歷史照片。時間,1961年6月麥收時節﹔地點,北京王府井大街117號人民日報社辦公大樓5層樓頂﹔照片內容:人民日報工作人員牽著毛驢打場壓麥子。

這裡是中國北部城市中最繁華的商業街所在,在照片中甚至可以看到在王府井大街上行駛的無軌電車車頂,而這張照片述說的卻是一段苦澀的往事。“金台唱晚”微信公眾號今日向您講述這張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人民日報社王府井大街117號舊址

1960年夏天,進入“困難時期”的第三個年頭,北京王府井大街著名商店的貨架上已經空空如也。人民日報食堂小庫房裡也沒有什麼積存了,食堂已經緊張到每一粒糧食都要珍惜的地步。這年春天,王府井大街兩旁的楊樹泛綠,報社機關要求編輯部和行政部門都抽調一些人上街,去擄楊樹葉子交給食堂制做“人造肉”。

但是這隻能偶一為之,到盛夏的時候,楊柳樹一發芽就是老葉子,纖維很粗,即使以玉米面相伴,也難以下咽了。

人民日報社王府井大街舊址大門

眼看著報社員工體質日衰,再也難以忍受飢餓了,時任總編輯吳冷西決定,咱們要想辦法自己種些糧食。此令一下,由報社行政處安排接洽。他們早就看好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北京東南城郊結合部的朝陽區雙橋(現今已在鬧市之中)一片電網用地。其實,那裡原先是新華社的發射電訊用的發訊台,后來將一部分移交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使用,電杆林立,電網密布,在地表下埋有許多電纜,所以那片土地早已圈了起來,長期閑置,是農作物禁區。由於同樣急需糧食,新華社已經在那片地開辦了農場。當時吳冷西總編輯兼任新華社社長,在中央電台也有領導身份,他發了指示,在電網地帶辦農場種糧食也就不難解決。

吳冷西

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支持下,人民日報就在雙橋的電網下辦起了一個農場,農場有將近400畝土地(另有一說200余畝),為人民日報社近千名工作人員提供副食(注:參加過農場勞動的王東認為,當時人民日報的工作人員總數大約在700-800人左右)。

農場設場長一人,由時任人民日報行政處長的邢兆蘭兼任(后由王赫接替),下設農業隊,隊長是人民日報派出的王東,這年他27歲,后來他成為著名攝影記者,在1984年國慶游行時拍攝了題名為《小平您好》的新聞照片。他會開汽車,來到農場自然成了拖拉機手。農場還設有副業隊、養豬場、菜園、溫室等,都有專人負責。 

王東拍攝的《小平您好》

平時,農業隊有20余人,主要是種玉米﹔副業隊為附近的楊閘、五間房供銷社加工糖和豆腐。大田生產出來的糧食是飼料糧,以當時的飼養水平,每投入4斤飼料糧可以產出1斤豬肉。

編輯部有很多人願意來農場勞動,因為來這裡每天可以補助4兩糧食。按照王東回憶,在他一起的劉敬祖、楊浚,傅桂林多在菜園干活,閻德山負責積肥。

農場的重要任務是養豬,每月要育肥兩頭豬,都送到報社。隨著規模一點點擴大,從1961年夏天以后,報社可以每月為每個職工分半斤肉,全家人就可以改善一次生活。到逢年過節時,加上配給的半斤肉,每個職工就可以得到1斤肉,在當時就相當不錯了。雙橋農場辦了3年,大約到1964年,國民經濟全面恢復,糧食供應情況好轉,這塊地歸還電台,恢復了初始狀態。 

如今的王東和夫人

剛剛組建雙橋農場的時候,報社覺得耕地還不夠,又通過聯系,在京郊通縣一個叫白辛庄的地方租下幾十畝地,種了一茬小麥和玉米,不定期地派出人員到那裡勞作。到了夏天收小麥的時候,白辛庄那邊沒有打谷場,也沒有倉庫,又怕當地農民順手牽羊順走了辛勤勞動的成果,時任總務科長劉致祥決定,將白辛庄收獲的小麥連稈帶粒全都拉回王府井大街的報社總部,就在辦公大樓樓頂上打場,保証顆粒不失。

聽到他的決定,行政處的大部分人反對,大家說你要把那麼重的石頭磙子扛上樓頂不說,大石頭磙子碾起來壓壞了樓頂防水層,到時候漏雨怎麼辦?

劉致祥說,先把大家的肚子吃飽最重要,樓頂漏了雨還可以再修。他拍板落實。

這下可熱鬧了,首先是組織壯勞力將幾百斤重的石磙子扛上了樓頂,又不知從哪裡弄來一頭拉磙子的毛驢,硬是牽著它走樓梯上了樓頂,總務科有位女干部馮玉珍出身農家,干過農活,就由她趕驢拉磙碾麥子。打場的時候正好起了風,將麥糠吹起,在王府井大街上洋洋洒洒落了半街的麥糠,堪稱一景。

屋頂上滾石碾子的聲響驚動了在編輯部辦公的文藝部編輯陳志,一問,有人告訴他是毛驢上了房頂,正壓麥子呢。中午大家休息,陳志悄悄地拿了相機跑上房頂,拍攝了正在壓麥穗的毛驢。 

陳志

當時的陳志只是一位攝影愛好者,這張照片自然沒有地方發表,沖洗出來的底片剪下來夾在一本書裡。幾十年光陰在書邊溜走,那張底片就一直靜靜地躺在書裡。

到了20世紀90年代,當年的攝影愛好者陳志已經是著名攝影家,就在攝影記者的崗位上離休。老陳整理書籍,意外地發現了書中夾著的這張珍貴底片,馬上放大,在報社辦個人影展的時候拿了出來,引起一片感嘆聲。

陳志與方成

陳志

今天敘說這段故事,恍然如同夢境,走過北京繁華金街王府井的青年人難以想象這裡曾經發生照片中記錄的故事,但它確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情。所謂“三年困難時期”,實為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留下的教訓非常慘痛。講述這段故事,更是為了記錄歷史,警示后人。

注:為撰寫本文,先后採訪了王東、閻德山、馮堯生、劉治平等前輩,靳建疆亦有貢獻,謹此致謝!

來源:“金台唱晚”微信公眾號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