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電影連環畫重出江湖 中英文對照引人入勝

高清畫面、中英文對照,久違的戲曲電影連環畫在今年的上海書展上重出江湖。這一次登上連環畫冊頁的是3D京劇電影《霸王別姬》《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精彩故事。
書展上,戲迷和書迷們將發售現場圍得裡三層、外三層,為的是一睹連環畫中的主角尚長榮、陳少雲、史依弘等京劇名家的真容。
“京劇傳統藝術、電影、連環畫,被有機整合在一起,呼喚的是一種整體上的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執導上述兩部電影的國家一級導演滕俊杰對記者說。
3D京劇電影《霸王別姬》曾在國內外多次斬獲大獎,它與《蕭何月下追韓信》同為“京劇電影工程”的代表劇目。
“打開連環畫,就好比是欣賞一部‘靜態電影’。電影中京劇藝術家的動作、神態、氣質都被恰到好處地記錄保存下來,通過中英文的敘事,將場景、對白逐一對照,故事和人物就‘活’了起來。”滕俊杰說。
京劇大師尚長榮和陳少雲也談及連環畫對於經典戲曲傳承、傳播的重要助益。尚長榮說,回顧歷史,電影與連環畫有著“天然的血脈淵源”,這大概可以追溯到半個多世紀前。
在新中國的出版史上,連環畫曾迎來幾段輝煌時期,形成了北有人民美術出版社、南有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南北呼應格局。改革開放后隨著影視和信息傳播技術的升級、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終端的普及,連環畫在文藝領域的牢固地位才開始被快節奏的漫畫、動漫、短視頻等所取代。
以電影連環畫為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幾乎每一部經典電影都會被制成電影連環畫,且暢銷不衰。連環畫與電影形成了有機互補的文化傳播網絡,英雄故事、戲曲經典等成為主力。
歷史上,還曾有不同的電影連環畫流派,有的是直接根據電影中一幀一幀畫面選取,再串聯在一起,包括譯制片《佐羅》等,也出過電影連環畫﹔有的則是根據膾炙人口的電影故事再進行手繪,濃淡筆墨之間,凝聚了創作者對電影故事的由衷熱愛。
據負責出版《霸王別姬》《蕭何月下追韓信》兩部最新連環畫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有關工作人員介紹:早年的《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戲曲電影連環畫都曾備受讀者喜愛,發行量巨大,這體現了連環畫本身在傳承優秀文化上的重要作用。
進入21世紀后,電影連環畫已鮮有出版,逐漸成為收藏市場的寵兒。2009年電影《建國大業》轟動一時,也激發了人民美術出版社重啟電影連環畫制作的創意,吸引眾多愛好者購買收藏。
而此次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推出的戲曲電影連環畫,直接制成了中英文對照版。“上海京劇院專家與編導團隊逐字逐句精心校對,希望精准、完美地呈現我們的‘國粹’。”滕俊杰說。
據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介紹,這不是該社第一次出版中英文對照版連環畫,早前《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經典手繪連環畫還曾推出英語版。近年來,童話類連環畫的中英文對照版也開始多見,至於戲曲電影連環畫的中英文對照版本則十分罕見。
參與編輯工作的上海京劇院院長單躍進說,相信這將有助於更多海外人士通過電影連環畫的形式了解和欣賞中國京劇之美。(完)
(記者許曉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