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誕生在中國》:用春夏秋冬輪回講"中國故事"

網友張生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真人出演的影視作品有兩種,一種叫動畫,一種叫動物世界。而提到后者,幾乎所有中國人的腦海中都會有一個聲音: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
這樣的情況在8月12日之后可能有一點改變。由中國導演陸川執導、迪士尼跨國團隊制作的中國第一部自然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在這天全球首映。大熊貓、金絲猴、雪豹、藏羚羊、丹頂鶴……這些中國特有的野生動物,不再隻有“飲食男女”的生物基本需求,在演員周迅擔任旁白講述的故事中,它們出生、成長,學會愛與被愛,面臨死亡與新生。
在電影中,公藏羚羊已經在棲息地等了很久,等待母藏羚羊帶著孩子從幾百公裡之外的可可西裡腹地遷徙而來。然而真的見面了,卻由於分別太久,公羊已經不認得母羊了。別急著傷感,這並不是一出悲劇,因為他們都很樂意去找新的伴侶。
這樣的故事,你見過嗎?
大熊貓女兒要獨立,雪豹母子生存艱難,金絲猴面臨“二孩”困擾
《我們誕生在中國》不是“動物世界”,在有賣萌嫌疑的旁白中,不斷出現“淘淘一個人如何如何”“達娃一個人如何如何”的表述,顯然是要講一個和人類一樣的故事。
丫丫十分寵愛女兒美美,美美一天天長大,向往獨立自由的生活,但丫丫始終放心不下,當美美最終獨立去闖蕩世界,丫丫不得不傷感地看著女兒遠去的背影。達娃獨自撫養兩個寶貝兒子,隨著生存環境日趨惡劣,加上強鄰欺負,她感覺越來越力不從心。淘淘的爸媽生了個小妹妹,淘淘感覺自己失去了寵愛,他外出流浪,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成長,最終重回家庭。
丫丫是大熊貓,達娃是雪豹,淘淘是金絲猴。其中還有土撥鼠、小熊貓等萌物“亂入”,扮演了“圍觀群眾”“男神”等角色。
自然電影在中國沒有先例,它介於紀錄片和故事片之間,鏡頭都是真實的,但故事是根據劇本剪輯的。2013年6月,陸川跟迪士尼商量,自己想做一部特別的電影——表現動物是如何映射人類生活的。“盡管故事是拼接的,但每一個動物個體的行為和它對孩子的態度都是真的。它們跟我們一樣生寶寶、撫養孩子,把最好的給孩子,去做對家庭最有利的事情……”
今年5月初,電影在英國完成了后期,陸川和團隊成員安安靜靜地把片子看了一遍。那一刻,陸川突然意識到,與這部電影相處的3年,和自己的生活非常貼近。這3年中,他結了婚,2015年10月又升級成父親。與此同時,電影也進入后期。“在剪輯的過程中,孩子在一天天長大。回家看到孩子,再聯想屏幕上那些畫面,看到熊貓抱孩子的那些鏡頭,我會覺得特別溫暖。”
《我們誕生在中國》在美國做觀眾試映場時,獲得87分,是10年來打分最高的三部電影之一。陸川說,“我覺得電影講了一個全世界觀眾都能看懂的故事,因為家庭是每個人都能產生共鳴的主題。”
不過,既然這些野生動物都是中國特有,陸川也想講一個“中國故事”——用春夏秋冬的時間輪回,來講生命的輪回。“在中國人的思想裡,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種開始,大自然是不斷輪回生生不息的。”
在片子的最后,雪豹達娃死了。這麼多年來,迪士尼自然電影中沒有出現過動物死亡的先例,但陸川想要這樣的劇情。“中國野生動物所面臨的嚴酷環境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可能人類會有工資少、房價高等煩惱,但你去看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會發現其實我們都是地球上平等的生物。”陸川說,“所以我堅決說這不是紀錄片,是故事片,因為片中有我們的故事設計,有我們想要表達的主題。”
“演員”不要片酬但也不按劇本演戲
最初聽到迪士尼對這部電影制作周期的預計長達3年時,陸川“心中是崩潰的”。幸好,大概是從《可可西裡》延續而來的對動物的自然的熱愛,他沒有放棄。
從2014年起穿越春夏秋冬,電影歷時3年,在中國的東北、中原、江南、巴蜀、西藏等地拍攝。篩選后的素材長達350個小時,最后成片僅76分鐘。“全部用在拍攝上的時間有18個月,而且是5個組每組盯一個動物,同時拍了18個月。”陸川說。
自然電影不同於紀錄片,它是有劇本的。在陸川的構想中,電影開篇出現的仙鶴是一個靈魂動物,代表中國文化中對死者和靈魂的敬意。接下來,故事像接力一樣,每個動物講一節,最后,應該有一個動物去世,一個新的動物誕生,如此形成一個完整的生命輪回。
有了劇本,“演員”選誰呢?團隊花了半年時間來確定拍哪些動物。最開始的名單上,有東北虎、亞洲象、白鰭豚……但由於預算、拍攝現實等限制,比如白鰭豚可能一年兩年都拍不到一隻,最后敲定了五種:大熊貓、金絲猴、雪豹、藏羚羊、丹頂鶴。
劇本到位,“演員”到位,最大的麻煩來了。盡管這些大牌“演員”都不要片酬,但想讓它們來按劇本演戲也是不可能的。不允許特效,攝影師們隻能伺機而動。
比如,雪豹擅長運動,運動半徑80公裡,經常一兩個星期才能拍到有用的鏡頭。而且作為卓越獵手的雪豹,視覺和聽覺都非常靈敏,遠遠看到人就跑掉了。於是,拍雪豹的攝影師隻能成為一名“地下工作者”——在地上挖了很多坑作為掩體,帶著設備在裡面一躲幾天,雪豹來了就趕緊拍拍拍。
拍大熊貓的攝影師雖然不用挖坑,但大熊貓同樣非常警覺。於是,攝影師穿上了熊貓偽裝服,慢慢爬過去拍。在四川潮熱的夏天,穿一層假的熊貓皮,就一個字“熱”。
也許金絲猴是最好客的,拍著拍著就和來自BBC的攝影師打成一片,還好奇地爬上了三腳架。但細心的人也許會發現,拍攝角度永遠是逆光或者側逆光,拍出來的金絲猴毛發都是閃亮的。不能打光,那就意味著每天都要等光線。
《我們誕生在中國》也是一部風光大片,雪山、戈壁、森林……為了呈現中國的壯美河山,國際攝影團隊不惜時間。在片尾花絮中,一名攝影師為了拍攝一段青藏高原的延時攝影,正在等待陽光。他自信地表示,雖然現在是陰天,但這裡的天氣半小時就變一次,我等一會兒就好了。然而,半小時后,開始狂風大作,再半小時,開始下冰雹,又半小時,冰雹更大了……盡管攝影小哥此時已是一臉懵,但最終銀幕上的畫面証明,等待是有價值的。
排片率一度低於2% 但還有逆襲的夢想
盡管有6000萬元投資——演員還不要錢,有羅伊·康利這樣的好萊塢金牌制片人(曾任《超能陸戰隊》制片人),也有中國導演和國際團隊的精誠合作,還有“爛片中的一股清流”這樣的口碑,豆瓣評分高達8.2分,可《我們誕生在中國》的市場表現並盡不如人意。
8月12日上映當天,該片排片率低於2%,票房剛過300萬元,而與它同一天上映的另一部電影,豆瓣評分不及格(5.5分),當日票房已接近5500萬元。
《我們誕生在中國》宣發負責人石嵐說過:“每年年底,總看到有人總結全年被忽略的10部好片,我們可不想跑到那個裡面去。有《大聖歸來》這樣的案例在先,人人都有一個叫‘逆襲’的夢想,但實際想要重現真的很難。”
一周前,片方打出了“我們需要被看見”的宣傳海報,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關於影片的話題也在不斷發酵。有影院經理自發在朋友圈打出廣告:“每年隻有不超過50人看到雪豹,而今天,有24.9萬名觀眾與雪豹貼面同樂。”
中國電影資料館微信公眾號也推薦了這部電影:“我們從大熊貓身上,看到了成長的不易與母子分離的哀傷﹔從藏羚羊身上,看到了兩性關系的痴痴守候﹔從金絲猴身上,看到少年遠游歸來的艱難歷練……我們最終,看到了我們自己——我們所能被打動的種種,都因為我們這些‘華麗的上班族’每天都在繁華又疲憊的都市生活中,遭遇喜怒哀樂。”(蔣肖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