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消費王寶強惡意如潮
有人說,王寶強離婚案創下了娛樂圈幾個“史上第一”——第一次奧運會被明星離婚搶走風頭﹔第一次娛樂版被明星離婚長時間霸屏﹔第一次大陸明星離婚被BBC拿去討論﹔第一次明星離婚案尚未開審,同題影視作品已經開拍。
這部名為《寶寶不哭》的網絡大電影籌備進程直追光速:8月15日找到編劇,8月16日找到演員,8月17日開機。劇本中的主角直接以“寶寶”、“蓉”、“阿哲”命名,不僅有“寶寶捉奸”的情節,還有律師進行財產分配、甚至親子鑒定的內容。此片曝光后,曾想借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上位的“網大”《二炮手潘金蓮》表示不服,立馬改名為《王寶寶的潘金蓮》,聲稱要“深度剖析孵化時代的愛情,用調侃的方式力挺王寶強”——這不是“網大”第一次蹭熱點,但蹭得如此無節操、無底線確實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
不要以為在此事中企圖獲利的隻有不入流的“網大”,看看近一周的朋友圈,還有那些借著網絡時代晉升為“主旋律”的門戶網站、新媒體,誰家不是在“蹭寶寶”刷流量。
一場世人關注的婚姻最終散場,當事人有話要說,吃瓜者樂於八卦,作為媒介你從中牽個線、搭個橋,也算是另一種成人之美,可那些“王寶強曾說:老婆很朴實,更意外她還喜歡我”的回顧,是不是打著“心疼寶寶”的旗號往“寶寶”傷口上撒鹽?那些以身邊人名義爆出的猛料,是不是該核實一下再推送頭條?那些“事發六天,徐崢終於出來挺寶強了”的感嘆,是不是道德綁架,難道譴責出軌劈腿婚內不忠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至於那些“不要嫁給農村人”、“蛇蠍女人與老實男人的婚姻模式”、“芙蓉姐姐力挺王寶強:20號帶上所有嫁妝民政局等你”之類,除了滿滿的惡意,你還能從中找到一絲和新聞、事實有關的痕跡嗎?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不管現實事件多殘酷、多無奈,網絡世界都會把它拆解為“娛樂”和“消費”兩個變量,然后重新定義。“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也許這就是娛樂圈從業者的宿命。但離婚畢竟是一個家庭的私事,真的沒必要升級成為全民主動參與或被迫關注的特級公眾事件。
身為媒體,你也許必須滿足廣大網友的“求知欲”,也許無法改變“全民娛樂”的風向,但你總可以選擇擺明立場,“有所為有所不為”,拒絕自己在風中凌亂。要知道,無論任何領域,不作惡是底線。(記者 祖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