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老九門》養眼容易養心難 影視盜墓題材仍在探索

2016年08月22日07:2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老九門》:養眼容易養心難

  電視劇《老九門》劇照 資料圖片

  【文藝爭鳴】

  編者按

  從網絡劇《盜墓筆記》到電影《九層妖塔》《尋龍訣》《盜墓筆記》,再到最新的台網聯播劇《老九門》,近年來,盜墓題材因大IP改編、大牌明星出演以及緊張刺激、懸念迭生的情節設置,受到觀眾的青睞,成為影視劇爭相挖掘的金礦。然而,與市場的異常火爆形成對比的是,這些影視作品大都口碑不佳。相對於《奪寶奇兵》系列、《盜墓迷城》系列、《國家寶藏》系列、《古墓麗影》系列等經典之作,強勢崛起的中國盜墓題材仍處於學習探索階段,距離能夠滿足觀眾的觀賞需求、實現口碑和市場雙贏的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號稱“《盜墓筆記》前傳”的電視劇《老九門》改編自南派三叔同名小說,於衛視和網絡聯動播出后,在眾多年輕觀眾尤其是一些“原著粉”中持續發酵,成為近期的熱門話題。該劇以上世紀30年代日軍發動侵華戰爭為時代背景,講述了長沙城布防官張啟山為破解礦山之謎,與梨園名伶二月紅不斷加深友誼並共同抗日的傳奇故事。作為以盜墓類恐怖懸疑風格為底色的作品,該劇的最大看點無疑是所謂的“下斗”情節,即人物在古墓之內膽戰心驚、命懸一線的探險經歷,因而視覺奇觀自然成為引燃觀眾收視熱情的必備橋段。可以說,主創對於層層機關和重重懸疑的煞費苦心之設計,最大程度還原了原著的情境描摹,在現有電視劇制作技術水平下將奇思異想發揮得淋漓盡致,暗道關卡之精巧、細節伏筆之玄妙、氛圍營造之陰詭,建構出吸引力十足的視聽觀賞性。另外,劇作呈現出了一派古香古色的濃郁民國畫風,雖然在服裝、化妝、道具等方面的某些夸張成分與史實不符,但仍然以精致雅觀的格調質感使人賞心悅目。加之一眾高顏值偶像演員的加盟,本劇在為觀眾制造感官愉悅方面確見功效。

  然而,作為以聲畫語言為傳播載體的電視劇藝術,養眼易,養心難。而養心的前提則是構建一個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的動人故事。《老九門》在炫目的華麗外殼之下,其內在肌理的合理性與嚴密性值得商榷。劇作在敘事方面,試圖將“探險+愛情”的情節與民族大義的主題有機結合起來,但同時並行的“探墓線”與“苦情線”沒能做到完美地交融互滲,不僅在支撐作品主題方面時常暴露出捉襟見肘的尷尬,也讓不少觀眾在略顯拖延和蹩腳的感情戲中損耗了對盜墓懸念的心理期待﹔在表演方面,主創為迎合所謂的“時尚口味”而選擇了一些偶像派俊男靚女擔綱主要角色,但個別演員由於不飽滿的演技所表現出的扮酷耍帥、貌合神離,不僅沒有像預想的那樣俘獲年輕觀眾的心,反而引發其陣陣“吐槽”﹔在制作方面,服飾和造型上對於史實面目全非的大幅改易、浮夸打斗配合熱血音樂的音畫疊加處理等,都透出動漫和游戲的“二次元”即視感,突變的畫風不時迫使觀眾出戲,因之招來不少質疑和非議。凡此種種,均使該劇暴露出脫離地氣的敘事懸浮感和外強中干的內核空心化。

  如果沒有一段滲入觀眾心靈深處的故事,沒有一群與觀眾情感產生同頻共振的人物,縱使機關算盡、特技做絕,也是枉然。本劇在主要人物的設置上採用“雙頭鷹”結構,即男性角色張啟山和二月紅雙挑大梁,其一剛一柔的氣質對比本可產生獨特的戲劇張力,並使之成為情節推進的性格內驅。然而,主創卻將故事演進的導線寄托於說服力不足的抽象情懷或離奇事件,沒有較好地在人物秉性與情節轉折之間建立必然的因果聯系,再加上溫暾拖沓的敘事節奏,致使作品形象塑造的深入性和劇情鋪陳的感染力都欠缺了火候。眾多配角裡,陳皮的陰邪、齊鐵嘴的油滑、陸建勛的惡毒、尹新月的精靈、丫頭的純善等,雖具備鮮明的標識性,但總體流於臉譜化,未能多維彰顯出人性的復雜和深刻。與此同時,種種天方夜譚的主觀想象和天馬行空的出奇設計,又讓植根於確切歷史時期、真實時代氣氛中的故事好似虛無縹緲的成人童話,時空的特定性和內容的架空性格格不入。

  其實,不論從內容還是形式而言,《老九門》都算得上不折不扣的“中國故事”,但如何真正讓“中國故事”形神兼備、心魂有依,以致落地生根、走向世界?這是劇作人應該永遠深思與躬行的文化命題。在電視劇作品中,與傳統文化產生關聯的意象當是寄寓民族精神、傳承民族血脈的物質載體,而非僅僅用來誘導獵奇心理、展示故弄玄虛的工具符號。由盜墓類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劇,雖然以波詭雲譎的超常想象、步步玄機的扣人心弦贏得了一批忠實粉絲,但很多在正向精神的表達上、在人性美善的昭示上顯得虛空或無力,並存在將傳統精粹引向神秘化、奇觀化的偏離性傾向。近年,改編自《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的電影《九層妖塔》、改編自同名小說的網絡劇《盜墓筆記》等之所以口碑平平,從某種角度而言正緣於此。與這些作品相比,《老九門》強化了抗日救國的民族氣節,加大了感情元素的戲份,但在人物、情節、線索、段落和價值觀等因子的相互縫合上還有較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從而拉低了作品的整體品質。由於市場需求,此后還有同類題材影視作品相繼亮相,但願主創者在遵守“禁止宣揚封建迷信、恐怖暴力”等相關管理規定的基礎上,於創作實踐中處理好“引領觀眾”和“滿足觀眾”的關系,把握好是非之道與虛實之度。

  (閆偉 作者為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