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綜藝一哄而上扎堆搞笑 刷臉過度笑得出來嗎?

岳雲鵬、李晨一起說相聲。
劉濤也要上喜劇節目。
郭德綱、宋丹丹、馮小剛
王凱跨界演喜劇。
宋小寶、賈玲
忽然之間,喜劇綜藝重新得寵。眼下最紅的喜劇綜藝《笑傲江湖》佔據著每周日的收視榜首,涌現出來的素人選手讓人眼前一亮。與此同時,同類型的《喜劇總動員》和《跨界喜劇王》即將扎堆上檔,加入競爭陣營,隻不過主打的是“明星跨界”牌。
但觀眾已經表示出擔憂,這類節目面臨不少問題:演員刷臉過度、模式同質化、審美固定保守,如果得不到解決,喜劇資源被過分集中開採,搞笑也不一定有未來。
頭評
節目一哄而上之后,如何差異化?
曾俊
這麼多節目幾乎同時上馬,讓人感嘆喜劇綜藝的春天又要來了。其實,在兩年前,喜劇綜藝也曾有過一陣更為瘋狂火熱期,只是后來絕大部分節目搞笑效果一般,廣告招商難以如戶外真人秀那樣容易,因此這一類型迅速冷卻,在一段時間的冷靜反思之后,隨著《笑傲江湖》和《歡樂喜劇人》的異軍突起,又很快有人跟風。其實這對喜劇節目的整體生態和發展不是特別有利。因為要做到雅俗共賞,喜劇節目的門檻特別高。而當水平參差不齊的節目充斥熒屏的時候,觀眾遲早會對這種東西產生審美疲勞。但同時說明,快樂依然是高壓生活下人們的剛需,逗人笑卻並非易事,前提是節目要有足夠的創意和誠意。
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的紅火之下預示了一定的風險,提醒大家,參演陣容強大不是萬能,而是必須要走出一條不同的路。首先是,由成名演員甚至高人氣笑匠頻繁刷臉吸引眼球固然好,但各檔節目也難免有一窩蜂消費喜劇資源的嫌疑,這對於喜劇行業的長期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節目的制作者可以嘗試在找喜劇選手方面放寬眼光,不能只是盯著那幾個大牌,而應該多給那些尚未被人知曉但具有強大功底的喜劇演員一些機會,中國地大物博、人才很多,隻要節目將選人眼光向下,到各種民間劇場廣泛撒網,就一定能為喜劇行業輸送新鮮血液。
其次,我們的喜劇表演長期以來讓語言類佔了大頭,小品的發展最為成熟,相聲則以德雲社為領頭羊,其他門類的表演反而被忽視,節目也就少了一些創意,觀眾也漸漸感到興味索然,從《笑傲江湖》的經驗來看,默劇、舞蹈類喜劇等依靠夸張、可樂的肢體動作來營造出喜劇效果也能有所作為。
所以,我們在要求觀眾更加寬容地突破傳統審美的同時,制作者們還需要努力進行差異化、創新型的嘗試,在扎堆的節目數量之中,才有可能突出重圍,而非純粹快速消費,把喜劇資源集中開採以至於枯竭,從而留下一地雞毛、一聲嘆息。
節目扎堆:岳雲鵬說不來又來 連姚明傅園慧也來了
《笑傲江湖》第三季正在東方衛視周日晚間檔熱播,每一期都能延續之前的強勢熱度,成為收視上的大贏家,節目中除了演員們的精彩逗趣表演,宋丹丹、馮小剛和郭德綱組成的觀察員組合之間的默契互動也成為一大看點。此前,專注於給喜劇演員提供舞台的《笑傲幫》也引起了一定的反響,而《歡樂喜劇人》第三季也正在籌備中。
浙江衛視則將《喜劇總動員》放在了9月10日開始的周六檔播出。與別的節目不同的是,該節目讓十幾位人氣爆棚的影視演員與喜劇領域的頂級笑匠實現跨界合作,由郭德綱和吳秀波分別率隊相互比拼,制作方之一與《歡樂喜劇人》為同一家。節目中,岳雲鵬、沈騰、賈玲、艾倫等喜劇綜藝熟臉又將再來刷臉,值得一提的是,岳雲鵬曾在《歡樂喜劇人》結束以后聲稱不再參加類似節目,如今他卻食言了。此外,也有人期待劉濤、李晨、蔣欣、陳赫等非喜劇專業演員的表演,他們雖然演技成熟,但要面臨更艱苦的喜劇創作、更集中的排練以及現場觀眾的苛刻裁決,其高人氣能否匹配不錯的搞笑實力是一大懸念。
北京衛視則推出了《跨界喜劇王》,接檔《跨界歌王》。據悉,《跨界喜劇王》將聚集多領域的代表人物作為嘉賓,他們將在五位喜劇經紀人的協助下,展現不同類型的喜劇表演。除了早已被爆參與首期錄制的鄧亞萍、費玉清,其余被邀請到的跨界明星總人數或超過50位,其中包含大張偉、薛之謙、TFBOYS等專業歌手﹔黃曉明、王凱、鐘漢良、林志玲等演藝圈內的表演明星﹔尤其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姚明、傅園慧、張繼科、孫楊、林丹等體育界的高人氣運動員也都在其中。
但是,視頻網站喜劇綜藝的數量並不多,目前僅有《喜劇者聯盟》作為代表,宋小寶、郭麒麟、潘斌龍、崔志佳曾先后露臉,不過播了6期后緊急叫停。
行家擔憂:段子手吊高了觀眾胃口 同質化節目不好忽悠
一方面是網絡上遍布段子手,另一方面是熒屏上的喜劇綜藝已經樹立了一些高標杆,兩者綜合作用之下,觀眾的口味已經越來越刁鑽,給各大節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觀眾感嘆,《笑傲江湖》來到了第三季,素人喜劇已經變質、變味,越來越多的“關系戶”進入到復賽,而宋丹丹、馮小剛和郭德綱老師的手也越來越鬆了,沒有一個固定的評判標准,更多的是帶入個人的感情色彩,太多節目無亮點,也從一個側面看出,喜劇資源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還有人指出,一個類型的喜劇演員火了,就有許多選手模仿借鑒,宋小寶、岳雲鵬、文鬆、小沈龍(而不是小沈陽)都被人模仿過,但最終都是反響平平,反倒被觀眾吐槽“創意匱乏”。對於頻繁刷臉的喜劇演員,觀眾最擔憂作品質量,“想要出一個好作品,除了要緊跟時代潮流,把握住社會熱點,同時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又能達到讓觀眾笑的目的,這需要有專業的態度,同樣也有淵博的知識,需要有團隊的協作,更要有演員在舞台上的用心詮釋。一旦喜劇進入批量式生產,或者說為了節目效果而現弄現賣,似乎就離觀眾的需求越來越遠了”。
於是,面對同質的節目互相PK,有人建議:“重點還是要看誰更能玩出花樣來,讓觀眾覺得新鮮,賺足了眼球,又有創新,隻有這樣,才能達到出奇的效果,不然,還真的說不好節目能不能有下一季。”
審美套路:觀眾口味“重北輕南” 南方喜劇人尷尬遇冷
還有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無論是《笑傲江湖》,還是《歡樂喜劇人》中,“重北輕南”的難題依然未得到解決,這是所有喜劇節目都要破除的頑疾:相比北方喜劇人的大量涌現,南方喜劇人卻頻頻遇冷,在綜藝舞台上的成績都不理想。第一季《歡樂喜劇人》把吳君如請來參加,她卻早早出局。第二季節目又邀請到香港“喜劇之王”詹瑞文,他在業界有著超高聲譽,但是他拋出的梗和表演方式難於被電視觀眾接受,在兩期節目過后,就無奈落得被淘汰的命運。比如,台灣《康熙來了》的常客“全民大劇團”趙正平等人同樣遭遇“水土不服”。
對此,有人分析說,這實際上說明了中國喜劇的尷尬現狀:大多數觀眾對喜劇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北方”,尤其以東北最為明顯。從技術角度來看,《歡樂喜劇人》總導演施嘉寧認為,“港台問題都是一樣,他們一般都是兩個小時的劇場作品,並沒有小品文化。兩個小時的話劇變成10分鐘的小品,其實很難。”郭德綱則直言,“藝術還有一個展現環境的問題。在舞台上表演和在電視上是不同的。詹先生站在這舞台上,雖然很小眾,但我很欣賞他,可是他多少還是吃虧的。”
還有人認為,中國喜劇類型單一,和大陸觀眾長期受到北方喜劇人出演的央視春晚小品熏陶有關。而在北方喜劇人的門派中,有趙家班為代表的遼寧民間藝術團、以郭德綱為代表的德雲社、以沈騰為主的開心麻花團隊,他們集創作、編導和演出成為一體,成為喜劇市場的核心力量,因此在電視節目中,他們輸送的人才也就更多了,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又因為符合傳統審美的表演,就經常有亮眼的表現。
其次,語言上得天獨厚的傳播優勢,也是北方喜劇發展比南方喜劇繁榮的重要原因。南方雖然有“清口”這類緊貼社會時事的幽默脫口秀,在表演形式上類似北方的單口相聲,在上海、四川等南方地區十分流行,也有以黃子華為代表的棟篤笑也在粵語地區受到熱烈追捧,但令人遺憾的是,他們的幽默必須通過方言來展現,因此傳播自然難以“跨過長江”。
業內人士:編劇和創作是根本
在《歡樂喜劇人》總制片人辛唯嘉看來,一檔喜劇綜藝、一個喜劇明星之所以能成功,最根本的還在於編劇和創作,這和真人秀的原理是一樣的:好編劇是核心競爭力。據悉,他們這個編劇團隊每一周要給6個演員每人出一個作品,整整一季節目下來,就必須創作72個作品,“劇資源原本就枯竭,能寫劇的人就不多,其中能寫喜劇的就更少了,而在喜劇作家中能寫即興喜劇的就更少”。
他還說,如何能寫出符合普通人真性情和真實生活、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的作品,而不是以葷段子和粗俗元素吸引觀眾,是給編劇們的一大考驗,“目前一些編劇還停留在打擦邊球的基礎上,而沒能真正深入生活,缺乏中華文化的傳統,作品也就顯得膚淺和表面,缺少思考價值”。
他還提醒說,節目想要好看,必須堅持原創,拒絕復制套路,即便這給節目操作增加了很大難度,“但凡節目呈現中有一些套路話什麼的,在觀察員眼裡都很難過關。宋丹丹不允許選手用煽情的故事逼她就范,馮小剛不喜歡看到選手太多技巧上的表演,郭德綱是喜劇資深前輩,一般的作品他很難笑,選手想晉級,必須有絕活、有個人特色。”(記者曾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