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方言改編音樂成綜藝"香餑餑" 勿片面追求淪為惡搞

2016年08月29日07:25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音樂戀上方言,別跑偏變惡搞

   廖佳琳演唱融入湖南花鼓戲元素的《rolling in the deep》。

  ▲游淼演唱四川話版《雙截棍》。

  如果說“原創”曾經是音樂類節目的一張王牌,如今風水輪流轉,方言開始成為音樂節目紛紛關注的“香餑餑”。近來,從《中國新歌聲》上四川話版的《雙截棍》,到拖著蒙語尾音的《烏蘭巴托的夜》,再到方言類音樂節目《十三億分貝》的悄然開展,方言元素成了流行音樂的一大賣點。不過,業內外對此眾說紛紜,有觀眾鼓掌叫好,也有觀眾吐槽“方言歌曲多局限於說唱和惡搞”。

  方言改編成綜藝“香餑餑”

  用方言演唱流行音樂會是什麼味道?最近,不少音樂人改編經典歌曲時在“方言”上大開腦洞。先是《中國新歌聲》舞台上,一位名叫游淼的選手就用四川話改編了周杰倫的代表作《雙截棍》。“快使用雙截棍兒。”游淼用濃重的“川普”唱出這句歌詞,鼻音很重的他有意強調著“棍兒”的兒化音,聽得庾澄慶、周杰倫等幾位導師直說“要得要得”。幾乎同時,另一款名為《十三億分貝》的網絡音樂綜藝節目也打出“方言音樂”的概念。選手廖佳琳用湖南花鼓戲改編的阿黛爾的歌曲《rolling in the deep》,被網友評價為“把洋得飛起的歌用土得掉渣的方言唱出來,簡直魔性”。

  不光是草根歌手,知名音樂人對方言元素也十分熱衷。去年年末,譚維維在綜藝節目《中國之星》上演唱的《給你一點顏色》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節目中,譚維維把陝西的華陰老腔和西北方言融入搖滾樂,“女媧娘娘補了天”的唱段更是帶有陝西方言的發音特色,一舉奪得當場比賽的冠軍。隨后,譚維維再憑借《華陰老腔一聲喊》登上春晚舞台,讓這首帶有方言色彩的歌曲在全國范圍內又火了一把。

  把方言元素融入流行音樂,混搭一下后成為爆款。在樂評人流水紀看來,這種趨勢很早就有,周杰倫甚至可以被看做這種玩法的“先驅”。“12年前,周杰倫在演唱《我的地盤》時就已經在模仿北京人的兒化發音。”在《我的地盤》中,來自台灣的周杰倫在發音時刻意強調了“地盤兒”和“這兒”的兒化音,一度顛覆了傳統流行音樂的審美模式。流水紀指出,“隻不過當時方言元素的融入遠沒有形成規模,也沒有提煉出方言音樂的概念。”

  制造發音反差吸引眼球

  方言音樂一般隻在自己的方言區裡流行,為什麼會在近幾年進入全國觀眾的視線?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綜藝節目制作人利用方言與普通話的反差,吸引觀眾的眼球。

  在樂評人鄧柯看來,即便普通話是大多數人在工作和學習時的正式用語,但回到生活場景,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切換回方言。“當人們把生活場景中的見聞、體會,用方言化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來,會讓接受者感到格外生動。”在近幾期的《中國新歌聲》中,一名來自新疆的選手在演唱《烏蘭巴托的夜》時,特地用蒙語替換了歌詞中“夜”這個普通話詞語,蒙語的獨特發音被汪峰、那英等導師評價為“更有韻味”。

  “用方言演唱的音樂比用普通話演唱的更加生動,音樂類節目利用這種反差就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流水紀認為,近年來,音樂類的綜藝節目很多,無論注重選秀還是注重原創,越來越多的節目在特色上都有所趨同,為了吸引觀眾隻能開發更新穎的賣點。他表示,在這個時期,還沒有被系統開發的方言音樂就被引入綜藝節目,被認為有一定的發展潛力,“這也是音樂產業內部細分的結果。”

  片面追求方言淪為惡搞

  方言元素成為音樂類節目的賣點,網友對此卻各有評價。聽到四川話版的《雙截棍》,有的網友直呼“威武”,有的卻說“隔著屏幕都感受到尷尬”。而一些在網上流行的、用方言重新填詞的歌曲,則被直斥為“很低俗”,更有人犀利吐槽“方言歌唱有三寶”:“說唱、惡搞、家鄉好”。

  “現在的方言歌曲創作確實存在一定問題,形式比較單一,大部分都是說唱音樂。”鄧柯認為,說唱的形式沒有技術門檻,而且更容易保留方言色彩,獲得聽眾共鳴,因此便成為不少方言音樂人首選的創作與改編套路。“這造成的結果就是隻追求歌詞是方言,對音樂反而缺少重視,文字和音樂背后的地域文化特色也不匹配。”在他看來,“方言歌曲”不應該簡單地與“流行歌曲的方言重填詞”畫等號,可以像譚維維的《給你一點顏色》一樣,多借鑒地域性的音樂元素。

  向“惡搞”發展也是方言音樂創作的另一個苗頭。“這是一個全民娛樂的時代,不少方言歌曲最開始就是網友自娛自樂玩起來的,惡搞也就出現了。”流水紀認為,有些歌曲的搞笑方式就很有創造力,就像當年的四川話版歌曲《老子明天不上班》,四川話的幽默說唱讓不少白領笑稱“可以減壓”。但也有一些用方言演唱的歌曲是為惡搞而惡搞,完全沒在音樂的創作上花心思。流水紀坦言,“雖然不必對此上綱上線,但歌曲的創作也要有底線,兼顧音樂性和娛樂性的歌曲才會有傳唱度,才能讓人們關注方言歌曲背后的文化內涵。”(記者 韓軒)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