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8期

淺談唐寅題畫詩的藝術特征

楊娜
2016年08月30日10:2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要:明朝文學藝術發展已步入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代表性人物唐寅不但擅畫,且文學功底極為深厚,是一位諷喻型題畫詩人。唐寅一生命運多舛,加之他心懷抱負、放浪不羈的性格,郁郁寡歡就與友人寄情書畫,機會來臨就一展雄心壯志,受挫后也免不了及時行樂。本色,既是他人格的標志,也是他藝術特色的體現。通過對唐寅題畫詩的考察,將會對繪畫作品的題畫詩創作等方面產生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明代﹔唐寅﹔題畫詩﹔藝術特征﹔性格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8-0160-02

明代畫家、文學家唐寅的題畫詩可謂歷史一絕,他有著與沈周、文徵明等持有淡於仕進、與世無爭觀點的文人所不同的藝術風格。而由題畫詩所引出他擅長的繪畫題材、畫面表達的內涵以及畫家對作品的情感等方面,都是我們學習的典范。

一、明四家之一的唐寅

1.唐寅生平傳略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后更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江蘇吳縣人。在藝術史上,他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為“江南四才子”,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為“吳門四家”。他出身於商賈家庭,二十歲時父母妹相繼去世,家境衰敗,於是他一心想要考取功名,重振家業,終於在弘治十一年中得解元於應天府,后在進京參加會試時受到科場舞弊案牽連,出獄后投奔南昌寧王朱宸濠幕下,不料發現其有謀反之意,隨即辭歸蘇州。從此灰心仕途、潛心於書畫,開始了職業畫家之路。嘉靖二年病逝於蘇州,年僅五十四歲。

2.唐寅的詩畫

唐寅的繪畫博採眾長,出以己意。在創作上受文人畫影響,注重意境營造和筆墨韻味,但在題材與趣味上略不同於傳統文人畫,更強調適應市民需求,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他的人物畫有工有寫,其中工筆仕女畫上承唐宋遺風,線條細勁秀麗,水墨淡彩人物始學周臣,畫面概括放逸。山水畫則多為水墨,一是以李唐、劉鬆年為宗,風格雄峻剛健﹔一是為細筆畫,風格圓潤雅秀。

唐寅其詩多表達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唐寅詩風相當特別,早期作品工整妍麗,很接近六朝的氣息,中期追求平易,后期通俗流暢,即興抒懷,以才情取勝。由於有深厚的文藝修養做基礎,再加上自身坎坷的經歷,使他對人生理解較深,所以作品雅俗共賞,聲名遠揚。

二、唐寅題畫詩的藝術特征

1.“莫言此地崎嶇甚,世上風波更不平。”——嬉笑怒罵,嘲諷時弊

明初為休養生息,文藝滋生昌盛,宮廷開設畫院,其實質是為迎合上層貴族的審美趣味。到了唐寅所生活的明中期,新的文化意識與審美趣味深入了文人書畫,形成了注重個性抒發而又具有創造精神的職業文人畫派——吳門畫派。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與束縛藝術家的宮廷畫院相抗衡。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並沒有給百姓帶來多少好處,官府巧取豪奪,人民生活貧困,唐寅晚年也窮困潦倒。這樣的時代發展背景下,應運而生唐寅題畫詩最大特點——嘲諷時弊。在這一點上,他的詩與文徵明相比更有個性和時代氣息,而文徵明作品中多描寫江南風景和文人生活,抒寫寧靜優雅的情懷。二者同是吳門畫派,卻為兩種不同的類型,這是文人在面對社會風氣新變時所做出的不同選擇。在當時上層權利壓榨的黑暗統治下,底層人民悲慘的生活狀況在他的繪畫與題畫詩中都有直接或間接的揭露映射。他靠賣畫經濟獨立,不附庸權貴,雖恃才傲物卻潔身自好,並未在意憤心灰中沉淪,而是選擇了堅持自己的操守。如蘇州博物館所藏《農訓圖》,描繪雲霧氤氳的江南鄉居的情景,其中人物或垂釣、或會棋、或課讀,亦有舟行、攜琴而來者,皆形象生動。畫中題:

白衣村老鬢蕭蕭,夸說官家降教條,

縣裡不容辭狀入,萬家都放插青苗。

從落款處可以看出此圖是贈與蘇州府尹,唐寅想通過這張畫向府尹大人訴說民間疾苦。詩中的“青苗”說的是明弘治到嘉靖時期幫助百姓的貸款形式——青苗稅。貪官污吏借此逼迫百姓貸款償還高額利息,唐寅便借《農訓圖》為民請命。

2.“恰似春雷未驚蟄,髯龍頭角暫蟠泥。”——含蓄深沉,耐人尋味

唐寅生長在江南這樣一個“紅塵富貴”之地,詩、書、畫都飽含深情,其描寫畫面的背后寓意更是耐人尋味。《孟蜀宮妓圖》描繪四個宮妓,她們頭戴裝飾有蓮花鳳羽的金冠,身穿各色道衣,表情細膩復雜,微露端庄嬌媚。額頭、鼻子、臉頰三處施以白粉胭脂,這是源自於張萱、周昉繪制的唐代仕女造型特色中的“三白”設色法,人物氣質清秀娟美,體現出明代所崇尚的女性審美風尚。此圖為唐寅人物畫中工筆重彩一路畫風的代表作品。圖中有自題詩一首:

蓮花冠子道人衣,日待君王宴紫微,

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綠與爭緋。

詩句表現了當年蜀后主荒淫無度生活,他每日在宮中裹小巾,命宮妓著道衣,戴蓮花冠,天天侍候他宴飲尋歡,而其背后暗藏著江山傾覆的危機。這幅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方面,都顯示出畫家對蜀主腐朽生活進行揭露和諷刺,同時,也深切地抒發了自己對宮妓們不幸遭遇的同情、憐憫,表現奴役者對民主思想的追求。

《秋風紈扇圖》中繪有一側立仕女,她在秋風之中獨立紈扇,眉宇嚴肅向前凝望,若有所思,此圖筆墨流暢爽利,用筆轉折方勁,線條起伏頓挫,節奏感強烈,粗細濃淡變化中充分顯現水墨畫的墨分五色。畫面左上部題詩一首:

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

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本詩引用的是典故出自於漢成帝妃子班婕妤,比喻其色衰之后被擱棄的命運,抨擊世態炎涼。詩人似乎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描寫,頭兩句對“佳人”的感傷不解,提出疑問,繼而請她詳看“世情”,加以寬慰。平平寫來不動聲色,但仔細分析就可以看出作者做人的正直品格,和他對趨炎附勢的社會風氣的深惡痛絕。這與唐寅個人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許畫中女子的神態正是帶有唐寅自身真實的寫照。

3.“春社乍過蠶趲葉,夜潮初落蟹爬沙。”——以小見大,升華畫意

晁補之在《和蘇翰林題李甲畫雁二首》中說:“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唐寅在進行創作時一般會選取畫中重要的、能表達主題的某一場景或動態來作詩。在此以《李端端圖》為例,畫面內容取自崔涯作詩譏諷李端端的長相,李氏借口向崔涯求諒,面見崔涯后卻變為當場評理,表現了她的聰慧膽量。坐在交椅上文人打扮、蓄八字須的便是崔涯,右側來客李端端手持白牡丹,站姿優雅,神情在沉穩自若之中又略露忐忑與期盼,頭微低欲語心聲。人物的運筆線條行雲流水。畫面中題詩如下:

善和坊裡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

誰信揚州金滿市,胭脂買到屬窮酸。

作者以白牡丹比女主人公,她據理評析,不卑不亢,雖入風塵卻有自己的人格內涵。而崔涯則靜氣安坐,凝神諦聽,內心折服之情思流溢於眉目間,二人形成鮮明對比。圖中,畫家著重刻畫了李端端手中這支白牡丹,因為崔涯曾作詩嘲笑她黑,李端端手執一朵白牡丹自比,以起反襯作用,同時還表現了李端端自身的品質。

4.“誰信深溪狼虎裡,滿身風雨是漁人?”——以形寫神,源於生活

唐寅題畫詩的詩與畫二者相結合,直觀反映社會歷史風俗,有時還將畫面與自己的生活體驗相結合,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當時人物的時尚,服飾、妝容、家具、酒器,唐寅觀察的都十分細致,他在自己的畫與詩中可以描繪宮女們所著服裝的紋樣,手持的蒲扇,面部微施的粉黛,都很細致入微的刻畫了下來,使讀者在讀詩想象的同時,還有視覺的享受過程,具體而生動。而這些具體的形都是“以形寫神”的體現,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物象之中,寫一種人物的生命狀態,亦或是某樣道具背后有著巧妙的傳奇故事,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別有趣味。

5.“神識獨游天地外,低眉寧肯謁王公?”——經營位置,詩繪並工

清代孔衍栻在《石村畫訣•款識》中提出:“畫上題款,各有定位,非可冒昧,蓋補畫之空處也。如左有高山,右邊宜虛,款即在右。右邊亦然,不可侵畫位。字行須有法,字體勿苟簡”。作為畫家的唐寅要比普通人對於事物形象的觀察更加仔細與敏銳,對於審美聯想也更加豐富與獨到。而唐寅所題之詩不僅為盡興發泄己意,而且巧妙的通過詩句的長短來調整畫面構圖,如《秋風紈扇圖》中人物在右,左邊宜虛,則詩就題於左,不阻擋人物視線,給人以開闊之感。詩與畫配合使其產生一種詩繪並工、富麗成觀的藝術效果,給意猶未盡的讀者以雪中送炭之感。

6.“山佃馱柴出換酒,鄰翁坐陪自撈蝦。”——不拘格律,率性而為

唐寅題畫詩中有相當多的作品並非字斟句酌,往往是率爾成章,不避俚語,但也清新可讀,感情真摯。狂放的性格造就他敢作敢為的詩性,而這又與文徵明保守的詩歌創作形成反差。比如:

滿地鬆陰六月涼,採芹歸去擔頭香。

相逢夕照誰家子,倚樹喃喃話正長。

此詩語言淺近,形象鮮明,描繪出一幅恬淡、悠閑的田園牧歸圖,詩寫的看似漫不經心,不加修飾,但他的即興之作卻本色天成,自有其感人的力量。

三、結語

通過對唐寅題畫詩的研究可以看出:在藝術構成上,題畫詩對於畫面組成是重要而必要的﹔在繪畫目的上,了解畫畫所要達到的境界不僅是全面的技法或其他,而是要將畫家自己的人格與詩畫結合,通過題畫詩與畫面輔助,來達到影響人、激勵人的作用,類似於“成教化,助人倫”之道﹔在藝術全面性上,繪畫與詩、書不是割裂的,畫畫的人也要對相關領域有所了解、推敲,貢獻自己的能力與審美觀點﹔在文化性格上,筆者體會到人性主體的回歸是文化藝術復興的重要條件,對真情、真人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藝術主張各任其性,繪畫作品要追求人格獨立、率性而行的思想。國畫不是如實模仿自然和古人,而要追求感性生命上的揮洒自如,筆墨自身才能獲得完全獨立的價值。

唐寅的題畫詩,借畫抒情,品畫刺時,題材選擇巧妙得當,同時富有極高文學鑒賞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渾然天成的一切,早已熟練而深情地融入畫家心中。

參考文獻:

[1] 劉繼才.中國題畫詩發展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

[2] 沈金浩.唐寅、文徵明文化比較論[D].深圳大學學報,2005.

[3] 孫植.論唐寅詩的情志內容及其人格表現[D].重慶大學學報,2004.

[4] 謝丹.試析唐寅題畫詩的審美意蘊[D].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