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詹國樞:忠於內心 你的“選擇”不會茫然

2016年09月01日08:21 |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小字號
原標題:詹國樞:忠於內心 你的“選擇”不會茫然

  

  人民日報社海外版原總編輯詹國樞做客人民網(人民網 王喆 攝)

  他曾是一名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恢復高考后,順利考取復旦大學新聞系﹔>>>點擊進入訪談頁面

  他曾決定重回四川,一個偶然的飯局,變成《經濟日報》副總編輯欽點的記者﹔

  他曾挂職保定市副市長,原本前景光明的仕途,卻毅然決定回到北京繼續新聞工作。

  現在的他,雖然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但依然筆耕不輟,每天享受著寫作的快樂,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經常可以看到他的創作。

  也許你也像他曾經一樣,面臨過很多人生的十字路口:報考哪所大學?就讀哪個專業?留在哪個城市?每一種選擇都足以改變一生的軌跡,也不可避免地夾雜著茫然、踟躕和不知所措。“開學第一課”訪談欄目特別邀請到人民日報社海外版原總編輯詹國樞對話高校學子,解答那些關於“選擇”的疑惑。

  選擇與機遇

  ——“師母炒菜的快慢決定了我的后半生”

  1982年的春天,正值大學畢業季,詹國樞回憶到,四年的大學生涯他更多的精力放在學業,也不經常回家,讓妻子承受了太多的不容易,他說:“我已經和我的愛人分居了四年,她吃了很多苦,還帶著一個小孩,我不能光想到自己的前途”。於是,他決定畢業后回到老家四川工作。

  然而命運的改變,總存在一些偶然。當時,北京的《經濟日報》正在招人,人才選拔非常嚴格,七個名額中隻計劃在復旦大學招收一個學生。某一天,《經濟日報》的副總編輯在詹國樞的導師家裡吃飯,因為師母炒菜比較慢,這位副總編輯便坐在客廳等,隨手翻了翻茶幾上的論文,恰巧看到了詹國樞的論文。他對這篇文章大加贊賞並提出希望詹國樞留在《經濟日報》的意願。

  經過權衡,詹國樞選擇留下,並通過努力把妻子從老家調到了北京。他總笑稱:“師母炒菜的速度決定了我之后的人生道路。”命運的新契機,有時看似偶然,但機會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若不是自己對所熱愛事業的孜孜不倦,人生轉機也很難“碰巧”發生。

  選擇與決心

  ——通讀辭海,隻為了解文字的秉性

  進入《經濟日報》之后,詹國樞意識到這一輩子都要和文字打交道了,隻有把文字的脾性、性格、特點、用處了解清楚,日后才能更好地駕馭文字。於是,他決定:通讀辭海。

  在妻子調到北京之前,他與一同分配到《經濟日報》的六個年輕人合住在集體宿舍。每天早晨六點,坐班車到達報社后,會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支配時間。每天晚上下班后,如果坐末班車回家,又多出了五個小時的時間。正是每天的這六個小時,詹國樞捧著《辭海》從頭到尾、一頁一頁、一字一字地研究,或許在旁人看來是笨拙的辦法,他卻執著地堅持了一整年,記了厚厚的幾本筆記。

  這份決心和熱愛,為他此后的新聞寫作打下了堅實的文字功底,也才成就了那麼多優秀的稿件和與文字同生共舞的本領。

  選擇與熱愛

  ——曾熬夜修改並熟背六千字通訊

  “這個年代的報紙已然很少見到長篇通訊了,80年代初,主要的媒體就是報紙,影響力最大的也是報紙”,詹國樞講述著,自己曾接受了這樣一個任務,在河北滄州,採訪一位勇於改革的廠長王宏烈。這是一位讀過大學、劃過右派、下過農村、當過犯人的“多元”人物,充分的交流和素材轉變成了他筆下六千字的長篇通訊。

  為了將這篇通訊寫好,他在晚上入睡前默默背誦,從第一句到最后一句無一落下,遇到認為需要修改的地方,便打開手電筒將文章改好,繼續躺下重背全文。幾次錘煉終成一篇出手不凡的作品。或許也正是這種精神,讓他在日后的新聞事業中風生水起、佳作不斷。

  這些關於“選擇”的故事,留下與離開、放棄與堅持,看似有所變,可終歸忠誠於最熱愛的文字,初心在、不茫然。

  “大命由天,小事可為。”這是他經歷過大大小小的人生選擇后,送給年輕人的禮物。他說,任何選擇都有得失雙面,選擇了、走下去,終成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只是別忘記,要忠於自己的內心。

(責編:燕帥、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