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前沿聲音>>人民日報社·報系

"國家人文歷史"新媒體:做歷史傳播的"國家隊"

2016年09月01日16: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做歷史傳播的“國家隊”(人民新媒逐個看)

“編輯老師您好,麻煩看一下這篇文章。”每天面對這樣的粉絲提問,剛滿22歲的值班編輯王青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開辦三年,“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號已有超過80萬粉絲,編輯團隊主要由80后、90后年輕人組成,每次有“粉絲”實地訪問,都會收到驚喜,這裡不僅有搞怪逗趣的編輯,還有一批認真務實的歷史傳播者。從“雙槍老太婆”的原型到毛瑟槍在中國的使用,從巴西帝國的歷史地位到玻利瓦爾的理想政體,都能講得生動形象。

開腦洞 做活冷歷史

“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號被網友簡稱為“國歷”,粉絲大部分為大學生、公務員、企業白領中的歷史愛好者,他們打趣地把編輯們稱為“國歷君”。每天早上8點,“國歷君”開始在QQ工作群裡討論和研究選題,新聞熱點也是關注重點,通過關注當下讓歷史因為與新聞的關聯而鮮活起來、重要起來,是通過歷史認知當下的一種深度模式。

365天,全年無休。《國家人文歷史》是雙周刊,但新媒體卻是日報節奏,每天更新一次,而每次更新都要開上好幾回“腦洞”。

“保持不一樣的思維”,是編輯部的信條之一。選題討論往往是從最近的話題熱點展開,到中午吃飯才結束。有一次,粉絲在公號后台“報選題”聊聊裡約奧運會,編輯團隊的討論最后聚焦到中國隊最沒有懸念的運動——乒乓球,挖掘出當人們對乒乓球隊奪金習以為常時,容易忽視“大軍團”並非天生就無敵的認識角度。一個下午,就有了一篇關於乒乓球前傳的熱血文章。

除了選題上堅持做活、做熱歷史,“國歷”在稿件採編的方方面面,都在強調和嘗試用當下的語言風格和思維方式來重審、解構、敘述歷史事件,巧用類比,讓讀者能迅速建構起理解歷史故事的語境。比如,最近一篇講清廷海外買軍艦的稿子,完稿只是第一步,編輯們的“刷標題”比賽才是高潮,經過四“刷”五“刷”標題還是定不下來,最后有人一拍大腿:這不就是“大清最牛海淘”嘛?QQ群裡飛出一片憨笑表情包,標題就這麼定了。

打假貨 唱響真史實

平時,“國歷”編輯們最看不慣的就是亂扯歷史的微信號,有些營銷號把歷史娛樂化,專挖八卦花邊故事,聳人聽聞第一,迎合民粹心理第一。編輯們每每看到這類不靠譜的文章都會記下來,發到QQ群裡“吊打”,馬上著手策劃,找時機發出辟謠文章。比如,《義和團的悲劇:是正義愛國還是愚昧愛國》《抗戰時,殺死一個日本士兵究竟有多難?》等都是被大量轉發的熱文,正面引導以廓清事實,每每引發好評,有網友留言“文章有點意思”。

“國歷”抱著寧可犧牲閱讀量也要做有營養、有價值的靠譜傳播者的想法,成為眾說紛紜的歷史信息中一道“清流”。事實上,用這種態度做出來的文章常常轉發量超10萬。在人員設置上,除了有雜志的作者群體保証文章質量外,還設了一個歷史學的專家微信群來保駕護航,並專門為發布的內容設置多輪校對機制,最大可能保証還原歷史。

“真相、趣味、良知”是“國歷”堅持的目標,每晚8點,公號推出當天內容后,通常會有等著更新的忠實粉絲發來留言,網友Y說:“在這個年代裡,還有這麼認真提供信息的微信號,估計有大定力,不然怎麼可能做到一天一更,還是這樣的精品,內容很客觀,很詳實。”這類留言讓編輯們比拿了獎金還開心,因為自己求真的精神得到了網友認可。

有擔當 做優質產品

每周三早上是編輯們的例會時間,也是實習編輯最喜歡蹭聽的會,每位編輯都會針對一周的選題策劃和運營心得自我剖析。“國家人文歷史”把微信、微博、頭條號、APP、網站等按產品特性分類,開發相應的選題和故事形式,整合原創資源,每個產品的責任編輯負責為不同產品的特定讀者端上定制的大餐。

“國家人文歷史”在“今日頭條”新聞客戶端上有相關賬號,編輯網名叫“肉絲”,是個愛吃肉的瘦姑娘,3個月把“國歷”頭條號做到雜志類第一名,累計6323萬閱讀量。由於平台氣質不同,愛琢磨讀者的“肉絲”把粉絲偏好挂在嘴邊,稿子到了她手裡,包裝、分篇、提煉,有時連作者都認不出來。

微信編輯在收集了讀者意見后,則增加了社區、音頻、專題、微店等一系列功能。未來,讀者還將看到與手機站合體、融合更多功能的新版微信公號,還將有機會參與“國歷”新媒體組織的世界人文歷史之旅,參與更多、更有趣的歷史眾籌活動。

好的產品是有擔當傳播的保証,“國家人文歷史”新媒體秉承黨報的媒體方針,將社會責任、輿論功能以及求真求實的精神放在首位,已成為歷史垂直領域裡公認的大V,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歷史傳播內容生產者。如今,通過多種渠道的輻射式傳播,這個新媒體正在成為“內容創業”時代歷史媒體中的國家隊主力。(周 斌)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