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暑期檔票房負增長引反思 "IP""小鎮青年"泡沫破滅

2016年09月01日07:52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暑期檔票房負增長引反思

  《盜墓筆記》票房高口碑差。資料圖片

  9月1日是中小學開學日,這天也宣告今年電影暑期檔正式落幕。與去年熱鬧的大盤行情相比,今年的暑期檔並未達到預期。截至8月28日,2016年暑期檔票房總收入為123.29億元,與2015年暑期檔124.78億元的票房成績相差不大,但在放映場次、投資力度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2016年的暑期檔並未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業內人士分析,去年被熱炒的“小鎮青年”和“IP電影”概念在數據面前宣告泡沫破滅,而且也映射出當前電影生產“重利不重質”的浮躁風氣,更反映了國內電影業人士對市場主力的認知和預期存在誤差。

  “小鎮青年”拖了票房后腿

  去年被鼓吹一年的“小鎮青年”概念,在今年上半年票房“退潮”之后,幾乎從輿論裡消失。

  根據一份針對“小鎮青年”觀影習慣的研究報告中的定義,“小鎮青年”是指在二線城市及以下城市、縣城、鄉鎮觀影的19歲至30歲的電影觀眾。

  去年,“小鎮青年”這一觀影群體曾貢獻了《捉妖記》的八成票房。於是,不少決策者、觀察者認為,“小鎮青年”支撐起了中國影市的半邊天。然而,從數據的對比中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藝恩電影智庫的數據顯示,以2015年增速最快的4月、7月和8月為樣本,“小鎮青年”所在的二線及以下城市票房同比漲幅均小於全國水平。其中,增速最快的4月,全國票房增速為126%,二線及以下城市票房增速僅為59%。而到了今年,在負增長和降速增長的陰影裡,“小鎮青年”更是表現出了與一線城市截然不同的對大盤的作用力——4月和7月,二線和三線城市的降速超過全國,8月裡二線城市的票房是“小鎮青年”群體裡唯一掉頭向下負增長的力量。

  “對‘小鎮青年’認識和預期的錯誤,是導致今年暑期檔票房不如去年的重要原因。”壹娛觀察主編陳昌業分析,最近三年以來,二線城市的票房平均份額佔到了全國的42%,把二線城市納入到“小鎮”,實際上是給三四五線城市加入市場主力軍。

  中國電影市場本來就是以青年為絕對主力,當“二線及以下城市”和“青年”這兩個不同維度裡的主力相加,其本身當然是毫無爭議的市場主力。因此,在陳昌業看來,對“小鎮青年”票房的迷信毫無意義,而從數據上看,一線城市和中心城市人群才是票房的中堅力量。

  陳昌業認為,今年暑期檔的低迷還有兩個重要原因:影片的質量下降以及售票平台補貼的減少。“國內三四線城市影迷對票價的敏感程度很高,票補下降相當程度上抑制了這一群體的觀影需求。”

  那麼,票房的乏力是否會倒逼影視創作思路的改變?在陳昌業看來,需要變化的不是創作思路,而是生產思路。“制片方應該要抓住忠實觀眾群體,研究他們的要求喜好和購買力。現在隻想著賣給觀眾,但沒有想著怎麼把東西做好。”陳昌業認為,如果能實現生產思路的變化,對影視產業發展是一件好事。

  “情感眾籌”市場失靈

  近兩年,“IP電影”佔據大銀幕半壁江山。IP價值之所以被看重,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所說,許多IP作品陪伴了粉絲的成長,帶有青春記憶,在他看來這是一種“情感眾籌”的表現。但在今年IP電影卻集體啞火了。

  改編自韓寒小說《長安亂》的電影《喜樂長安》3月上映,票房不足200萬元﹔改編自暢銷小說的《泡沫之夏》和《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票房分別為700萬元和3億元﹔算起來《盜墓筆記》目前近10億元的票房算是最高的。雖然它們由不同藝術門類跨界改編而來,包括小說、漫畫和游戲,但共同點就是口碑遭遇差評。

  其實在去年IP熱潮興起之時,業界就隱約感到存在虛火,博納影業總裁於冬曾開玩笑說:“一家公司的老板說他要拍《三十六計》,我說你這輩子都拍不完,一年拍一部,得拍36年……但是這叫IP嗎?”

  資本對IP的追捧也讓真正扎根影視圈的人感到失望。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宋方金對記者表示,他和國內一些有行業話語權的編劇達成了“拒絕改編大IP”的內部協議,“我們把這個市場留給剛入行的人吧,經常有年輕編劇說我被時代淘汰了,說實話,中國任何一個一線編劇一年賺五千萬很容易,隻要他沒底線。”

  尋找有知名度的IP能降低市場風險,這無可厚非,但國內的IP目前更多仍是噱頭般的存在,沒能得到內容上的強力支撐,沒能和好電影劃上等號,換言之沒有給IP做加法。倘若創作者一味以殺雞取卵的方式剝削IP,無疑會加重其頹勢。

  倉頡影視總經理孫吉順表示,品質不過關的IP電影透支了觀眾的熱情和信任,“對觀眾而言好故事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對抱著急功近利想法的電影,觀眾不會持續買單。在IP泛濫的情況下,究竟哪些能做成電影,如何成功地講好故事,是電影人尤其要思考和重視的問題,隨著觀眾成熟度的提高,經過一番優勝劣汰之后,一切會慢慢好起來。”

  記者觀察

  捍衛票房靠誠意

  按慣例,暑期檔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收獲季,數十部電影抱著分一杯羹的夢想闖進來,結果紛紛湮滅。最直觀的數據是,整個檔期沒有一部過10億元票房的電影。從去年和今年春節檔電影市場的爆熱到現如今的寒意十足,不過區區半年的時間,電影從業者有些措手不及。

  很多業內人士把暑期檔乃至上半年整體的不景氣,歸咎於票補的減少。但票補只是局部誘因,在創作盲目跟風觀眾又日漸成熟的背景下,靠票補、靠概念炒作拉動中國電影市場很容易出現負增長。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賣明星賣話題成為屢試不爽的賺錢良藥,連真人秀做電影都有大批觀眾買單,既然請明星買IP比精心制作更省力更有票房保障,工匠精神又何必堅守呢?於是在這個夏天,我們看到的電影一部比一部差:《封神傳奇》上映后《富春山居圖》可以含笑退役,看了《盜墓筆記》要給陸川導演的《九層妖塔》道歉……

  經歷了這麼多爛片的洗禮,觀眾不好糊弄了。尤其是對大多數人而言,電影並非生活的必需品,進影院也不是唯一觀看電影的方式。一些賺快錢意圖明顯,而質量又沒有保証的電影試圖忽悠觀眾時,觀眾也有權利用腳投票,捍衛自己觀影的智商。今年暑期票房的回落,也是觀眾對電影的審美有了基本的判斷,他們很清楚哪些作品有誠意哪些電影又是在騙錢,他們不會再像當年《富春山居圖》上映時,為了解一部電影有多爛而買票進影院,大家都挺忙的,何必呢?

  當泡沫退去,市場自然會露出真實的底色。

  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太快,已成為行業共識,李安導演今年6月在上海電影節一片狂歡景象下語重心長的一句“慢一點”言猶在耳。按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的說法,中國電影的整體性發展將由“快牛”變為“慢牛”,可以預見今后相當一段時間裡,中國電影會經歷轉型再轉型的階段。從另一個角度看,市場變冷給電影人敲響警鐘的同時,也暗示了轉機在慢慢顯現。觀眾的不滿情緒在蔓延,進影院的熱情在消減,一定程度上會倒逼電影出品方有所反思:讓電影回歸電影,是中國電影走出低谷的唯一辦法。(記者 劉長欣 畢嘉琪)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