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清流"電影遭遇票房尷尬 好口碑換不來排片
《幸運是我》首日排片量僅有0.9%。
《我們誕生在中國》一開始遭遇低排片,隨著影片口碑的發酵,排片慢慢上漲。
《喊·山》的排片量也低得可憐。
2016年暑期檔以來,電影市場票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潮,總體口碑也平平淡淡。然而,在這喧鬧十足的市場裡,卻有一類電影因為透露出深深的人文關懷,被網友稱為“暑期檔的一股清流”。不過令人尷尬的是,這些電影雖然口碑絕佳,但卻依然避免不了市場空間小的尷尬。
現象
暑期檔“清流”電影
沒有炒作,沒有大明星,隻有溫情和人性的關懷
盡管今年暑期檔佳作不多,但還是有不少口碑頗佳的中小型文藝電影出現。盡管這些電影沒有鋪天蓋地的炒作與宣傳,沒有酷炫特技、沒有大明星或“小鮮肉”,卻透露出暖暖的溫情,以及對人性的關懷,在觀眾中收獲了良好的口碑,被稱為“暑期檔的一股清流”。
其中,《我們誕生在中國》透過四種珍稀野生動物生命輪回展現富有哲學韻味的東方親情﹔《幸運是我》講述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獨居老人“芬姨”和底層小伙子“阿旭”一路互相扶持,展現來自陌生人之間的善意與溫暖﹔80后導演楊子執導的《喊·山》表面上是個愛情故事,實則飽含了一種對鄉村女性命運的關注﹔
這些影片在提前試片或上映之后都獲得超高口碑,有觀眾表示:“這些影片讓人沒有打打殺殺、沒有假3D,有的只是認認真真講好一個故事。”“在爛片橫流之下,能有如此真情好片實屬難得。”
尷尬
口碑好卻換不來排片和票房
中小型電影成為市場的犧牲品,幾乎沒有排片空間
然而,超高口碑卻沒有在票房上引發回響。去年,暑期檔展現出強大的消費力,讓不少片方紛紛覬覦暑期檔的高收益,導致今年暑期檔電影數量嚴重“超員”。然而,扎堆上映帶來的卻是今年市場的普遍低潮,不僅缺乏引領市場的現象級大片,連口碑獲得廣泛認可的國產電影也屈指可數,相比之下,不少口碑好,但體量較小的中小型電影則成為市場的犧牲品,幾乎沒有排片空間。
其中,《幸運是我》上映首日排片量僅有0.9%,上映六天票房僅79萬元﹔同天上映的《喊·山》排片量也低得可憐,僅有1%,截至目前票房僅73萬元﹔《我們誕生在中國》上映首日排片1.9%,好在經過不少影評人及觀眾積極呼吁增加排映場次后才成功逆襲,目前票房已趨近六千萬元。
參與《幸運是我》宣傳工作的某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片跑了十座城市做宣傳,盡管自己深知這一類型電影在票房不能有太高期望,但在得知首日隻有0.9%的排片時“自己幾乎是崩潰的。”他表示,今年暑期檔幾乎每個周末都有八部以上電影上映,扎堆上映導致影院和觀眾都消化不了。除此之外,不少影院會根據自己口味和喜好排片,有些影院迫於生意上的壓力,不願給體量小、明星少的片子更多上映空間:“因此,從某種程度上看,影院也控制著觀眾的選擇以及多元化電影在市場上生存的機會。”
業內
不管市場怎樣,導演不能放棄探索
對不同類型的電影都嘗試一下,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
《喊·山》在上映之后也獲得陸川、鐘漢良、高圓圓等人呼吁“排片”,對於該類電影市場空間小的問題,導演楊子認為,盡管市場上不同類型的電影生存空間大小不同,但作為導演不能放棄對市場的不斷探索:“作為導演不能把自己框定在某一類型上,對商業市場要不斷探索,對不同類型的電影都嘗試一下,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像李安導演那樣既能有強大的商業號召力,又能拍出體現自己風格的作者電影,這是我的目標”。
《我們誕生在中國》的導演陸川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該片一開始遭遇低排片,可能與大家還不熟悉自然電影這一類型有關,但隨著后來影片的口碑開始發酵,再加上自己朋友的支持、媒體的鼓勁,排片慢慢在漲。陸川表示,每部電影都有自己的命,但這部電影是自己做得最無欲無求的一部電影:“沒有任何壓力,大家都很盡興。”(記者 黃岸)
頭評
好的電影,應有“被看見”的權利
黃岸
近年來,低成本、小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間日漸逼仄。有關某部文藝作品口碑好,卻幾乎沒有生存空間的“悲情故事”幾乎是時有耳聞。前不久甚至出現了《百鳥朝鳳》為了獲得更多排片,制片人方勵一時激動不惜痛苦下跪,在圈內引發不小爭議。無論如何,對於一個電影大國來說,這樣的現象都是不正常的。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真正用心做電影的人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這種回報不一定是多高的票房,而是應該有被看見的權利。
在大片雲集的暑期檔,以往動輒票房“億億聲”,在今年也稍微弱勢了些。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市場沒有足夠好的電影能夠帶動今年的暑期檔市場,而觀眾在看過這麼多電影之后也開始日漸成熟,在選擇上也有了更多的主動權。他們更加渴望在市場上看到真正好的電影,並且願意為之傳播。與去年暑期檔口碑爆棚的《大聖歸來》一樣,今年很多觀眾甘當《我們誕生在中國》的“自來水”,就是希望通過觀眾自己的口耳相傳,能夠讓這部誠意之作被更多人看到。
隨著大量“熱錢”進入影視行業,各種市場亂象也層出不窮,“保底”、“票補”等,導致院線在排片時會給某些電影“特殊照顧”,最終破壞了整個市場規則。然而,一個真正強大的電影市場,應該是更為多元化、更有包容性,不僅要有爆米花娛樂大片,也要有能溫暖人心的“清流”電影。而那些以生存壓力為理由不願給優質文藝電影排片的影院,不妨別太低估時下觀眾的品位,隻要是好的電影,就有在這個市場生存的權利和空間,而非還未上映就已經貼上“絕對不賣”的標簽?
事到如今,是時候讓電影回歸電影了!讓我們一起努力,使創作者的創作空間更為純粹,而非一味為了迎合市場而喪失了原本創作的初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