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天價片酬總與"爛片"相伴 演員價值評估體系不合理

2016年09月03日07:21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天價片酬為何 總與“爛片”相伴

  演員高片酬已經不是一兩天的事了,但自從央視最近推出相關報道后,這一話題再次成為輿論熱點。有觀點認為要對演員片酬進行一定程度的強行干預,但也有說法指出,這都是市場行為,如果投資者花高價錢請到的演員得不到回報,他就是自作自受,下一次就會更加謹慎了,泡沫也就會自己破裂了。因此,演員片酬最終會由市場自行調節,成龍等大多數明星所持的態度就是如此。可是問題來了,目前所謂的市場,根本談不上健康,反而是畸形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演員高片酬顯然就說不通了。

  演員價值評估體系是否合理?

  市場畸形首先在於,行業間各工種的分配差距巨大,還在於一線演員和三四線演員尤其是新演員的差距太大。按理說影視劇的創作必須有賴於導演、編劇、演員、服裝、化妝、道具、后期制作等各個環節相互協調配合,是由大家共同完成的一件事,但如今,大家都未能將正確理念貫徹在實際操作中,而是將大牌演員甚至是年輕偶像視為最重要的環節,乃至全部,任由他們拿走幾千萬元、上億元,佔據絕大部分制作經費。

  但是,這種演員價值評估體系是否合理呢?且不說一些演員片酬在短時間內就得以躥升,演員之間也存在相互攀比的風氣,圈內的一線、二線和N線之間的等級分得很清楚,同級別的演員會互相參考價格,如果有演員的價碼上漲,相同等級的演員會跟著水漲船高,否則會覺得面子上過不去。如此一來,整體留給其他工種的經費就更少了,最初在編劇階段就難以花時間去磨劇本,一劇之本談不上高水准,后續制作更是難免捉襟見肘,最終隻能草率完事,這樣出來的作品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生產模式自然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生產過度集中,隻能用明星作為指標  

  其次,則是前端生產過度集中於某一種產能。有數據統計顯示,去年產出的傳統電視劇總量在一萬五千集以上,網絡劇超過一萬集,電影則是六百多部,這一方面或許說明我們的市場需求太龐大,而為了在這些劇集中挑出相對“靠譜”的,電視台、視頻網站和院線就隻能用明星作為指標,對陣容的強調多過於內容,導致明星雲集的戲還未開拍就能賣出天價。

  另一方面,落后產能嚴重過剩,許多產品因為品質太低而沒能登上衛視平台和大銀幕,或者在院線“一日游”,令人嘆息。而恰恰是在失敗教訓的刺激下,一旦某個作品收視、票房飄紅,緊接著必定出現跟風的同類型作品,在投資急功近利、賺快錢的時候,勢必會邀請已經被市場驗証過的少數成功的演員,或者是有大量粉絲基礎的年輕偶像,但實際上這兩個群體的總體供給是嚴重不足的,他們的價錢因此就會很高。道理很簡單,如果投資方預期靠一部戲能進賬10億元,就自然不會吝嗇花1億元提高賺錢的成功率。

  題材受限觀眾選擇空間變小  

  最后,題材的受限會造成觀眾選擇空間變小。想當初,電視劇《小別離》在宣傳時被有些媒體同行冷眼相待:這年頭誰還看海清、黃磊這些中年人演戲?最終它的被熱捧也是由於極強的話題性和扎實的質量,但放眼整個市場,敢於走現實主義路子的片子還是太少。因為行內人都明白,如今越是反映現實問題的好劇本,一般越難順利拍攝,一是審查上有風險,二是對演員要求很高,符合條件的人並不多,假如去拍反映不了真實的“偽現實主義”,也就無法觸及社會痛點和觀眾心靈。兩者擠壓之下,不少創作者便隻能向古代尋找題材了,結果穿越、架空、玄幻題材盛行。

  這一制作難題加上盲目追星,也就形成了無“戲”可看的尷尬局面。對演員而言,沒有真正心儀、提升演技的好劇本可選,隻能看錢﹔對觀眾來說,既然沒有好故事和好表演,隻能看臉,至少面對漂亮帥氣的小鮮肉和小花旦還能讓人心情愉悅。

  天價片酬本身就是一個泡沫,必定會破

  所以說,市場畸形了,所謂天價片酬本身就是一個泡沫,並必定會有破的一天,那時候市場就回歸了理性。大家會發現,近幾年,與天價片酬相伴隨的是,“爛劇”、“爛片”的比例似乎越來越高。僅在今年暑期檔的小熒屏和大銀幕,就有多部明星扎堆但粗制濫造的影視劇遭到網友一致吐槽,現實案例一再証明,經過爛片洗禮的觀眾審美鑒別力隻會越來越高,他們已經開始用腳投票,影視殘次品的收視率和票房開始轉向慘淡。究其因,制作方重用一些有人氣但無演技的明星、將主要資金用於支付明星片酬、注重話題效應卻忽視實力提升,可謂“罪魁禍首”。當制作方意識到這一點:作品沒有質量作保証,再大的明星號召力都是浮雲,還存在極大的風險,屆時誰還會在演員身上亂花錢呢?

  另外,制作方也需要大膽起用新人,積極承擔為行業培育新鮮血液的責任,而不是一味燒錢砸演員。(曾俊)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