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導游羅啟俊:旅游發展讓生活過得更好

張家界風景區。(中國台灣網 朱煉 攝)
中國台灣網9月2日張家界訊 (記者 朱煉)“這裡以前就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隻有三三兩兩的幾棟房子,現在樓房林立,已經成了繁華的小都市。”站在張家界景區外的街道邊,導游羅啟俊這樣說道。
家住張家界永區定的羅啟俊今年44歲,在張家界做導游工作快20年了,說起旅游發展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他感嘆道:“它讓我的生活更好了”。
1995年,20歲出頭的羅啟俊南下廣東打工,靠在工廠或打零工謀生,工作又臟又累,每月收入僅500元,“刨去自己的生活費,基本所剩無幾。”當時,已涉入家鄉旅游業的同學告訴他,張家界旅游業發展或許是個機會,為此,他毅然回到了家鄉。
剛回來時,羅啟俊沒有明確的目標,便在酒店找了份銷售的工作,每月工資300元,生活依舊清貧。看著客人越來越多,他考慮起轉行,說干就干,在考取了導游証后,1997他年開始了自己的導游生涯。
羅啟俊說,“1997年當導游,每天工資50元,一個月能掙1500塊”。如今他的工資早已翻了幾翻,旺季時每月能收入1萬元,淡季收入少,但平均下來,月工資基本能到7000左右。在這期間,羅啟俊的住處也由農村的平房搬到了自己在市區買的樓房裡。
羅啟俊生活的變化基本上是很多張家界人生活變化的縮影。張家界市委書記楊光榮說,張家界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總人口170萬,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武陵山區、生態功能區、知名旅游區“六區”於一身。
近年來,張家界市積極探索精准扶貧方式,制定實施符合市情實際、具有旅游地區特色的脫貧攻堅行動,到2015年底,全市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33萬人減少到19.6萬人,三年減少13.4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22.5%下降到13.4%。張家界扶貧工作成效明顯,呈現出百姓生活安居樂業,旅游發展欣欣向榮的良好景象。(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