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喜劇綜藝異軍突起 避免套路堅持創新才有出路
近年來,隨著《笑傲江湖》、《歡樂喜劇人》 等喜劇綜藝在收視和口碑上斬獲的驕人戰績,喜劇節目在競爭激烈的電視綜藝版圖上異軍突起,各家衛視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明星、素人、跨界,各類喜劇節目層出不窮,播出時間上也呈扎堆之勢。在一陣跟風之下,中國的原創喜劇節目如何擺脫“套路”,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
在昨日舉行的“喜劇原創力量”研討會上,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王汝剛,復旦大學副教授、著名主持人蔣昌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吳保和等業內人士,與《笑傲江湖》總導演朱慧、《歡樂喜劇人》總導演施佳寧等,一起分享了對於喜劇節目發展的一些思考。
喜劇節目之難
中國觀眾“笑點”大不同
目光投回到三年前。當時熒屏剛剛經歷了一波喜劇節目“大逃殺”,所有人的焦點都在歌唱類真人秀上,並未在這一輪競爭中佔得先機的東方衛視隻得“劍走偏鋒”,再次將目光投向並不被看好的喜劇類節目。盡管曾制作過《加油!好男兒》、《中國達人秀》等多檔素人類真人秀節目,但朱慧在涉足《笑傲江湖》之前,對喜劇節目知之甚少,“我不知道去哪裡找喜劇人才﹔也不知道這些人站在舞台上,能不能讓全國觀眾笑起來﹔ 更不知道節目結束后,他們的喜劇之路能夠走多遠”。
不僅朱慧,導師之一的宋丹丹最初也並不看好這檔節目。第一季《笑傲江湖》錄制現場,宋丹丹對朱慧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是一時沖動才來的,這次錄完就不來了,你們再找其他人吧”。但節目錄完,她卻“變卦”了,“這個節目挺有意思,要不我們走走看”。這一走,就走到了第三季。
在錄制之初同樣面臨窘境的,還有《歡樂喜劇人》。讓“王不見王”的喜劇大咖同台PK,這個想法聽起來都有些瘋狂。更何況,每周還得交出一個“新段子”,這簡直是比年年上春晚更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總導演施佳寧透露,“第一季的《歡樂喜劇人》沒有廣告商,我們差點就想放棄。當時廣告商不看好的是,大家不相信中國人原創的模式能夠取得成功。但最后,我們決定博一下”。
一檔室內喜劇節目能夠在戶外真人秀大潮的裹挾下保持收視與口碑都走在同時段節目前列,絕非易事。對於《笑傲江湖》和《歡樂喜劇人》的創作團隊來說,除了在節目制作上死磕,堅持自己的喜劇理念顯得尤為重要。“南北文化差異,男女價值觀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區別,這些都是造成喜劇在全國范疇內很難有統一標准並被共同欣賞的原因”,三年多的時間裡,朱慧和她的團隊不停地在汲取各方的經驗,企圖搭一搭“中國觀眾喜劇之脈”,“我們在《笑傲幫》播了600個段子,每一次播出都在電視機前對照最后收視率的曲線,想知道觀眾到底認為什麼東西是好笑的”。而施佳寧則認為,地域文化引起笑點差異在所難免,但無論是《笑傲江湖》還是《歡樂喜劇人》,都要堅持“突破原來觀眾對喜劇的想象”,同時,他嘗試將海派電視制作理念,與北方文化為主的喜劇創作進行融合,“《歡樂喜劇人》有一種北方的氣息,但也有南方的味道”。
喜劇發展之困
堅持創新才是唯一出路
喜劇難免有套路,喜劇節目的未來卻不能陷入“套路”中。三年來,《笑傲江湖》從民間找尋了421位素人選手,一共創作了619種喜劇才藝,舞台上,有人敢用膝蓋、紙片、籃球等超越傳統的喜劇語言在舞台上搞笑。《歡樂喜劇人》更是在一年的時間裡創作了140集的段子,這幾乎是央視春晚20年的量。
未來,在眾多喜劇類節目扎堆的當下,這兩檔節目如何繼續堅守原創、堅持創新?不少業內人士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王汝剛認為,上海的喜劇節目要做好,“海派”兩個字萬萬不能丟,“海派的精神就是敢為人先。同時,節目的定位和素材的選擇上,一定要接地氣,要海納百川”。蔣昌建則指出,所有的藝術形式最后都落腳在“人”上,抓住人性、人情,是喜劇節目的立足之本,“喜劇的功能,是心靈和精神的撫慰。但不同的時代中的觀眾,需要的撫慰並不一樣。所以,喜劇節目一定要反映當下時代的人性與人情”。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保和表示:“喜劇不是人人都能做好,也不是請兩個大咖就行的,更不是有錢就可以搞定的。隻有牢牢抓住‘喜劇人’這個關鍵,才能成功。”
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才是唯一的出路。下半年,東方衛視還將繼續將“笑”進行到底,全新場景喜劇綜藝秀《今夜百樂門》、大型喜劇綜藝秀《“笑星”撞地球》等都將陸續亮相熒屏。2017年第一季度,除了第三季《歡樂喜劇人》將重磅回歸之外,東方衛視雞年春晚及春節長假特別節目也將以喜劇為主,不遺余力地撩動觀眾的笑神經。(記者 殷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