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9期

新媒體語境下新聞作品生產的創新形態構建

崔柳
2016年09月09日14:05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新的傳播格局下,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后起之秀的新媒體,以往信息發布與接收的格局改變了,受眾的媒介素養日益提升,受眾對於新聞作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獲取更多的“注意力經濟”?作為媒體主打產品的新聞作品,構建更符合受眾要求的形態,意義重大。本文在分析新媒體對於傳播格局的影響以及創新形態作品生產面臨挑戰的基礎上,對新聞作品生產給出相關建議,如新聞報道方式多樣化、敘事方式親民化,有利於生產出更受受眾喜愛的好作品。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傳播﹔創新﹔作品生產

在科技的推動下,依托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從微博、微信到新聞客戶端,信息發布的渠道日益多元,新興媒體以其快捷、多媒體等特點獲得優勢。在技術的支撐下,新聞的表現形式和內容日益多元,吸引了越來越多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關注。對於媒體而言,要想獲取更多的“注意力經濟”,新聞作品生產的與時俱進是其開拓“藍海”的重要手段。

一、新媒體對於新聞傳播格局的影響

1.信息接收多元化,表現形式個性化。當前VR(虛擬現實)已經成為一個熱詞,將之與新聞相結合,能夠讓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盡管目前用戶數量較少,但從一個側面証實,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科技產品問世,以增加受眾的新聞體驗獲得感。手機也已經成為了信息接收獲取終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十二五”中國互聯網發展十大亮點》顯示,“十二五”期間,手機超越電腦成為中國網民第一大上網終端。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同比增長86.8%,使用手機上網比率相比PC多20.5%。數據顯示,2014年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用戶通過手機新聞客戶端和微信等渠道獲取新聞的比例有所增加,手機新聞客戶端仍然是手機網民新聞獲取的第一渠道,佔比36.6%。①在手機新聞客戶端的社交功能中,個性化、訂制化功能最受用戶歡迎。其中,自定義頻道的使用率達60.7%,個性化推薦的使用率為51.2%,評論及跟帖的使用率是44.6%。不難看出,受眾對於閱讀的個性化需求旺盛。幾乎每個主流新聞媒體都推出了自己的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戶端),其中根據目標受眾的特點,還具備功能定制、參與體驗等功能。在表現形式方面,從短平快的傳播方式到視聽結合等,都有所涉及,新聞傳播格局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2.受眾新聞消費膚淺浮躁特征明顯。從傳統的讀報、看電視獲取信息,到現在的移動終端及時接收,受眾固定的閱讀習慣幾乎被顛覆,閱讀的時間和地點碎片化趨勢明顯。從內容長度來看,百余字的短平快新聞獲取率較高﹔不求深度,隻求大概﹔不問過程,隻重結果。這與網絡時代浮躁的閱讀心態高度契合。對於大部分受眾而言,新聞更像是一種快速消費品。從閱讀目的來看,受眾打發時間的心態比較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對於新聞產品的質量要求不高。2015年度的APP排行榜數據顯示,在資訊平台中,騰訊新聞、網易新聞和今日頭條位列手機新聞客戶端前三,這些平台有個共同的特點——隻做新聞的搬運工,通過精准分析受眾的需求進行新聞推送,這也符合受眾對新聞二次選擇消費的“懶惰”閱讀心理。在前十的榜單中,傳統媒體難覓蹤影。

3.傳統媒體傳播格局新媒體化。新媒體來勢洶洶,讓傳統媒體感受到了陣陣寒意,他們紛紛採取各種措施開始自己的媒介融合之路。報紙、廣播、電視等,依靠傳統優勢,將文字、圖像、音頻和視頻等進行深度融合,產生一種內容多元、兼收並蓄並試圖給自己貼上個性標簽的媒介傳播形態,讓受眾獲得更及時、立體的新聞產品及相關體驗。對於絕大部分傳統媒體來說,兩微一端幾乎成了媒介融合之路的標配。從媒介層級來看,實力雄厚的國家級和部分省級媒體媒介融合轉型之路比較成功,產生了一批優秀的新聞產品,如央視新聞客戶端、澎湃新聞客戶端等。但地市一級的新媒體之路,更多的是形式大於內容,優秀的新聞作品生產機制還未完全成型。

二、創新形態作品生產面臨的挑戰

1.新聞生產方式的適應性變革。傳統的新聞作品生產依托某一固定類型的媒體,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組織構架和採編流程,流水作業的痕跡比較明顯,如傳統的電視新聞制作就按照採訪拍攝、后期配音錄制等程序按部就班完成。這種固定的制作模式跟媒介融合語境下的“融合新聞”容易發生沖突,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作品生產是一種“中央廚房”式的全新流程和機制,如2015年兩會,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的2014,也是蠻拼的》,以圖表的形式把俞正聲2014年的工作線路圖表現得一目了然,摒棄以文字為主的傳統做法,讓受眾看得更清晰。跨媒介的團隊合作則是合作的基本模式,將一線記者、后期編輯、技術人員、推廣人員等不同工種的人員組合成團隊,對新聞內容的編輯和推送進行優化重組,帶給受眾不一樣的新聞作品體驗。

2.受眾窄化,參與程度高。在多種媒介的競爭格局中,受眾窄化細化是必然結局。從受眾的閱讀新聞行為方式分析,碎片化閱讀片段理解是大趨勢。部分媒體為了迎合受眾的需求,在新聞標題制作方面,衍生出一種新的微信體,即通過諸如制造懸念、說話說一半等方式吸引受眾點擊新聞。媒介的新聞傳播也從之前的泛傳播過渡到現在的精准傳播,甚至還能根據目標受眾的需要“量身定制”信息。但其中存在的一個悖論是,媒體到底是一味“迎合”受眾的需要還是努力培養受眾良好的新聞閱讀習慣,而后者耗時且難度大,短時間內還難以看到效果,所以當前媒介迎合受眾新聞閱讀習慣的趨勢比較明顯,所以不少媒體出現了標題黨,制造噱頭。從新聞閱讀狀態來看,全心全意看新聞、消化理解新聞的人所佔比例較少,受眾一般都是在閑暇時間或者是利用碎片時間“順便”閱讀新聞,這也導致膚淺娛樂類新聞更受歡迎,而深度類新聞作品的生存空間則被壓縮,當前不少報紙都取消了深度採訪部門,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受眾在消化新聞方面的惰性。在媒介參與方面,受眾一改過去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靶子”地位,對媒體提供的各種新聞作品,以跟帖、轉發、評論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意見。網絡傳播環境下的媒體“議程設置”功能,不再居於絕對強勢地位。

3.對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在優質稀缺的新聞內容嚴重匱乏的語境下,媒介的新聞作品生產的競爭領域從內容擴展到形式,多樣化的新聞表達方式符合受眾“喜新厭舊”的求異心理。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傳播技術等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廣泛運用,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媒介之間的個性化因素變得越來越難實現。在技術的支撐下,媒介功能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如當前各種新聞APP幾乎都容納了文字、圖表、視聽等方式,在受眾中的接納程度也越來越高。從網絡新聞的超鏈接到受眾跟帖、留言、評論、轉發等互動版塊,新聞內容的雙向傳播特征明顯,甚至有時候受眾的力量可以改變新聞的“風向”,這一過程的實現都有技術的蹤影。技術的參與縮小了媒體之間的區分度,如當前流行的電視新聞直播活動,幾乎都在自己的官網開辟了專門區域或同步直播,或提供額外信息作為信息補充,同時還有自己的微博、微信等提供各種輔料,不同的新聞素材在不同的領域實現了價值的最大化。

三、創新形態媒介新聞作品的生產方式構建

1.新聞報道方式多樣化。在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下,碎片化時間閱讀是眾多受眾的“無奈”選擇。受眾多元決定了新聞接受方式的多元,進而也要求在報道方式上“迎合”其閱讀特點。在媒介融合已經得到相當普及的大格局中,做到這一點的難度也在日益降低。以傳統紙媒為例,其新聞客戶端可以做到即時信息的傳播,而紙質版可以投入一定的人財物進行更翔實的採訪,從而做出更全面、深刻的新聞報道。如南方周末2015年的深度報道“江西南昌高考替考案”,臥底記者在掌握相關証據鏈之后,第一時間通過新聞客戶端推送相關新聞,在當時無論是其話題量還是傳播量,都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網絡即時傳播+后續深度系列報道+評論跟進(互動)”在當前是報道方式組合的標配。在網絡傳播模式中,將復雜內容簡單化呈現,符合受眾即時接收信息的特點。這也最考驗傳播者的智慧。如在2016年的兩會中,人民日報網站推出“書話兩會”的欄目,以章回體形式評述國是,讓受眾感到耳目一新。

2.新聞敘事方式下移親民化。在傳受者的關系演變中,新媒體時代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受眾掌握一定的話語權,並通過制造草根輿論場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新聞的走向,同時隨著受眾媒介素養的提高,普通受眾有意或者無意參與新聞傳播的意識在增強,如在突發事件中,普通公眾有機會成為新聞敘事的主體敘述者。他們利用手機平台,以微博、微信為傳播手段,快速傳遞最新消息,他們的信息源為一定的媒體所採用。法國結構主義批評家熱奈特把敘事角度分為“零聚焦敘事”“有限聚焦敘事”“外聚焦敘事”。零聚焦指的是全知全能角度敘事,敘述者無所不知﹔有限聚焦是以故事中某個特定人物的視角進行敘事﹔外聚焦是指客觀呈現、行為主義式的敘事。以往媒體敘述一般都採用一種無所不知的全知全能的視角,受眾隻能被動接受。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的敘述視角打破了傳播者與受眾的關系,受眾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發布信息、表達意見,新聞也因為參與者的多元而呈現出多樣化。

3.媒介精准定位下的個性表達。不管是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還是后期之秀的新聞客戶端、網站等,每種媒體的新聞作品都先天具備自己獨具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但在新媒體時代,其作品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容易“撞衫”,要在受眾心目中形成品牌化印象,就要求作品表現要差異化、個性化,同時注重新聞作品的渠道推廣。以電視媒體新聞作品為例,湖南衛視每年春節推出的直播系列經過若干年的運作,已經形成品牌效應。2016年直播惹巴拉,從風光的展示到非遺文化的呈現,在拍攝方式上輔以搖臂拍攝、航拍等手段,視覺上極具沖擊力﹔在內容呈現方面,個性化的出鏡,精心設計的場景,在加上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讓受眾印象極其深刻。在新聞的推廣方面,與當地門戶網紅網合作,開設專欄,同時還在自己的官網、官微等開設專區,營造了極好的話題效應,既滿足了春節期間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到了新聞扶貧。這種渠道與內容並舉的新聞直播策劃,大大提升了新聞傳播的效果,釋放了新聞作品的活力。

注釋:

①數據來源於中商情報網

www.askci.com/news/chanye/2015/09/11/112840gfux_2.shtml

參考文獻:

1.胡正榮,趙樹清,馬建宇.媒介融合時代的電視新聞創新:省級地面頻道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2.王曉斌,歐陽照.新媒體時代下新聞敘事中敘述的創新[J].青年記者,2013(35).

3.王宗敏.試論融合新聞的傳播創新[D].廣西大學,2012.

4.陳益群.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新聞傳播形式的挑戰[J].今傳媒:學術版,2014(0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福建省新聞理論研究立項課題“新媒體語境下新聞作品生產的創新形態構建”(課題編號:2016B2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師范學院中文系)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