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2016年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

【網絡媒體走轉改】多彩貴州,把“紅色氣質”刻在骨子裡

陳俊鬆
2016年09月13日09:15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多彩貴州,把“紅色氣質”刻在骨子裡

  新華網貴陽9月12日電(陳俊鬆)“我想以后沿著紅軍的足跡重走一遍長征路。”在遵義會議紀念館,68歲的趙阿姨對記者說到。趙阿姨來自四川峨眉山,是位老知青,來遵義之前,她去了習水縣土城鎮,那裡是紅軍當年四渡赤水的主戰場之一。

  若未來趙阿姨的願望成真,在中央紅軍途徑的11省中,她或許會在貴州耗時最久。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將士完成震驚世界的長征,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最為驚心動魄的一段歷史。在貴州,紅軍的腳印遍布了68個縣區,是11省中活動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省份之一。

  黎平會議、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婁山關戰役……這些改變中國革命的事件深深地打上了“貴州烙印”,貴州由此飽含“紅色氣質”。

  “紅色是貴州的主色調。”貴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省小康辦副主任王瑞軍說,“十三五”時期,貴州將進一步弘揚紅色傳統,打響紅色品牌,為決勝全面小康提供精神力量。

9月8日,游客在遵義會議紀念館內參觀。新華網 陳俊鬆 攝

  保衛“紅色”,多渠道傳承“紅色氣質”

  位於黎平縣城中的翹街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在當地,這條街還有一個外號——“紅街”。82年前,紅軍從湖南進入貴州,在黎平召開了長征路上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地址就在翹街的“胡榮順”商號。

  彼時,中央紅軍經過湘江一役,戰斗人員從8.6萬銳減至3萬。黎平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採納了毛澤東向黔北進軍的正確主張,實現了著名的“黎平轉兵”,也為遵義會議召開做了准備。黎平會議紀念館副館長易同軍把這次會議稱之為“紅軍長征走向勝利的起點”。

  可就是這樣一次重要會議,除了舊址之外,此前多年都沒有相應的紀念館。“老一輩的革命先烈在這裡留下了很多重要的紅色文化財富,我們有責任去保護和傳承。”易同軍說。

  易同軍從2006年開始策劃建立紀念館,一路得到多方支持,直到2009年,紀念館終於落成,與“黎平會議會址”僅隔數米寬的街道。

  隨著夏蓉高速和貴廣高鐵相繼經過黎平,各地游客紛至沓來。據了解,從2009年開館至今,累計參觀人次已達400萬,最近三個月,紀念館每天接待千余名游客。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長期積澱形成的最偉大的精神,我們后人應該永遠銘記、繼承和弘揚這種精神。”易同軍說,紀念館珍藏數百件實物和照片,為長征的感人故事提供了好的歸宿,很多人參觀后都稱很有收獲。

  黎平會議紀念館的落成是貴州傳承紅色精神的縮影。近年來,貴州加大對“紅色”舊址的保護,重要事件相關紀念館相繼落成,民眾有多場所可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今年5月,紅軍長征過茅台陳列館正式開館,2014年的最后一天,猴場會議紀念館也開門迎客。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婁山關腳下,遵義市板橋鎮則開了全國第一家紅軍小學——婁山關紅軍小學,希冀借助當地紅色資源,把長征精神傳承擴展至低齡學生。

黎平會議會址內場景。新華網 陳俊鬆 攝

  脫貧攻堅,長征精神筑脫貧“聚寶盆”

  “不屈不撓、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王瑞軍如此定義長征精神。長征精神能否傳承好,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會不會好轉,有沒有盼頭。

  花茂村位於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東北部,距苟壩會議會址不遠,1935年紅軍路過,為此地種下紅色“基因”。

  村民王治強2013年起不再外出務工,而是利用自家院子開了農家樂。“紅軍來的時候,你家院子裡都是紅軍,那就叫‘紅色之家’吧。”王治強說,2014年,當地紅十字會的人說了這麼一句話,定下了他的農家樂名字。

  “紅色之家”生意相當紅火,“到了忙的時候,我根本沒時間和你們聊天,你們在院子裡恐怕都難有站腳之地。”王治強家的小院子裡,一天曾最多有600余人用餐。

  得益於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完善,花茂村從極為貧困的“荒茅田”一躍變成“富裕村”,王治強只是其中的個體受益者。

  網絡媒體採訪團走訪當天,一對年輕夫妻冒著細雨,在村裡的觀光小道上拍婚紗照,白裙、青山、農田相映成趣,現代與傳統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2015年,花茂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2萬元,有42家鄉村旅館和10個農家樂。

  像花茂村一樣,農村短時間內脫皮致富在貴州各地上演。在湄潭縣湄江鎮金花村,“七彩部落”的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1.1萬余元,增至去年的超3萬元﹔在板橋鎮婁山關村,村民年均收入從10年前不足2000元,到2014年已超1.4萬元。

  農村脫貧的“貴州速度”頻繁出現,原因是整體干群都干勁十足、心往一處想。

  “全省各級干部如飢似渴抓發展,寧可苦干、不可苦熬,越干越想干、越干越會干、越干越能干。”貴州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白芳芹如此描述如今貴州干部的精氣神兒。

  僅在花茂村,多項需大下“狠手”、大力創新的政策就紛紛落地:黨員群眾之家把衛生室、信用社資源送到群眾家門口,“一事一議”修了16公裡鄉村道路……

  車頭跑得快,火車就不會慢。花茂村的10個農家樂,多數是受王治強的啟發后才辦起來,許多年輕人也從外地返鄉做起鄉村旅游。面對老鄉競爭和客源分流的挑戰,王治強卻不以為意,他稱自己是“鄉村孵化器”。

  “我是一名黨員,如果能作為榜樣帶動一方,那就是我的光榮。”王治強認真地說。

從高處俯瞰湄潭縣金花村“七彩部落”。 新華網 陳俊鬆 攝

  念好“紅色經”,文化自信可期待

  貴州大念“紅色經”、傳承長征精神,背后是貴州對革命文化的自信。

  中國的文化自信,不僅源於傳承千百年的傳統文化,也源於革命文化賦予中華文化的時代性和科學性,因為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革命斗爭的歷史,要提升國家的軟實力,革命文化的弘揚就必不可少。

  在遵義會議紀念館內,採訪團觀看了一部精心制作的紀錄片,該片用3D投影技術重新還原了當年歷時三天的偉大會議,所有參加的特型演員都零片酬出演。

  紀錄片結束,採訪團自發地鼓起掌,有記者說,“紅軍四渡赤水很艱險,革命火種流傳下來真是不易。”紀錄片最后的背景音樂是《歌唱祖國》,一位記者稱,旋律一響起,眼淚就止不住打轉,“原來紅軍的歷史這麼讓人感動。”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俯首皆是,舍生取義的家國情懷熠熠生輝。在如今碎片化的信息時代,用心去弘揚革命文化很可能會成為凝聚社會共識的“粘合劑”。

  趙阿姨看到遵義會議紀念館的資料后,心潮澎湃。“如果沒有先輩們的流血犧牲,怎麼會有我這樣安逸的生活?”趙阿姨說,共產黨和紅軍長征的歷史必須一代一代傳下去。

  從大名鼎鼎的遵義會議會址,到婁山關戰役舊址,再到木黃會師紀念館,貴州各地不斷豐富革命史料、利用紅色資源發展自身,正是貴州保持革命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在革命精神的傳承下,貴州全省37個革命老區縣,如今已有4個通過同步小康標准驗收,今年另有4個有望達標。

  今天的時代正在進行新的“長征”,全面深改步入深水區,扶貧攻堅進入決戰期,這就更需要每一個人堅定文化自信,從革命歷史中找到精神力量,不忘初心,攻堅克難。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