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他們歷盡苦難,我們獲得輝煌
歲月,縱然是一條無情的河流,也無法淹沒執著的信仰。
重走長征路,站在中國近代史的頁碼前聆聽,最嘹亮的,是1934年10月長征出發的號角﹔最激昂的,是大渡河十七勇士的沖鋒吶喊﹔最揪心的,是戰士爬雪山過草地時越來越弱的呼吸……
長征,把一場失敗后的被迫轉移走成了大氣磅礡的開拓之路﹔長征的勝利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中國共產黨,鞏固了革命根據地,確定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更鼓舞了人民大眾堅定革命的信念長征!
80多年后,回憶崢嶸歲月,長征精神依然流淌在中國人的骨子裡,流傳在當年的大渡河邊,雪山腳下,草甸之間,引后來人仰看。
9月初,白露剛過,秋分未至,正是一年最好的時節。60多名80后、90后記者來到了當年長征征戰時間最長、經過地域最廣、自然環境最惡劣、長征線路最長的四川省,重新走一走先輩們用血肉之軀鋪就的路,看一看曾經的艱險苦難如今已是怎樣的安詳天。
(網絡媒體走轉改——長征路上奔小康四川站)
大渡河畔:英雄精神不死,敢闖敢干敢爭先
(強渡大渡河 資料圖)
1935年5月21日晚,才剛休息沒多久的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的戰士們從夢中被叫醒了,他們冒雨繼續摸黑前進。此前,紅1團已冒雨行軍一天一夜,目的地是石棉的安順場,任務是強渡大渡河。
這任務有多難,團長楊得志最清楚。大渡河是長江支流,河水湍急,兩岸都是懸崖峭壁。更不要說后有數十萬大軍追趕,前有四川軍閥扼守著所有渡口。
難不難?登天難!險不險?要命險!可是渡不渡?必須渡!
“我們不是石達開,我們是共產黨和毛主席領導的工農紅軍!在我們的面前,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沒有突不破的天險!”紅1團的政委黎林擲地有聲。
后來楊得志在回憶這場硬仗時,非常詳細地描述了挑選首批渡江的十七勇士的細節:戰士們知道組織奮勇隊的消息后,一下子爭著搶著要參加。二連的通訊員看沒選中他,干脆一邊哭,一邊嚷著:“我也去!我一定要去!”
就這樣,這群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紅軍戰士,硬是憑一艘小舟和幾名船工,在兩岸的炮火聲中,渡過了這道蔣介石布下的天險。
80多年過去,當時的英雄已走遠,唯有這奔騰的大渡河不眠不休,見証著滄海變遷,桑田轉換。
如今的安順場已成為歷史的陳列館,無論是石達開,還是十七勇士,都變成了人們口中的故事,博物館牆上的老照片。
可有些東西沒有變:強渡大渡河的那股子敢闖敢干敢爭先的韌性,似乎已融進了川人的骨血。
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了7.0級地震。一場天災讓曾經的川中繁華小城蘆山一夜之間滿目蒼夷。習近平、李克強親自赴災區慰問,一場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戰斗打響。
時間的指針又向前撥了3年。2016年9月的一天,日頭高照。蘆山縣紅星村駐村第一書記何平踱步在村裡的農場裡,心裡暗暗思忖著:剛種的核桃樹種植三年后才能迎來豐產期,鄉親們等得及嗎?肉鴨馬上出籠了,價錢能不能搞上去?
扶貧難,在被地震摧毀的地方搞扶貧,更難!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如何搞好災后重建?何平深深知道:隻有靠干!精准扶貧沒有教科書,精准扶貧也不是單相思。唯有實踐才出真知。
土地流轉、村企聯合、農旅結合、循環經濟……這個一天工作18個小時的小小村官,這個加班加到眼睛流淚隻能戴墨鏡的基層干部,硬是拿出了戰士強渡大渡河那股子拼勁,要在這紅星村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雪山腳下:與天斗其樂無窮,於不可能中創造可能
(紅軍翻越夾金雪山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1935年6月,渡過了大渡河的紅軍又突破了敵人的蘆山、寶興防線。然而,接下來橫亙在他們前進路上的是海拔4000多米、被當地百姓稱為“連鳥兒也難以飛過”的雪山——夾金山。
紅1團楊得志回憶道:“這裡氣候多變,反復無常,明明是太陽當頭,萬裡無雲,一陣急風便攪得雪霧彌漫,使人頭昏眼花。這樣寒冷的氣候和神話般的情景,不要說盛夏六月,十冬臘月在南方也是絕對沒有的。”
而隊伍中恰恰又是南方的戰士居多,他們並不知道,看起來景色壯美的大雪山,最是風雲莫測,高原缺氧也會令人極易陷入危險。
但,無畏的紅軍卻偏偏要與命運抗爭。1935年6月8日,紅軍從寶興縣磽磧出發翻越夾金山。
磽磧,青衣羌國所在,居民為青衣羌人。在官方形成漢文書面名字的時候是從字典裡找到的兩個單列字,意思分別是“土地堅硬不肥沃”和“不生草木的砂石地”。
這片土地也多次遭受天災。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蘆山地震,都波及到了磽磧。老天爺給的崇山峻嶺圈住了這裡的人,世代被拘囿於此。
曾經靠天吃天的磽磧藏族人也許是受到紅軍精神的啟發,決定不再向大自然妥協。
楊朝軍,磽磧鄉嘎日村村黨支部書記,他這兩年最得意的,是干成了一件大事:修通了山腳下到山上牧場的路。可這其中的艱險,隻有他自己最清楚。
最困難的時候,修到一處危險地段的時候,十幾個挖掘機手跑了4個,工程一度干不下去。楊朝軍不信邪,他也沒說什麼,只是帶領其他人接著干,直到30多公裡山路完全修完。
從海拔2180米一直到3960米,這個藏族漢子硬是要跟老天磕一磕。
現在這條路不僅方便了村民放牧,更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旅游勝地,讓祖輩在大山裡受窮的鄉親們腰包也鼓了起來。
“與天斗,其樂無窮”,毛澤東后來曾在書中這樣寫道。這種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這種調動一切主觀能動努力去征服、去改造的魄力,不僅是紅軍過雪山的精神食糧,直至今日仍余音繞梁,勉勵人間。
小金村裡: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后,毛澤東和張國燾合影)
“那天是農歷五月初四,他們從山上下來時,穿的衣服五顏六色,什麼樣式都有。人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頭了。”
四川小金縣達維鎮92歲的張紹全至今仍記得紅軍翻過夾金雪山下山的情形,“從南方來的紅軍戰士身著破爛的單衣,打滿血泡的腳上纏著干樹皮……”
小金,舊稱懋功,是紅軍過雪山后進入的第一個縣,也是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的地方。
當時,由於敵對勢力的宣傳,小金的老百姓並不了解紅軍。“一見有部隊來了,村裡人都躲出去了”,小金縣達維鎮夾金村書記曾發貴回憶起了奶奶當年講的故事,“大家都說‘霉老二’來咯,快跑吧”。
“霉老二”是當地人稱呼無賴的說法。
可后來,村民們漸漸發現,這群“霉老二”“不鑽屋頭,不拿東西,乖得很”。於是,大家放了心,陸續又回到了家裡,甚至開始幫助救治傷病員。
曾發貴還特別提了一個小細節:有一次,年輕時的曾奶奶給一個紅軍戰士帶路下山,路上遇到了土匪。為了保護群眾,戰士讓曾奶奶回去,還把自己的証件和隨身物品都放心地交給了她。
紅軍長征一路走來十分注重做群眾工作,沿途百姓也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進入懋功后,紅軍還特別注意民族工作。凡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還在民族聚居區廣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政治主張。
得民心者得天下,群眾是最可依靠的力量。
懂得發動群眾力量的人,現在的小金村也有一位。
“陳望慧,希望的望,智慧的慧”,這位著一身干練的黑色大衣,頭發抿在兩側,語速不快但思路清晰的致富女帶頭人這樣介紹自己。這個曾經普通的農村女娃,正如她的名字所期待的那樣,用聰慧的頭腦做出了一番事業。
陳望慧所在的冒水村是小金縣的貧困村之一,村民們一直靠種土豆、豌豆、胡豆和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為主。
但是,冒水村彼時有一大害,搞得村裡四鄰不安,那就是野豬。庄戶人家好不容易庄稼地裡長點糧食,都給豬拱了,你說急不急人!
有一天,陳望慧忽然發現,豬雖然毀了庄稼,可長在地裡的野玫瑰卻沒事——帶刺的玫瑰野豬也不敢動。
“我為什麼不能種玫瑰”?一個想法誕生了。漸漸地,這個想法變成了玫瑰種子、玫瑰園,甚至成為了玫瑰花茶、玫瑰精油。
陳望慧看到了玫瑰產業的前景,可也看到了局限:自己的地有限,精力有限,生意單打獨斗干不大。於是她琢磨著把大伙都拉進來,搞一個“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模式。
這事又被她做成了:現在小金已經有1107戶農戶加入了陳望慧的“清多香玫瑰種植合作社”。收入也從原來的人均1000元,增加到了4000多元。下一步,她還打算做電商、做出口……
當然,這些事,陳望慧仍然要走“群眾路線”。
結束語:
近一周來,60多名記者緊跟著紅軍當年在四川的行動軌跡,試圖去探索、去還原、去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去捕捉這一場波瀾壯闊行程中,尚不廣為人知的微鏡頭。
這同時也是一次發現之旅,我們帶著好奇去感受這片土地80多年后的氣質,去解碼新的故事。
最后,以紅軍過草地紀念碑上的一段話總結這段行程,並告慰遠去的英靈:
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劇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獲。這就是民族脊梁。他們歷盡苦難,我們獲得輝煌。(中國西藏網 文/趙釗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紅軍過草地紀念碑 攝影:趙釗)
(責編: 郎寧 郭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