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綜藝節目的"火"還能怎麼燒 創新乏力觀眾審美疲勞

2016年09月20日06: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綜藝節目的“火”還能怎麼燒(文藝觀察)

  漫畫 徐鵬飛

  當節目的創新力難以承載觀眾的忠誠度時,“審美疲勞”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會無情落下,這是由市場規律所決定的

  2012年以來,電視綜藝節目的“火”越燒越旺,《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被稱為“現象級”的節目所形成的示范效應,加劇了衛視頻道“眾人拾柴”的熱情。2015年200檔、2016年400檔,衛視頻道綜藝節目的數量成倍攀升。不僅如此,綜藝節目的冠名費也進入億元時代:2015年,綜藝節目獨家冠名超億元的由2014年的7家增加到10家,《非誠勿擾》和《爸爸去哪兒3》分別以5億元的冠名費刷新綜藝節目冠名紀錄。

  有人說,中國的電視綜藝節目已經進入“資本時代”,“資本”畢竟是“逐利”的,那麼,高額乃至巨額的投入能否帶來相應的利潤回報?

  整體來看,2015年綜藝節目對省級衛視的收視貢獻拉動較為明顯,由2014年的 44.8%提升至47.8%。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觀眾的注意力高度集聚於幾個節目、幾家衛視,並且從綜藝節目收視份額來看,“二線”衛視與“一線”衛視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品牌節目及衛視對觀眾注意力資源的壟斷態勢已經形成,並將在一定時間內持續。

  “幾家歡樂幾家愁”,在“明星真人秀”的混戰中,有相當數量的制作方是很難掙到錢的,特別是面對高額的國外節目模式版權費、明星出場費、滿足觀眾視聽需求的大片制作費等,留給制作方和播出平台的利潤空間被極大壓縮,所以,有的綜藝節目制作人會不無苦澀地說他們實際上是在給版權方和明星打工。

  應該看到,目前電視綜藝節目的競爭,不僅拼資本,還要拼平台,綜藝節目優勢播出平台所積累的品牌影響力短時間內難以被“后起之秀”攻破。2016年第二季度衛視綜藝節目平均收視率前10名中,浙江衛視佔了七席﹔2016年《奔跑吧,兄弟》繼續“領跑”綜藝節目收視率排行榜。但是,也要看到,“跑男”第四季相比第三季,平均收視率已經從4.27下降到3.59,期均播放量從3.07億下降到1.66億。雖然“跑男”品牌的影響力可能還會持續,但並非“高枕無憂”,當節目的創新力難以承載觀眾的忠誠度時,“審美疲勞”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會無情落下,這也是市場規律所決定的。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於2015年7月發布了《關於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真人秀節目不能單純追求收視率,還要發揮價值引領作用,特別是“提高普通群眾參與真人秀節目的人數比例”“不能把節目變成拼明星和炫富的場所,不能助長高片酬、高成本的不良風氣”。時隔一年,2016年7月廣電總局發布了《關於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規定“上星綜合頻道每年在黃金檔播出的引進模式節目不得超過兩檔﹔每年新播出的引進模式節目不得超過一檔,第一年不得在黃金檔播出”,並且明確指出,隻要中方未取得完全知識產權就將視同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進行管理,從而使得“聯合研發”這一打擦邊球的做法也不再有效。

  那麼,在市場杠杆和政策杠杆的雙重調節之下,電視綜藝節目,特別是明星真人秀的“虛火”能否得到控制,從而實現健康有序地發展呢?我認為以下幾個問題還需要引起各方關注:其一,從購買版權到原創模式,還有多遠的路要走?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機制的形成,需要人才,也需要對自主版權的法律保障,還需要有承擔失敗風險的勇氣、付出試錯成本的相應准備。其二,如何從明星真人秀實現向“非明星”真人秀的理性轉變?以普通人為主角的真人秀節目《我們15個》在電視平台播出的收視情況不及網絡平台,有評論認為這凸顯了電視綜藝“非明星”真人秀的尷尬處境。我認為,對於觀眾的收視行為還需要做進一步分析研判,正視觀眾對明星真人秀的收視習慣與喜好,加大對優秀非明星真人秀節目的營銷力度。其三,如何做到不僅“有意思”,還要“有意義”?從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成語大會》在今年上半年所產生的沖擊波中,或許可以找到部分答案。2015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獲得白玉蘭“最佳綜藝節目”惟一大獎。可見,傳統文化資源的充分挖掘與有效運用,已經成為電視綜藝節目研發的一個新的趨向。(李 艷)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