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中國第一新聞官”要來人民講堂了!

講堂堂主 研究事兒
2016年09月21日15: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研究事兒的朋友們,大家好!9月18日是個周日,也是中秋節后的上班第一天,千萬別忘了上班喲。這一天,人民講堂要有大事發生——下午3點,一位嚴肅的老新聞發言人、常帶微笑的公關大使、愛挑戰的資深新聞官、誨人不倦的學者與善解人意的長者會來到人民講堂,跟我們聊聊怎麼提升文化自信,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是誰呢?他就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趙啟正。

趙啟正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

趙啟正是個傳奇,他畢業於核物理專業,當過工程師,干了21年航天,到上海工作后成為浦東開發的“先行者”之一,是浦東新區第一任工委書記。他經常說當年是以全球化視野“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我們不能隻吃長江的魚,那會不夠吃,我們要轉過身來,吃太平洋的大鯊魚”。正是這種思維,使他也有了“浦東趙”的美名。1998年到2005年,他擔任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新聞辦主任7年,被外媒稱為“中國政府的公關總領”,力推“向世界說明中國”,開啟了公共外交的新時代。2009年到2012年,他擔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和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

還記得2009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趙啟正首次以政協大會發言人身份面對媒體,以他經典的開場白“一年一次的大聚會大表演又開始了”吸引了世界記者,然后從政協發言權談到“兔首鼠首”,從雨果說到貝爾納·布裡澤,妙語連珠。由於舉手者眾,原定1小時的發布會不得不延時半小時。2012年,他從全國政協卸任后,一直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繼續參與公共外交,講中國故事。他說:“中國這個讀本有13億頁,每個人都是其中一頁。一個外國人想了解中國,他可能讀到其中若干頁,然后得出結論,這就是中國。因此,我們每個人要把自己這頁做好,隻有這個讀本中大多數篇章是美好的,中國故事才有可能是美好的。”

這次,趙啟正到人民講堂演講的題目是《提升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大國形象和公共外交》,這是他近20年來一直在思索和研究的問題。這次,他在講座中要回答幾個問題:第一,“講好中國故事”誰來講?政府、媒體、民間都要說,但媒體最重要,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影響著很多人的中國觀。第二,媒體如何說明中國?立場是政府的,語言是自己的。中國故事,國際表達。他曾經說過:比如梁祝,這是一個中國故事,它變成了小提琴協奏曲,就是國際表達。簡單地說,就是用國際上能接受的表達方式講中國故事。第三,“文化自信”到底意義何在?“文化自信”是“世紀責任”。我們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必須樹立文化自信,同時文化的創新十分重要,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澱,但是我們不能固步自封,不能總是消費祖先的光榮,隻有提高創新能力才能夠提升我們文化的吸引力,有了吸引力才有文化的真正復興。

“帷幄運籌駕長風,舟頭破浪晚潮生。八十寶刀猶未老,為君一戰取龍城。”這是趙啟正的弟弟寫給他們父親的詩,充滿了對父親的崇拜和改革精神的歌頌。今天讀起來也會感到趙啟正何嘗不是在傳承著這種家風,發揚著這種精神!一個76歲的老人能站在講台上給我們講講自己的人生經歷 ,分享新聞事業的酸甜苦辣,很值得我們期待和尊敬。

最后,在中秋節來臨之際,堂主代表研究事兒公號給大家送上祝福,願關注研究事兒的兄弟姐妹們在“花在此時落,月在此時圓,人間天上,歌起舞飛旋”的中秋佳節,盛世賞月,闔家團圓!

注:本文部分內容來自網絡。

撰稿:劉燁 編輯:王向令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