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從"象"出"意"以形求美

2016年09月26日05: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從“象”出“意” 以形求美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中的“青衣”

  時至今日,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內在實力的象征,提高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之一。文化復興的使命讓我們對蘊含中國意象的傳統文化給予更多的關注,也使我們更加注重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內在傳承。近日,由北京衛視聯合能量傳播共同制作的大型文化類季播節目《傳承者之中國意象》,一經播出便廣受好評。節目以“中國意象”為主題,著力挖掘中華文化的內在魅力,匯集全國頂級的藝術院團,帶來極致唯美的殿堂級表演,通過一幅幅動靜相宜的藝術畫卷,詮釋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意象”作為一個獨特的美學概念,是建立在中國傳統藝術基礎上的中國式審美名詞,其中凝聚了我們獨特的審美文化體驗。早在《易經》中就有“聖人立象以盡意”的觀點,而《文心雕龍》中提出的“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則首次將這一概念完整地運用到藝術評論中,也奠定了“意象”在中國審美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具體說來,“意象”之中,有意有象,我們不但要感受外在的具象,也要體悟內在的意蘊。對於體現中國意象的傳統藝術文化來說,外在技藝的展現傳承固然重要,內在的意蘊傳達更不可缺少。

  在經歷了第一季《傳承者》的輝煌之后,《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全面創新升級,並繼續邀請陳道明坐鎮,與華少、朱丹、范明共同成為文化觀察員,並給予8位年輕人更多的評論空間,著力展現年輕人與傳統藝術的互動,這本身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傳承。更為重要的是,通過8位年輕人參與討論,可以讓年輕一代品悟傳統藝術背后的意蘊,使他們真正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弘揚者。

  王弼認為:“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諸如抖空竹、武術、木偶戲、雜技、京劇等都具有鮮明的經典形象,在《傳承者之中國意象》的舞台上,傳統與現代融合,經典與創新相遇,帶來精湛的技藝和傳承創新的深意。可以說,節目在形象展示方面將傳統藝術與現代聲光技術融合,呈現出超乎青年人想象的魅力,也讓觀眾感受到傳統藝術創新發展的魅力。例如“抖空竹”表演中不僅融合了京劇中花旦的藝術造型,也大力借鑒舞台光影技術,使整個表演俏皮中帶著古典的雅致,傳統又不失清新活潑。“趙氏孤兒”的表演則將古典舞與現代舞台敘事融合起來,具有古典美,又不失現代感。

  “意象”之中,“象”為外觀,“意”則為靈魂。傳統文化藝術需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關鍵是如何實現巧妙地以“象”出“意”。在這方面,《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傾注了更多的心血。一方面,浸潤在各種具體之象上的獨特文化符號,比如“俏花旦”,機靈而不失風趣,在一抖一跳中都透露著東方女孩的神韻﹔“青衣”中的水袖表演則將女性的柔美與力量凝聚在一起,宛如顧愷之的長畫卷《洛神賦》,給人以行雲流水、天外飛仙的感覺﹔而“胡楊魂”中的胡楊造型粗礪中傳遞出不懼風沙的強勁,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名句……這些意象都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共同豐富了中國精神的內涵。

  同樣,在“趙氏孤兒”中,打動觀眾的不僅是跌宕起伏的故事劇情,更有故事背后對於中國精神中“義”的深沉詮釋,大“義”凜然、“義”薄雲天、舍生取“義”,“道義”早已成為深植於中國精神中的重要之“意”,為現代觀眾帶來深深的震撼﹔而在“爸爸的時光機”中,傳統木偶戲發展為機械木偶劇,看似突破了表演形式的傳統之“象”,卻傳承了中國精神中對“孝道”的推崇,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讓觀眾熱淚盈眶。

  尋中國傳統藝術之形“象”,以求中國文化之真“意”,《傳承者之中國意象》不僅傳承了中國文化的藝術形式,還通過各種經典“具象”傳達出中國文化的精髓,在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之中,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得到更為突出的弘揚。在這一節目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中國意象的藝術呈現,還能透過這些表演真實地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忠、孝、仁、義,體悟到浸潤在這些技藝中的真、善、美。(冷 凇)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