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解讀電影百花獎質疑背后:看全球八大電影節如何評選?

2016年09月27日13:52 | 來源:人民網-娛樂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蔣波)第25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近日在唐山揭曉了八大獎項,演員獎方面馮小剛等大熱選手的齊齊落敗,使得今年的百花獎較往屆多了一些“關注”。與曾經輝煌的那個金雞百花電影節相比,這種“關注”並不是因為獎項令人信服,而是評選結果引發了不少爭議﹔甚至還有自稱“大眾評審”的人爆料稱主辦方控制投票有黑幕,令事態“雪上加霜”。

爆料真假尚未可知,但金雞百花獎因隔年評選“炒冷飯”失去時效性、城市輪流舉辦削弱公信力,已是弊端顯現的事實。

質疑:“百花獎”的評獎機制是否與時俱進?

很多觀眾對本屆百花獎入圍影片《親愛的》、《狼圖騰》有“隔世”之感,就是金雞百花電影節的評獎機制導致的。金雞獎是專家獎,體現學術性權威性﹔百花獎是觀眾獎,依據的是大眾喜好。所以,電影圈中流傳:金雞獎比專業,百花獎拼人氣。

2005年,針對國內文藝評獎過多、過濫的現象,中宣部頒布了《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規定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由原先的90個減至24個。電影節為了保住最具傳統的金雞、百花兩個獎項,改成金雞獎和百花獎隔年頒發,這導致兩獎項的提名影片要涵蓋過去兩年的作品。2016年評選的是觀眾獎——百花獎。

按照百花獎的評選機制,本屆符合條件的影片共221部。2014年3月1日至2016年2月15日兩年度,在全國院線影院上映且票房不低於500萬元人民幣(或影片電視收視不低於3000萬人次)的國產片才有資格入選。所以,票房收入成了入圍百花獎的“硬杠杠”。

接下來,中國影協委托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屬下100名骨干影院經理組成初選委員會,從中投票產生候選影片10部。然后再通過紙質投票、網絡投票、二維碼掃碼投票等方式,由普通觀眾海選,投票產生各獎項的前5名。最終在頒獎禮現場,由101位來自全國的幸運觀眾現場按表決器,投出獎項歸屬。

創建於1962年的百花獎,其最大特色就是觀眾一人一票投出來的。也有不少網友表示,既然百花獎的評審機制就是由觀眾投票,就應該接受這個規則帶來的結果。但為何當偶像派打敗眾多實力派,網友對評獎結果的質疑卻越來越多?

問題在於,評獎結果能否最大程度代表影迷意願。八十年代初,沒有互聯網社交媒體真人秀,普通大眾接觸明星的渠道匱乏,影視作品成為觀眾喜歡了解明星的唯一途徑。當年百花獎選票刊登在《大眾電影》雜志上,投票活動空前熱鬧,觀眾會認真填下每一張選票,對明星的喜愛也是建立在電影作品的基礎之上。劉曉慶、陳沖、姜文、斯琴高娃等正是因為百花獎的肯定和贊譽,成了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從電影本身出發、以電影本身為標准,這是百花獎昔日輝煌的根源。

如今,成名的青年偶像,都擁有數量巨大的粉絲群體,在微博上更是數千萬人次關注的大V。萬般擁戴下,電影成為他們証明自身號召力的另一領域。青少年觀眾會為了電影以外的理由走進電影院,這是近兩年“粉絲經濟”帶給中國電影的沖擊,甚至有觀眾進影院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喜愛的歌手唱了電影的片尾曲。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百花獎的大眾投票,有多少票是基於電影作品本身?又有多少票是首先考量喜愛的偶像?我們不難想象。在一片質疑聲中,似乎獎項跟電影本身的關系似乎越來越小。

取經:這些電影節為何獎項評選“走紅”?

其實,對百花獎而言,有質疑首先表明了人們對電影節的關注。新的作品在不斷涌現,觀眾的口味隨著市場化的變化也在不斷變化,怎樣讓這種評獎令人非常信服?國際上的各大電影節獎項都遵從怎樣的評審規則呢?我們不妨放眼世界,從知名電影獎項評選上“取取經”。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是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從1929年開始,每年評選從未間斷過。

奧斯卡選片趣味偏愛主流價值觀、探討人性、揭露真相的劇情片,對票房奇高的商業大片從不感冒。值得注意的是,電影技術創新是奧斯卡極力推崇的。

奧斯卡的評審機構分兩層,最高層是學院主席評審團,人員從下屬14個分支學會(演員協會、導演協會等)中選撥出來。評選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採用不記名方式),最后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的獲獎。獲獎名單是高度保密的,直到頒獎當日當刻,由司儀當眾拆封宣布。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威尼斯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有專門的選片委員會來負責選擇入圍影片,鼓勵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盡管它所選擇的電影未必是該導演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卻時時刻刻地在引領歐洲藝術電影的發展潮流。

獎項由每屆的評委會選出。這些成員一般都是業內著名的編劇、制片人、導演、演員等等組成,偶爾會有作曲、作家、電視界的人員加盟。評審團一般由9-10人組成,有一個評審團主席。

而不同於其他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一個影片隻能獲得一個獎項,很難出現其他頒獎禮上獎項被“包攬”的情況發生。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戛納電影節的獎項評定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

戛納電影節旨在展示和提高那些在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兼容多元文化、商業與文藝兼具的影片。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天才電影集合地。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可立即向世界觀眾推介。成為眾多電影舉辦推介會的首選。

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入圍影片是由電影家委員會的成員和每個單元的主席來選片的。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偏愛有思想性、政治性話題的影片。

獎項由每屆的評委會選出。評審團是由中央柏林電影委員會的顧問團投票選取的。不過,柏林電影節的評審團在人員配比和組成上,與戛納和威尼斯,並沒有多少區別。

東京電影節金麒麟獎

作為亞洲最大的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的整個選片流程和評選流程,與歐洲三大電影節是類似的。首先電影節有一個委員會,操辦整個電影節的各種雜事。旗下有選片委員會和執委會。選片委員會確定入圍影片,執委會負責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評委人選,並確定電影上映的安排等等事宜。而評選工作也和三大電影節類似。

中國台灣金馬獎

金馬獎是一個效仿奧斯卡和三大電影節創辦的電影獎項,採用的是選片委員會的提名制和評審團制度。評選工作採用三輪篩選,復審評委似乎影響最大,這些人大多是電影工作者,有電影拍攝的相關經驗。金馬獎不以票房作為入選考量,反而為華語文藝片提供了展示舞台。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制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

中國香港金像獎

中國香港金像獎由一千多名香港電影工作者票選出來,採用的是多輪、多人、多層面的電影評審制度,以期兼顧各方電影專業,以及商業市場的角度。其設立主要是鼓勵香港電影人的創作精神,借此制作更多佳作。隨著近幾年合作電影的增多,獎項歸屬也頻頻頒給內地演員。

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簡稱華表獎,全稱“政府優秀影片獎”,創辦於1994年,由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主辦,是中國(內地)電影界的政府獎,體現黨和國家對電影事業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扶持,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並稱中國電影三大獎。2005年后正式改為兩年一屆。

建議:百花獎應體現大眾“真正民意”

百花獎作為以大眾投票為評選機制的“觀眾獎”,自然不能用專業電影獎項的評選體系來衡量和比較。如何讓這個獎項發揮“真正民意”,別讓質疑寒了廣大影迷的心,是百花獎目前急需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影評人崔汀接受記者採訪時,對百花獎評選如何提高公信力,提出了建議 ,“評獎過程看似科學合理,一人一票,但在層層縮小范圍的同時,可以增加電影本身的考量限制,合理引導,回歸電影獎項的評價體系。”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提出,“一些兩年前的電影觀眾早就記不住了,在評獎中劣勢明顯。還有,如何保証評獎過程不會受到外界因素影響,比如演員是否到場。” 影評人崔汀認為,每年中國電影新片不斷,兩年才評獎一次,大眾與這個獎項產生互動的新鮮度不夠,恢復一年一次的評獎也是世界電影節的普遍規律。並且,今年類似於《美人魚》的熱門影片都完全沒有入圍,說明百花獎的選片還是有疏漏。既然百花獎要體現大眾投票,現有的101位評委,能否增加到1000位?中國幾億觀眾,大眾評委增加才有相應的說服力。

談到海外電影節如何形成風格特色、提高影響力,影評人崔汀以戛納電影節為例,“戛納評獎完全由評委會把控,評獎雖然也會有爭議,但是從選片階段都是抱著高質量的藝術影片入圍,評委們評獎也是高起點。戛納電影節的舉辦過程也是每個環節都很完善細致,是全世界最高規格的電影節。從選片到評審,是專業級別。舉辦電影節並開設電影版權售賣平台,也吸引了全球片商,這些都值得金雞百花電影節借鑒。”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