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當好《中國讀本》的每一頁——趙啟正教你講好中國故事

講堂堂主 研究事兒
2016年09月27日12: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9月18日下午,人民日報社綜合樓報告廳,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登上“人民講堂”。講座的題目是《提升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國家形象與公共外交的價值》,台下聽眾,不僅有報社的編輯記者,還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碩士生、本科生趕來聆聽他們院長的講座。趙啟正,這位“中國第一新聞發言人”風採依然,中國自信和中國故事在他的講述中愈發立體——

什麼是國家形象?

是“洗臉”,不是“整容”

國家形象除了與國家實情(包括歷史、文化、政治制度、內外政策、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國民素質等)、受眾的思考有關外,媒體傳播在國家形象構建中發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很多西方媒體在對中國進行報道時,字裡行間充斥著"中國威脅論"的理念,尤其是在刊登涉及中國的政治漫畫時,經常對中國的國家形象進行誤解甚至丑化。面對西方對中國形象的扭曲,中國媒體要表達中國立場,但表達中國立場絕不等於不實事求是,絕不等於要掩藏不該掩藏的東西。面對外國人的時候,我們可以“洗臉”,但絕不要“整容”,照相挺好看,但鼻子是假的,這樣對黨和國家的形象反而是不利的。

趙啟正部分專著封面

公共外交價值何在?

有了“話語權”,未必有“話語力”

每一個進步的國家都需要有效的傳播,形成良好的形象。建立良好的國家形象不單是我們怎麼說,更重要在於我們怎麼做。持續推動改革開放,取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發展,才能具有豐富的軟實力,才能向世界說明一個真實的強大的中國,才有這種話語力。

比如在聯合國開會,小國家同樣有話語權(Right of discourse),可是大家可以不聽﹔如果是中國、美國和歐盟發言就不是這樣,我不見得跟你走,但涉及到我的利益我得聽,因為你有Power,就是話語力。我們現在中國也有話語權,但是話語力需要我們爭取,你得講得好,講得對,講得讓他能接受,在他的價值觀下可以理解。要讓別人贊成你的觀點,就必須選擇與別人的文化素養和價值觀符合的方式來傳播。

當今的公共外交

我們要想有話語力,就要做好公共外交,這也是公共外交的價值所在。在向外國人講故事時,必須跨過四個門檻兒。一是語言。比如對“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這一概念,不少外媒在翻譯時說中國改革危險了,要淹死了,他們不理解當初“摸著石頭過河”的背景﹔我們要去產能,說要“壯士斷腕”,外媒也不理解這個詞的意思,說為什麼要把手砍了?二是生活習慣。比如法國的一位國防部長,他跟我說到中國來得講條件,不許讓他喝酒,因為他實在是不能喝,他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說“不喝不夠朋友”,當時我就告訴他,在中國人看來,酒逢知己千杯少。這就是生活習慣的中外差異。三是宗教信仰。要找到宗教之間對話的共同點。四是意識形態。撒切爾夫人曾說過:中國顯然不可阻擋的崛起,使我們想到,不管冷戰帶來什麼樣的收獲,共產主義還沒有結束。意識形態問題是傳統,是東西方根深蒂固的想法,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改的,因此我們尤其要注意方法。

2012年,趙啟正在央視《開講啦》講授公開課《我向世界說明中國》。

怎樣講中國故事?

送“蘋果”,不要送“維C”

中國故事,就是在中國發生的事,就是現存的事實,我們並沒有要求一個學者、企業家、中國的旅游者像發言人那樣全面回答中國的問題,你隻要在交往中講到中國的事情就很足夠了,至於人家是否接受都沒有關系,你講的隻要是實話和中國的事就行。 

有一年,印度一位總統訪問上海,我們帶他來到郊區,一個鄉長在介紹鄉裡情況時,拿出幾張紙,講的全是官話,說他們鄉GDP有多少,人均收入有多少、建了多少房子。這些數字實際上沒有什麼意義,外國總統不能理解你的200萬美元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鄉長講完后,我帶他們去參觀一個農民的新房子,女主人介紹說,這個房子是他們攢了幾年錢在去年蓋的,講得很生動,還說一個是他們老兩口的,另一個房子是兒子和兒媳婦的。外國總統就問:為什麼兒子和兒媳婦的房子比你們老兩口的房子又好又大有陽光?這位農村婦女說:兒媳婦在我們這兒是最受重視的,是我們請來的客人,我們必須得對客人好。這樣的回答,讓印度人有感悟,而且明白,哦,中國是這樣的!如果讓鄉長回答的話他一定會說“我們始終把實現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作為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我們鄉政府保証婦女的基本權益,提高婦女社會地位,努力實現婦女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我們做了長期努力,投入很多人力和物力才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哪個好?鄉長說理,婦女說事,講故事容易記,和外國人交流講的就是你身邊的故事和你自己的故事,小至家庭,大至社會,故事就是原生態蘋果,沒有加工成蘋果醬,沒有提煉成維生素。蘋果吃了是否吸收沒有關系,維生素C不吸收卻有反感,家庭婦女給蘋果,鄉長給維生素C,哪個效果好自是一目了然。講故事就是給原生態蘋果,而不是加工后的蘋果醬或者維生素C,不需要加工設備和添加劑,朴實、真實最好。

故事離真理最近,最親切,最容易感動人。故事可以驅動中國(Story Drive China),讓中國走向世界。有個例子大家可能知道,河北省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殘疾人沒有雙臂,一個是盲人沒有視力,兩個人合伙包了50畝荒地,種了上萬棵樹,這個故事我們報道過,但傳播不夠廣泛,而CNN在You Tube和Face book上用非常短的電視片做的報道,幾天時間,點擊量便突破百萬,得到外國網友的普遍好評,短片的標題是《我是他的手,他是我的眼》,而我們的標題是《愚公移山,讓沙漠變良田》。

民族的故事也並非天然就是世界的。比如越劇算是比較大的劇種了,有一次,一台越劇在北京演出的時候,上海辦事處給我打電話,要我一起去捧場,到那兒一聽,周圍說話的都是“阿拉阿拉”的上海人,演出票根本賣不出去,后來劇團就回去了。一台優秀的越劇,在國內傳播起來還要這麼困難,放到外國去,那就更難了。它是民族的,但不會自動成為世界的。中國的一個好故事,還要經過有效的傳播才有可能成為世界的故事,因此,我們不能忽視傳播的必要性和力量。

趙啟正為“研究事兒”留言:研究事兒公號 我們喜歡,我們愛讀!

在講座的最后,趙啟正語重心長地告訴大家,如果說中國是一本書,那麼這本書就是有13億頁的《中國讀本》,每一個人都是其中一頁。我們都要做好自己的那一頁,講好中國的故事。

編輯:劉燁 攝影:黃躍奎 統籌:王向令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