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9期

試析央視六一晚會的視覺傳播及創新路徑

何明,廖衛民
2016年09月27日14:3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新媒體環境下,兒童電視視覺傳播與節目創新具有重要的關系。基於視覺傳播機制ACTS模式,分析可見2016年央視六一晚會運用了大量視覺設計和虛擬技術,在“吸引注意”“引向內容”兩個層次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展現主題”和“符號積澱”層次上,運用話語引導,實現了教育與文化傳承。兒童電視節目創新要尊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適合兒童的視覺傳播設計成為節目創新的重要路徑﹔多方位融合新媒體成為增強互動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兒童電視節目﹔視覺傳播﹔ACTS模式﹔新媒體環境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011-03

中央電視台六一兒童節晚會(下文簡稱六一晚會)是一場大型少年兒童綜藝性文藝晚會,濃縮了多種多樣的兒童藝術表現形式,對於我國少年兒童的精神成長和集體記憶都具有重要的傳播價值。從1985年第一次在中央電視台創辦,到2016年六一兒童節,時間都已經過去了31個年頭。作為一種重要的兒童電視形態,六一晚會經歷了一個節目不斷演化發展的歷史過程。近年來,六一晚會已經演化成為我國兒童歡慶節日的視覺盛宴和娛樂大餐,在這當中,視覺傳播與節目創新之間的關系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學術問題。為此,筆者主要考察近年來的央視六一晚會的節目內容與視覺效果設計,進一步分析研究其視覺傳播模式與節目創新路徑之間的內在關系。

一、文獻回顧:2013∼2015年央視六一晚會視覺設計綜述

在中國知網以“央視六一晚會”或“兒童節晚會”等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所得的結果僅僅20多條相關論文,這些論文主要對晚會的節目進行評析或對晚會的創作總結思考,僅查詢到有3篇文獻是關於晚會的視覺設計、虛擬置入技術、虛擬場景設計的研究,分別針對2013∼2015年的央視六一晚會。

對於2013年的央視六一晚會,趙曄(2013)對虛擬置入技術進行了業務總結分析:“虛擬置入技術的熟練運用,使整台晚會充滿了迷人的童話色彩,營造出歡樂的節日氛圍和美輪美奐的虛擬世界。虛擬技術的應用,不僅為節目內容的延展和豐富做出貢獻,並很好地與現場大屏幕和舞美結合起來,渲染節目的整體氣氛,為節目增添絢麗的視覺美感,營造歡樂的節日氛圍。[1]”具體而言,這種虛擬置入技術表現在諸如《動漫聯唱》節目中的虛擬快樂街、中國功夫《武術與舞獅》節目的炫酷中國風、少兒歌曲《蔬菜進行曲》會說話的蔬菜等設計當中。

對於2014年的央視六一晚會,劉新(2014)對其整體視覺設計進行了綜合分析評介:“本場晚會,我們不僅將一號演播大廳打造成一個兒童世界,在電視轉播效果上也做了創新,進一步強化了晚會的電視表現力和感染力,運用新技術為這台晚會添彩。本場晚會共設置了10 台攝像機,全方位展示一號廳空間,其中在舞台正面我們安裝了一套5m帶虛擬跟蹤的搖臂攝像機用虛擬技術打造三維空間的夢幻世界,雖然現場觀眾看不到,但通過AR 技術手段,給電視觀眾呈現了一個3D 的虛幻世界。[2]”具體而言,在開場歌舞《飛旋的夢》中以虛擬技術配合節目內容,實現舞台中央神奇地長出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的效果﹔在《隨它吧》的歌曲中,舞台大屏幕展現《冰雪奇緣》電影中的經典畫面配合高科技虛擬影像,讓觀眾走入一個夢幻的純白冰雪世界。

總體看,從2013年到2015年,央視六一晚會的視覺效果進行了精心的設計,特別是採取了虛擬置入技術、虛擬場景設計的技術,並與舞美設計等進行了融合呈現和系統配合,形成了強大的視覺沖擊力。盡管年復一年,模式相同,但新媒體技術每年都有所創新,有所增強,藝術效果也有所提升。

二、理論框架:視覺傳播的ACTS模式概述

寧海林(2012)基於符號學理論和阿恩海姆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提出了視覺傳播機制ACTS模式,即從吸引注意(Attention)、引向內容(Content)、展現主題(Theme)和積澱為符號(Symbolic)四個層面來解析視覺傳播機制。這一模式的提出盡管是基於新聞圖像的傳播過程而提出的,然而,對於活動影像傳播過程同樣具有理論分析工具的作用,特別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活躍的視覺傳播都具有從視知覺形式層面到文化意義層面的一般傳播過程,其內在的機制具有一致性[3]。

在這背后,其實是由視知覺形式動力(Visual Perception Form Dynamics)[4]驅動形成,而視知覺形式動力一方面是視覺形式建構的動力機制,完形傾向是一種動力機制﹔另一方面表現為動態形式。從表現形式上看,視知覺形式動力就是我們在圖像中感覺到的那種視覺力,是一種心理力,比如人們常說的“視覺沖擊力”。

正是在視知覺形式動力的作用之下,才形成了ACTS模式中四個層次的遞進關系。具體而言,ACTS模式包含以下四個層次:

1.吸引注意:圖像或影像隻有引起觀者注意,才有可能起到傳播效果,而視知覺形式動力是吸引注意的一種有效手段﹔

2.引向內容:圖像吸引了觀者注意,但觀者卻注意不到傳播者欲傳播的內容,這就需要圖像中的視知覺形式動力對觀者目光的引領,使傳播的內容得到關注﹔

3.展現主題:視覺傳播內容(視覺元素)是能指,不是傳播的真正意圖所在,圖像表征的是文化層面的意義是所指,包括社會權力、話語和意識形態等﹔從能指到所指這一過程也是通過視知覺形式動力的運作來實現的﹔

4.積澱符號:大腦對圖像主題加工形成視知覺形式動力結構,即積澱為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當人們再次見到這些符號時,便會在心中喚起這種動力結構,相關信息、意義也同時涌現出來。因此,這些積澱下來的符號,又加入到“吸引注意”這個起始項中,形成一個新的視覺說服機制循環[5]。

以上四個層次是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的邏輯性。

三、案例分析:2016年央視六一晚會視覺傳播模式及特征

2016年央視六一晚會,是中央電視台於2016年制作播出的大型少年兒童綜藝性文藝晚會,節目以中央電視台一號演播廳為中心,該節目於2016年6月1日20時通過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少兒頻道等進行直播,同時通過網絡視頻平台面向全球直播。這屆晚會主題為快樂成長,由《做人篇》《立志篇》《創造篇》和《歡樂篇》四個篇章構成,以學做人、學立志、學創造為主線,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營造一個與眾不同的歡樂氛圍。從視覺角度上看,這屆央視六一晚會更加強調奇幻夢幻色彩,運用了先進的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觀眾參與互動[6]。

從視覺傳播機制ACTS模式視角,分析這屆晚會的若干典型節目和內容環節,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有益啟示。

(一)《熊熊修理鋪》《不能沒有你》等情景劇的ACTS模式分析

在2016年六一晚會上,穿插呈現了《這是誰的錢包》《熊熊修理鋪》《老師您好》《不能沒有你》《我的玩具給你玩》《放學路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小垃圾桶》等多個情景劇。在這些短劇中,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表演,演繹著一個個小故事,感悟其中的做人道理和智慧啟示。

例如,《熊熊修理鋪》講述了一段小兔子要熊師傅修補月亮的故事。在舞台的效果上,除了看到小兔子、熊熊修理員們的歌唱對白表演之外,在視覺層面,還可以看到幕后美麗的夜空,懸挂著月亮,從彎彎的弦月到滿月,還有一閃一閃的螢火虫,這就是所謂第一個層次“吸引注意”的圖像視覺元素﹔第二個層次“引向內容”則是在注意力后面所展示的故事情節,即修理月亮實際上是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並且由熊熊修理員在音樂劇中演唱出來﹔第三個層次的“展現主題”也是在音樂劇中直接演唱出來,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由此,在這一節目當中,視覺傳播僅僅到達了第一、第二層次,展現主題主要是孩子們在演唱中直接表達出來的。但是,這似乎並不會妨礙這一節目本身,今后可以作為一個能指的“積澱符號”,倡導引領孩子們的做人要誠實守信的根本。

再如,《不能沒有你》這部情景短劇則是講故事的形式呈現了螞蟻王國中的工蟻和兵蟻之間的故事,在面對洪水來臨時,工蟻和兵蟻們通過團結協作、報團抗洪,最終戰勝了滔滔洪水。在舞台的視覺效果層面,可以看到非常逼真效果的用虛擬現實技術呈現的大雨淋漓的景象、洪水滔天的危險境遇,這個“吸引注意”的第一層次非常到位﹔第二個層次“引向內容”,則完美呈現了螞蟻王國面臨的險境,從而形成第三個層次的“展現主題”也非常自然,即容易讓觀眾形成“團結才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的認知,包括舞台上情節表現和視覺表現都能同時指向這一主題,演出現場和台下觀眾都齊聲喊著:“沖出去!”,形成了很好的藝術感染力。《不能沒有你》這部情景短劇最終也完成了一個“積澱符號”的視覺傳播層面,其故事情節和視覺形式都濃烈地傳遞了“在困難面前必須團結起來”的意義,而在節目最后,一群小孩子坐在一起聽主持人講“團結”兩個字的含義時,就是一個“積澱符號”的時刻,對於節目立意做了一個有力的濃縮提煉。

(二)2016年央視六一晚會視覺傳播的模式特征小結

各類情景劇在其主題展示和符號積澱的層面上,具有內在的邏輯,可以從演員們的對白、唱詞和解說中加以明示和不斷重復呈現﹔因此,在第一第二層面,主要取決於視覺上是否逼真、是否具有形象性和吸引力。整個晚會看下來,幾乎每個情景劇節目都做了較為豐富的視覺表現,各種背景精彩地呈現在晚會大屏幕當中和整個演出空間當中。在其他的節目當中,如果視覺表現不夠,則用主持人的對話進行適當引導和話語解說,幾乎都完整完成了ACTS模式中的四個層次。

需要說明的是,2016年央視六一晚會視覺傳播設計照顧到了少年兒童的特點。例如,在“吸引注意”和“引向內容”的層次,大量調用甚至集合了孩子們所喜歡所熟悉的形象(如60多種卡通人物的大巡游)和所熱愛的少年明星(如TFBoys和SNH48& BEJ48的歌曲),也大膽地引入了新的節目元素(如雜技、舞馬秀等)運用國際化的節目內容(如《瘋狂動物城》主題曲演唱)和四個分會場的傳播方式。在“展現主題”這一層次,往往多次重復地展現主題,從不同的視覺途徑展現同一主題﹔在“符號積澱”的層面上,則通過貼近兒童特點的主持人話語引導和整個節目的流程設計,不斷地強化央視六一晚會在引導兒童健康成長的教育使命和熱愛黨、熱愛祖國、弘揚主旋律的文化傳承功能。

四、討論總結:新媒體環境下兒童電視節目視覺傳播與節目創新的關系

(一)節目創新首先要尊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及規律

根據一項有關電視觀看的兒童發展心理學文獻綜合研究(Daniel &Katherine,2010)報告:6個月月齡的嬰兒已經可以識別屏幕上的物體和人﹔24個月月齡的孩童能夠理解和模仿包含在單個鏡頭裡的簡單動作,並能夠整合幾個簡單鏡頭裡的信息﹔2歲到5歲的幼兒容易出現“視頻致呆”(Video Deficit)現象,即同樣幼兒在現實生活中能輕而易舉理解的東西,在視頻中出現時,往往幼兒需要多次地反復觀看才能理解﹔但到5歲之后,這種理解能力的差別迅速縮小。學齡前兒童已經能學到很多蒙太奇的語法並能夠理解簡單的敘事作品﹔從本質上達到成人理解電視的能力要到13歲的時候[6]。由此可見,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是復雜的,依照年齡的不同,其電視觀看的理解能力和認知程度都各有特點,電視節目創新要尊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才能創作出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節目樣式。像央視六一晚會這樣的兒童電視節目主要是面對6歲以上的少年兒童的傳統綜藝節目,具有綜合性、時代性的特點,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擔負著對全國少年兒童教育的使命乃至進行國家認同的一種傳播儀式建構的作用,需要在保持節目樣式的穩定性、傳承性的基礎上不斷貼近新媒介時代的兒童需求。對於一般意義上的兒童節目,在創新節目的同時,要大力吸收兒童發展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進行相關領域的探索試驗,才能在更大傳播范圍、更多節目品類中加以推廣。

(二)適合兒童的視覺傳播設計是節目創新的重要路徑

視覺傳播設計是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發展歷程。當然,近年來的六一晚會可能也存在一種過於依賴或過度運用虛擬的視覺設計的問題,感到節目舞台過於“炫目”,這也值得討論。關鍵是看孩子們是否喜歡,是否有帶入感,是否能激發他們的熱情和理解能力。因此,在視覺傳播設計當中,依然要考慮到是否適合兒童接受的問題。在視覺傳播設計中,還需要考慮到如何能在吸引注意(Attention)、引向內容(Content)、展現主題(Theme)和積澱為符號(Symbolic)四個層次均能產生有力的影響,至少在第一第二層次上要產生有效影響。如果不能產生有效影響,就不需要過度運用,哪怕是技術上再炫酷、再先進,也不要採納。

(三)多方位融合新媒體是節目創新增強互動的有效方式

必須認識到兒童節目的觀眾是兒童,而不是成年人,更不是贊助商。真正增強與兒童(當然還應包括兒童的家長)的互動,是提高節目質量和增加節目影響、提升社會效益的重要方式。央視六一晚會,由於面向全國,採取了適合互動的多種方式。2016年六一晚會中的VR技術、寶寶笑臉征集、“邊看邊聊”在線交流、“搖電視”雙屏互動活動、點贊等這些新技術和網絡手段的成功使用,將晚會打造成為一台電視機內外、線上線下全面融合的晚會,為電視節目的融合發展做了有價值的嘗試。這對於其他節目或地方電視台類似的兒童電視節目創新,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曄.虛擬童話世界中的快樂一天——2013年六一晚會虛擬置入技術的應用[J].現代電視技術,2013(9).

[2] 劉新.央視“六一”晚會視覺解析[J].現代電視技術,2014(8).

[3] 寧海林.視覺傳播機制ACTS模式——以新聞圖像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3).

[4] 寧海林.阿恩海姆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寧海林.視覺傳播機制ACTS模式——以新聞圖像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6] Daniel R. Anderson, Katherine G. Hanson. From blooming, buzzing confusion to media literacy: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viewing[J].Developmental Review,2010(2).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