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9期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盧毅剛
2016年09月27日15:1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面對大數據的沖擊,互聯網新聞信息的傳遞與傳統媒體相比,無論是信息源、傳播主體、組織結構還是呈現方式都有著巨大區別,出現了“數據新聞”[1]這是大數據時代與新聞業相結合的產物,本文將從新聞信息傳播機制、新聞基本要素以及新聞的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取舍三方面對於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內容進行理性的評價與反思。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互聯網﹔新聞價值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014-02

大數據時代誕生的數據新聞是另一種新聞的呈現方式,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據新聞”,大數據技術只是一種量化手段,如何正確認識事物的好壞,透過數據看到事物本質,遵循新聞基本准則與人文精神這才是最為重要的前提,保証“數據來源可靠,數據信息真實,打造良好的信息生態、完全語境化”才應該是數據新聞的本質追求,使得“數據新聞”高於新聞。本文的辨析也正是從這一角度展開。

一、“真”與“偽”——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新聞信息的甄別

米爾科•洛倫茲對於數據新聞報道流程提出了四個步驟:挖掘數據—過濾數據—數據可視化—新聞報道制作完成[7]。由此看來,數據挖掘與數據處理成為了大數據技術處理新聞信息的核心環節。本文,筆者將從數據源的獲取,大數據技術的運行狀況以及數據信息的傳播方式等方面來探討,大數據時代,是否數據就一定能夠代表真實?數據新聞是否同樣也具備了新聞價值的基本要求?

(一)數據量不等於信息量

當前,很多數據新聞並沒有實現真正的數據新聞意義,其傳統性伴隨著一個機構成立到現在,並沒有具備突破傳統數據庫的能力。缺乏對內部原因的深入挖掘,這種依靠技術進行的數據收集與分析的過程,數據新聞工作者對於其中的原因並不是真正清楚,存在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除此之外,許多新聞網站為了追趕時事熱點,來不及補充專家意見導致觀點缺位,隻希望依靠數據的震撼力,企圖讓受眾信服,其新聞數據的嚴謹性值得懷疑。

(二)新聞傳播力不等於新聞公信力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使得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技術不斷升級是人類生產力及傳播技術的最好代表。但是,人類社會並沒有與技術的進步同步升級。

互聯網數據新聞的傳播方式,由原來的傳統媒介主導的單向傳播變為了由普通公民參與的互動式,分享式傳播,雖然在這種參與式的傳播下,信息更加豐富化,但是相對於嚴謹的單項傳播而言,信息的精准度,文字水平卻值得考量。在我國,網民的素質並沒有達到所期望那樣的高度,科技的發展與用戶能力之間的不匹配造成了新聞公信力成為了近兩年談論的熱點,新聞公信力不僅僅指新聞工作人員素質的參差不及,最重要的是新聞信息的虛假、隱瞞等內容的呈現。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專業人士與傳播經驗方面會具有相對優勢,更加具備詮釋與辨別新聞信息的能力與資格。

(三)圖示不等於現場感

大數據時代下,新聞的呈現方式進入了“讀圖時代”,數據新聞正是大數據時代下的一種全新的新聞信息產品。符號化的運用一方面為受眾帶來即視的同時降低了受眾對於信息的解讀能力,由原來的注重原因到現在的注重結果,使得受眾在快餐式閱讀的時代,缺少了思考的本能,助長了人類的惰性。這種“圖片代替了現場,數字代替了文字”的報道方式束縛了人類對於文字的想象力。呈現在我們面向的新聞信息,將是一個混亂的“美麗新聞世界”,技術的發展沒有給人類帶來信息的深入性,反而因為信息內容的視覺性感官刺激迎合了人類的本能需求而抑制了文化的前進與思考的深度。

二、“強”與“弱”——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新聞信息質量

從數據新聞的數據挖掘能力來探討數據新聞信息的信息引導能力與價值性到底是強還是弱?

(一)“網關”不同於“把關”

傳統新聞報道中,確定某個選題是否能夠成為一篇或一系列新聞,主要是依據編輯、記者等新聞從業人員判斷這個選題有沒有新聞價值。新聞價值[2]是新聞媒體的工作人員用以衡量客觀事實是否值得報道的標准,這個標准主要以受眾接受新聞時的實際需要和心理需要為依據。

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新聞信息追求的是整體性,企圖通過技術代替人力調查,然而,由於互聯網信息的碎片化與多樣化,單一的組織結構使得大數據技術並不能通過議程設置給予受眾一個更好的信息環境,充斥更多的是冗雜、重復的無用信息,在我國商業門戶網站並不具備新聞信息採訪權,另外,國內網絡媒體擁有自己獨立數據分析機制的非常少見,因此,很多時候,網絡媒體信息依賴於傳統媒體,以轉載的方式進行信息傳遞。因此,網站編輯一度被稱為“搬運工”。另外,大數據技術下數據新聞通過整體總結一般規律的信息內容隻滿足少數受眾的實際與心理需求的做法這與新聞報道的做法正好相反。由此可見,數據並不能夠代替真實的新聞場景。數據量並不代表信息量。

(二)數據認知無法完全替代信息需求

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技術對於信息的重要性判定是基於數據統計的關注度所決定的,即關注的人越多,數據現實就越高。信息就被定位越重要。但是,實際上,關注度的多少與新聞信息的重要性並不等同。一些炒作、劣質的信息為了迎合受眾的獵奇心裡而被關注﹔另一方面,受眾曾經的消費行為,關注信息在大數據技術的運用下被記錄、追蹤並進一步界定其它與之相連的信息也是對該受眾“重要”的,這種通過相關關系的分析來決定重要性的行為是不成立的。因為人的行為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會伴隨周圍環境與目標進行不斷的更改。當一個圈子與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圈子缺少鏈接時,“數據”便不能夠認定為滿足受眾需求的信息。因為缺乏信息多樣性的認知,隻能夠導致人類認知的偏向和缺失。

“數據海量、信息匱乏”是大數據時代面臨的尷尬問題,大多數情況下,運用技術概念隻實現了數據查詢和統計等較低層次的功能,無法從數據中挖掘更多有意義的信息。因此,數字作為新聞信息的唯一判斷標准,忽視了人為與偶然性,將使得數據新聞與新聞操作理念產生了沖突,新聞的准確性也將難以得到保証。

三、商業屬性與社會屬性——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新聞信息的價值判斷

(一)表象價值的生成——互聯網新聞信息的商業性

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新聞信息中數據內容從一開始就跟商業有著緊密聯系。大數據時代通過充分運用科學、高效的統計方法與工具,實現了商業領域更加精准的營銷目的。一方面大數據技術引入新聞信息傳播領域之后,人們樂觀的希望能夠利用大數據技術通過分析各種受眾數據,收集新聞資源,尋找受眾需求點,能夠精准、高效地傳遞新聞信息,更好地實現新聞的價值,商業化與社會化的更好結合。但是,更多新聞媒體通過大數據技術實現精准經銷,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環境下,媒體的社會價值開始漸漸讓位於商業價值。另一方面,大數據技術引入新聞傳播領域后,加之互聯網與大數據的結合,自媒體的不斷發展,大數據時代受眾反饋的信息是經過個性化制定之后的產物,新聞媒體為追求新聞時效性,大數據很難對這些個性化鮮明、數據龐大的信息進行考核與鑒別。

(二)本質價值的實現——數據新聞的社會價值

大數據所帶來的決策改變以及隨之而來的利潤是它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點,大數據科技下,企業試圖從浩瀚的互聯網中尋找數據,以獲得商機,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這是大數據一開始所具有的首要目標[3]。市場競爭體制下,中國傳媒業也開始市場化,除了基本的公共傳媒產品之外,越來越多的普通傳媒產品的消費已經全部商品化,因此,傳媒業並不排斥其商業價值和其他行業一樣,數據新聞產品隻有在保証傳媒業的生存發展前提之下,才能獲得更大量的資源,引進先進設備,吸引更多優秀專業人才,最終提高市場競爭力。但是,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新聞信息的數據新聞與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都屬於精神產品,一方面需要滿足人們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也就是說,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新聞信息的價值在注重商業價值的同時,應該更加注重社會價值,這就要求傳媒業與新聞工作者必須根據自身的社會責任與義務,為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三)表裡統一才是互聯網時代新聞信息價值形成的最終路徑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聞媒介在生產方式、傳播機制等方面帶來了一襲來的變革,使媒體重新樹立了“數據為王、服務為王”[4]的理念,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三個階段即新聞信息的採集、報道以及新聞數據的呈現改變了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在受眾方面,大數據實現了對受眾的數據化分析。在商業方面,實現了廣告的精准投放。人們在享受大數據時代所帶來的便利與利益的同時,也應該及時地認識到大數據的弊端與缺陷。相關關系的思維模式,使得大數據難以實現對於新聞內容的深度報道,數據新聞也應該必須包含新聞價值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 羅亮,徐迪威.試論大數據時代的科技平台構建[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3(18).

[2] 孟建,劉一川.大數據時代:關於我國媒介生產變革的研究——基於傳媒經濟學視角[J].新聞傳播,2013(7).

[3] 趙冬梅,薛亮.基於大數據的廣電網絡轉型的探討及應用分析[J].硅谷,2014(16).

[4] 劉洋.大數據時代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台的發展[J].林業科技情報,2014(1).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