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9期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江可可
2016年09月27日16:0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20世紀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格局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提出應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構成的有機系統。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制度自信同時也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的基本。制度自信並非憑空而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具有怎樣的優越性,可以通過追溯至馬克思生態思想以根究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馬克思生態思想﹔生態文明建設﹔制度自信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036-03

繼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黨和人民要對我國的發展具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全黨要堅定這“三個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其中,制度問題關系著國計民生與民族前途。我國在經濟領域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制度優越性的體現,每個中國人理應為我國制度而自豪。但我們在為經濟成就而滿心歡喜時同時也不能忽視了已然惡化的生態問題。

在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乃至全球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面向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我們在此領域是否同樣應該堅定制度自信,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制度自信又從何而來,可以通過回顧馬克思的生態思想以尋覓科學的理論依據。

一、我國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美麗中國”

生態危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但此過程中伴隨著不可忽視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問題。我國用將近三十年多的時間取得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經濟成就,與此同時也集中產生了發達國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階段性生態問題。

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布的《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5年74個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14.1%,可以看出我國的兩型社會建設已有些許成效。但公報同時顯示,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有近八成的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超標。

針對河流和湖泊的水質監測顯示了六成監測點地下水水質較差或極差。由此可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體系尚未完成,生態系統穩定性不夠強,環境保護問題依舊任重而道遠。

我國歷代中央領導集體都保持著對生態問題的關注。今天,我們面臨著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日趨緊缺、生態遭受破壞的嚴峻局面,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是為促進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自黨的十八大“五位一體”的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首次以國家黨代會總報告的形式被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總體格局之中。“美麗中國”就是於此背景下作為執政理念而提出來的。“美麗中國”既是新時代黨中央進行生態建設的執政理念,又是詩意化的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美麗中國”的本質內涵就是中國特色的“人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與人的和解”,是中國的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達到了和諧的完滿狀態。“美麗中國”是通過生態文明建設使得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都得以緩解乃至消退,通過對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社會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構建,以建立一個生態良好、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社會和諧、人人都能以實現“中國夢”的現存的實在的烏托邦。

這種集聚人文與自然的雙重和諧目標則恰恰正是馬克思所言的“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的現時代呼應。由是觀之,我國提出“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現了馬克思生態思想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有著重大的理論價值。

二、追溯馬克思生態思想的主要觀點

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繁榮發展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階級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也孕育於其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之中。由於當時生產資料私有制帶來的人與人的矛盾成為主要的顯性社會問題,馬克思在創立馬克思主義時將主要矛頭指向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而馬克思的生態思想一直滲透在他對資本主義批判的論述之中。馬克思的生態思想雖然沒有被系統地提出,但是通過對其經典著作的回顧,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主要內容。

1.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

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是一切工人勞動得以實現的前提。一方面,馬克思肯定了人類具有區別於其他自然存在物的主觀能動性。他指出,動物隻能按照自然規定的活動范圍安分地活動,但人卻是具有積極的能動性的存在物﹔但另一方面馬克思也注意到了人類活動對自然的破壞性,他認為人的能動性選擇也有可能使其陷於不幸之中。因此馬克思同時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受制於自然的,即“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於他的對象而存在於他之外的。[1]”

2.生態危機的制度根源

在闡述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時,馬克思首先強調了勞動在調控二者之間的重要性,他指出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基礎是生產實踐。在他看來,正是勞動日益增進的社會力量促使各種發明得以實現,也使得人類利用諸類科學發明驅使自然力為勞動服務得以實現。馬克思的辯証法無時無刻不貫徹在他的自然觀中,在談到勞動這一重要介質時,馬克思強調目的僅指向於增長財富的勞動是有害的[1]。而后,他在《資本論》中更深刻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的掠奪性是破壞土地肥力的根源,指出生態破壞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的經濟方式。

3.生態危機的和解路徑

馬克思強調資本主義經濟的任何進步都是以資本家對勞動力和自然的無情佔有為代價的。針對資本主義經濟造成的生態危機,馬克思提出危機消解的途徑是對現有的經濟政治制度進行徹底變革。馬克思指出,隻有生活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的人們才能成為真正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在共產主義社會制度中他們能夠通過最少的能耗,在符合他們的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變換[2]。在他看來,隻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徹底克服異化現象,才能打破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雙重矛盾。

三、基於馬克思生態思想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其中包含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圍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核心進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文化制度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各項具體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緊密相關的。

如今,黨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位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性質相對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將在生態領域凸顯出來。而通過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追溯,我們會更加清楚樹立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在經濟層面,馬克思關於當代生態危機的制度根源觀點証明了我國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在生態危機處理上的優越性。馬克思在論述生態問題時一陣見血地指出了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私有制。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都是以生產勞動者的生產和生活資源被資本家無情剝奪為前提條件的。馬克思認為在私有制經濟制度條件下形成的自然觀必然是對自然界的蔑視和貶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決定了資本的無限擴張性和以自然資源為代表的生產條件有限性必將成為難以調和的矛盾。馬克思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是危害環境的深層因素,因為提出要徹底地變革資本主義制度,並指明隻有在通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通路上才能實現真正的危機解除。

馬克思的過渡時期理論表明,在從資本主義社會跨越到共產主義社會會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如此看來,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也正處於通向共產主義道路的過渡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的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能夠摒棄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生產方式,能夠根據人民的共同利益平衡社會經濟總福利和社會生態成本的關系,具有資本主義無法比擬的經濟制度優勢。

在政治層面,馬克思關於生態危機和解路徑的闡述証明了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在生態危機處理上的優越性。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各階層、各民族的代表都可以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進入人民代表大會,從而使得各階層、各民族人民的利益都得以發聲。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就是唯一的話語權。而正如馬克思所言,手中掌握大量資本的資本家,他們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在資本主義制度社會,由於資本的無限擴張性和自然資源有限性是不可調和的矛盾。而社會主義制度是將公眾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消滅了階級剝削和壓迫,使各階層各民族的利益都擁有發聲權的先進制度。正因如此,我國在處理涉及全體人民利益的生態問題上能夠加以重視並予以調和,能夠排除資本主義生產與生態保護不可調和的矛盾,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將人類與自然放在協調統一的位置,推動我國生態文明不斷地健康發展。

在文化層面,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的關系觀點証明了誕生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背景下的科學發展觀在生態危機處理上的優越性。科學發展觀是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提出,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為特征,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馬克思高度評價了自然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人具有其他自然存在物更為優越的主觀能動性。這種對於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定位對於我國將生態邏輯納入我國經濟發展的統籌規劃中具有啟發意義。

此外,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與勞動的論述過程中蘊含了其寶貴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他指出現存的任何民族和國家都只是土地的佔有者,他們應該像好家長一般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遞給子孫后代[4]。這種考慮到代際間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提供了理論支撐。由此看來,科學發展觀是制度自信在文化領域的一個重要佐証,其中蘊含的既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又保証后代人的環境利益,正是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一脈相承和當代發展。

馬克思生態思想是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時堅定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本質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黨的十八大報告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道路、理論的相互聯系,強調制度是根本保障,理論是行動指南,道路是實現路徑,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制度自信既是來源於科學的理論基礎,又來源於在實踐中不斷的檢驗和發展。

我們要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真正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實踐中不斷地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馬克思.資本論(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 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07/02/nw.D110000renmrb_20160702_1-02.htm.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