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9期

災難新聞報道中的媒介倫理失范探析

基於馬克思人學視閾

盧 會
2016年09月27日16:0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受媒介政治環境和媒介自身職業道德缺失等因素的影響,災難新聞報道中存在著倫理失范現象,如淡化災民的生存狀態、缺少人文關懷,這不僅危害媒介自身公信力,也不利於社會安定和諧。而馬克思人學思想主要探求人的本質、人的價值,關注人的需要和人的發展,對災難新聞報道中媒介倫理失范現象的緩解具有指導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人學﹔災難新聞﹔新聞倫理﹔倫理失范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039-02

災難新聞是指給人類造成災難的天災人禍的信息報道。台灣學者馬驥仲認為“新聞倫理是新聞工作者在其專業領域中對是非或適當與否下判斷的良心尺度。[1]”新聞倫理是指新聞從業者自我約束的規范,是相關新聞工作人員道德感和責任心體現,但在具體的媒介報道實踐中存在著倫理失范現象。馬克思人學思想作為馬克思的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主要圍繞人的生存和發展兩大主題來探討,馬克思重視人的作用,關注人的生存狀態等人學思想為緩解災難新聞報道中媒介倫理失范行為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人學視閾下災難新聞報道中的媒介倫理失范的表現

1.站在政府立場,淡化災民的生存狀態。馬克思認為人是現實的人,是一切人類歷史的前提,是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統一體,一切有關人類實踐的研究都必須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出發。災難性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報道主題通常體現在黨和政府的關懷災區人民不畏艱難的抗災精神、英雄人物的突出表現方面。這會導致對災難、對人們的影響和災民的生存狀態等方面的報道忽視。對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的騰訊網報道中,對其主題進行統計,可以看到報道政府領導人佔42﹪,災民佔17﹪,英雄人物佔22﹪,抗災精神佔19﹪。這樣就導致該新聞報道主題有失偏頗,無法構建全面透徹的“災難圖景”,同時也無法傳遞災難對社會造成的警示意義。

2.報道情感冷漠,缺失人文關懷。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如滿足不了吃、喝、穿、住等基本生存需求,就無法從事其它活動。他說,“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麼也不能做。[2]”人作為自然人,不僅有物質需要還有精神需要。所以災難新聞報道時,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這一精神層面的需求,使受眾避免消極情緒的煩擾,傳遞正能量。在復旦大學投毒案中,媒體在報道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時將其定為“罪犯”,在未確定其身份時,這種說法是欠妥當的。而且在報道這個事件中,將林森浩和黃洋的曾經都翻出來,刨根究底地將他們的過去都呈現在大眾的面前,如林森浩的一些微博語和QQ日記等,這種做法是缺少人文關懷的表現。因為災難已經造成,而這種做法會對他們各自的家人及親屬造成傷害,無異於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

3.輿論上失去正確引導,偏向負面。媒體在報道新聞的同時,不僅要確定主題,還要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新聞媒體往往選錯主題,從而導致輿論導向走向負面,對受眾和社會都產生不良影響。例如南方周末關於復旦大學投毒案寫的一篇報道《與自己的戰爭:復旦研究生為何毒殺室友》,通讀全文,可以看出文章以林某的負面性格主題,揭示人性的陰冷面。整篇文章都是“陰暗”為基調,開頭:在林的性格中,自尊、上進、好強、善良的一半,始終沒有停止與苦悶、自責、充滿挫敗感的那一半的戰爭。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與外界溝通,卻始終難覓出口。這場一個人的戰爭最終以毀滅的方式結束。這一段話中一些字眼如“苦悶”、“挫敗”、“毀滅”都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偏向負面。正是這樣一種錯誤的主題,才會導致輿論走向負面,不利於人生價值觀的塑造。

二、災難新聞報道中媒介倫理失范的原因

1.媒介政治環境的影響。我國媒體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社會制度、國家利益、民族文化、社會心理等外部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國媒體屬於事業單位,堅持黨性原則,因此在報道災難新聞時媒體很少報道災情,取而代之的是黨和政府的人文關懷等一些積極的報道。正是因為我國媒體受外部各種意識形態的影響,新聞並非“有聞必錄”,而是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出發。關於災難新聞報道,各大媒體需要統一口徑,要和政府保持基本一致的步調,同時在報道時要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和政策,因此造成了我國災難新聞在報道主題方面失衡的現象。

2.媒介經濟競爭的影響。我國媒體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政府很少撥款給媒體,所以媒體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採取企業經營的模式,滿足市場的訴求。媒體想要使自己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要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媒體以最先報道、寫出高質量的稿子為追求,這就容易致使媒體記者顧此失彼,隻一味地追求發稿量和第一手報道,忽視了稿件價值、稿件中所報道的新聞事實。為了迎合受眾的求知欲,媒體意在追求新聞,而缺少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深入的考察。因此,新聞是用“事實說話”,在一些災難新聞報道中,媒體應該堅持新聞真實性為第一性,對新聞事實進行深入採訪和証實后,方可進行報道。

3.媒介自身職業道德的缺失。新聞傳播在社會發展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而作為新聞媒體的傳播者新聞從業者也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我國各種新媒體出現,為了能夠擴大我國記者的隊伍,媒體放低進入門檻,大量的招收新人,因此造成了良莠不齊的現象,各種缺乏專業知識和新聞職業道德素養的記者進入新聞媒體,這樣沒有經過嚴格考核的新聞記者容易在採訪、寫作和新聞編輯等方面出現問題,不能為受眾真實地傳遞信息,損害新聞媒體的形象。生活在物欲橫流的社會,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記者禁不住各種各樣的誘惑,容易喪失新聞職業操守,違背新聞倫理。

三、馬克思人學視閾下災難新聞報道中倫理失范現象的解決策略

1.樹立以人為本理念,營造和諧的新聞傳播環境

馬克思人學思想為“以人為本”理念提供了理論依據,這要求媒體在報道災難新聞中要以人為本,站在最廣大人民立場上,化解社會矛盾,安穩民心,維護社會和諧,而不是渲染消極情緒,造成社會恐慌,擾亂社會秩序。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的報道理念,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就要做到:首先,堅持積極引導、樂觀向上的原則﹔其次,要堅持明辨是非的原則﹔最后,要堅持以民為本,社會效益至上的原則。由於災難新聞中容易出現負面的情緒,因此,新聞記者在報道災難新聞時要選擇恰當的角度,在傳遞有關災難的新聞的同時,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我國媒體是政府的喉舌,但這並不意味這它是政府的歌頌者、吹捧者。新聞媒體在與政府保持基本步調的同時,也應該堅持自己的立場。新聞媒體在受外部政治環境制約的同時,還應該積極營造自身的傳播環境。

2.堅持科學發展,健全媒體自身的管理機制

馬克思人學理念指導人們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這要求廣大媒體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兼顧社會效益,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各樣的矛盾日益顯現,市場秩序出現混亂,各種不良現象也不斷滋生。因此,完善市場體制,維護市場秩序成為當務之急。又由於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各媒體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自身科學管理機制建設。然而健全媒體自身的管理機制是媒體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保障。媒體要加強內部考核評估制,使考核和評估做到更加公平公正。同時媒體還要加強問責制,做到賞罰分明。除此以外,媒體還要加強監督機制,不僅要加強內部之間相互監督,而且還可以呼吁來自社會和受眾的外部監督。媒體通過健全自身的管理機制,做到科學管理,不僅可以提高媒體記者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競爭氛圍,而且還可以提高媒體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提高媒體的公信力。

3.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提高職業道德素養

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終極訴求,他認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因此,一個真正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廣博的知識儲備和必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且也要有良好的職業倫理道德修養。因此促使新聞從業者的全面發展應做到:第一,加強政治思想修養。政治理論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客觀公正的態度分析事物﹔政策水平方面:應學習和理解黨的方針和政策,與黨保持同步﹔思想作風方面:對黨和國家有高度責任感,對人民要有深厚的感情﹔第二,加強職業道德素養,熱愛自己的事業,對自己的職業要保持高度的責任感﹔第三,加強文化知識修養,不僅要充實基礎知識和綜合知識,而且要加強新聞方面的專業知識﹔第四,加強業務技能修養,培養自己的實際操作的能力,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新聞活動,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追求個人利益、自私自利的本性也逐漸的顯現出來。新聞從業者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漸漸迷失自己,因此加強媒體人的倫理道德素養的任務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馬驥仲.新聞倫理[M].台北:三民書局,1997.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李鵬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媒介倫理的研究及其反思[J].倫理學研究,2007.

[4] 孫麗萍.人文關懷精神對大眾傳媒的影響和意義[J].新聞大學,2001.

[5] 鄧利平.論災難性新聞的傳播功能及其方法[J].新聞傳播論壇.2002.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