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9期

飛機平民化后的新聞思考和對策

宋 潔
2016年09月28日10:4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伴隨著中國民用航空領域的快速發展,搭載飛機出行,也變得越來越“平民化”。但相比之下,我國民航乘客的安全意識比較薄弱,安全隱患時有發生,提升乘客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素養迫在眉睫。為此,本文客觀地從我國民航乘客安全意識新聞的報道現狀進行梳理與分析,並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措施,以期對提升我國民航乘客安全意識新聞報道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安全意識﹔溝通﹔預防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046-02

隨著我國民用航空事業的飛速發展,飛機這種交通運輸工具已經成為老百姓出行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之一。隨著飛機越來越“平民化”,航空安全領域新聞也凸顯出其重要價值。但是,目前媒體對民航乘客安全意識領域的報道,卻呈現負面化、碎片化、僵硬化,現狀並不盡如人意,還有不少領域期待改進。基於此,本文認為,把握分寸、適時適度報道、提高科學性親民性,才能讓飛機平民化后的新聞,走上一條暖心的正能量之路。

一、必要性:“升級”安全素養迫在眉睫

在飛機上打架斗毆、擅自打開安全門、在機艙裡任性吸煙……東航書記馬須倫曾告訴媒體,2014年全國接獲上萬件乘客在飛機上不守秩序案,歸根結底,就是安全素養太低、安全意識薄弱造成的。

無知是最大的隱患,安全意識是否薄弱,決定著乘客的生命安全。隻有頭腦中緊繃“安全弦”,普及安全意識,提高安全素養,才能增強安全防范能力,規范乘客行為,避免安全事故發生。

而民航乘客安全意識新聞報道,正是基於“安全文化”的宣傳而產生,普及大眾的安全意識,升級大眾的安全素養。目前,媒體在這些方面的報道顯然做的不夠多。加強民航乘客安全意識新聞報道,顯得迫在眉睫。

二、必要性:引導輿論加強溝通不容忽視

從民航乘客安全意識報道的新聞價值上看,隻要是新近發生的航空安全事件,都具備“時效性”這一新聞要素。

飛機迫降、空難事故……此類航空新聞,當中必然有許多催人淚下、生離死別的故事發生,充滿人情味。也會讓大眾對自己乘坐飛機的安全狀況產生一定的聯想,在心理上與新聞無限接近,感同身受。

而關於航空領域的新規定,最新的航線航班變動等,也直接影響到大眾選擇飛機的准備工作。不僅指導著讀者的行動和生活,也滿足了讀者從報紙上了解與自己相關的最新變化的願望。

因此,關於民航乘客安全意識報道,完全有理由出現在報紙的版面上。隨著飛機越來越平民化,其新聞價值更是不容忽視。

再從社會功能上分析,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傳遞信息,服務乘客出行的功能。與新聞最重要的功能一樣,民航乘客安全意識新聞,也是傳遞目前社會發生正在發生的航空安全事件,反映航空安全真實狀況的手段之一。而且,其在通報航空安全事故信息以及航空安全技術、管理方式的變化發展等層面上,還履行著對讀者的告知義務。

其次是傳播航空安全知識,升級乘客安全素養。目前,盡管航空事業日漸走入大眾日常生活,讓交通出行變得更便捷。但是,航空事業的日常管理運營方式如何,從業者的日常工作又是怎樣的,這些在其他領域已經被公開的問題,在大眾眼裡依然顯得很“神秘”。因此,航空安全新聞可以成為大眾了解航空事業的一個窗口,不僅介紹航空業的新發展、新變化,還能告知並詮釋各地發生的航空安全事件,幫助大眾進一步了解航空領域,跟上航空事業的發展腳步。

最后是加強溝通,化解矛盾的功能。隻有乘客提高安全意識,升級安全素養,這樣才能確保安全出行。但是,和許多其他服務行業類似,由於航空領域長期持續著頻繁往復的運行狀態,加上每天面對著數不清的乘客和要求,各種矛盾、問題和事件也是無法避免的。在媒體的報道下,這些問題勢必格外引起大眾關注。新聞報道通過對事件的客觀報道,有助於受眾及時了解真相,避免謠言等負面信息的出現,有助於及時溝通,消除誤解,提升民航業的自身形象,促進社會和諧發展[1]。

三、存在問題:“馬后炮”、“一陣風”報道較多

目前,關於民航乘客安全意識的新聞報道,國內報道的數量遠低於國際報道,報道中更是存在不少問題亟待改進。

第一,負面、災難性的報道較多,對民航乘客安全意識報道數量偏少,主題不突出。在網絡上,將媒體的航空安全新聞單列出來,隻需略微翻看,就能發現大多數的報道均是“壞消息”,很少見到“好消息”。死亡、受傷、混亂等關鍵詞被提煉出來,以吸引讀者的眼球。

不能否認,巨大的人員傷亡、物質缺損等“壞消息”,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但與此同時,對於民航乘客安全意識的正面報道,往往是災難發生后的“馬后炮”、“一陣風”報道較多,缺乏針對性的、系統性的報道。這種對民航乘客安全意識報道零敲碎、邊緣化的處理形式,也反映出媒體在對民航乘客安全意識報道處理上缺乏正確的新聞理念,使報道產生的傳播效果非常微弱,難以形成較好的沖擊力,不足以提升傳播質量。

第二,報道形式單一、科學性、趣味性、親民性不足。報道形式單一,篇幅較少,編排上沒有發揮採編、排版的主觀能動性,採寫上沒有採取多種形式,比如專家解讀、深度報道、連續報道等處理重大新聞慣用的手法,而是較為教條的處理民航乘客安全意識的新聞,文字生硬,氣氛沉悶,有學者將此類報道形象的稱為“開追悼會”式的報道。甚至,一些報道缺乏科學性,八卦味較濃,破壞了報道的嚴肅性、服務性。因此,應該用百姓的語言報道民航乘客安全意識,可以增強其趣味性和易讀性,同時也能體現該報的親民性。

第三,缺乏本地報道、獨家報道、深度報道。盡管新聞工作者都對本地化新聞的重要性予以認可,但遺憾的是,許多新聞事件反映出,報道並沒有深挖本地素材,沒有很好地進行本地化轉換。因此,目前對於地方媒體來說,調整民航乘客安全報道的新聞價值觀,將新聞事件進行本地化轉換,深挖本地素材,與本地新聞相聯系,然后做出一系列航空安全深度報道,這已經成為當下報道的當務之急。

四、解決策略:適時適度報道宣傳正能量

如何加強民航乘客安全意識新聞報道,宣傳正能量,提升全民乘機的安全素養?

第一,堅持科學的新聞價值觀,大局觀意識。不難看出,在對空難等事件的報道中,不少報道大量使用現場圖片,希望還原逼真的現場,達到吸引讀者眼球的目的。但這樣做也有負面影響,就是大眾關於社會航空安全現狀的認識,會直接受到編輯選擇哪一張新聞照片的影響,大眾看到的場景,只是編輯想讓你看到的,這樣可能會消極影響到大眾對整個社會航空安全的真實認識。

因此,媒體要有大局意識,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宣傳正能量,適時適度把握報道的視角與平衡。新聞媒介,是大眾獲得外部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媒體應該從大局出發,平衡報道內容。如果媒體對航空安全事件報道沒有選擇性、無原則的扎堆密集報道,這將會給大眾帶來誤導和負面影響,引發社會質疑,激化社會矛盾,帶來負面社會效應。

第二,預防為主,做好安全“宣傳員”。民航乘客安全意識要提高,第一步就是預防,防范、躲避、制止、化解風險和危險。對於民航乘客安全意識新聞報道來說,首要原則也應是預防,新聞媒體應扮好安全“宣傳員”的角色。

想要把“預防為主”這一意識自覺轉化為行為,大眾尚有一段路要走。從現階段來說,還需要新聞媒體在民航乘客安全意識新聞報道中凸顯責任,當好“宣傳員”。在安全事件發生后,大眾普遍渴望了解事件的進展情況、發生的原因、過程及處理結果。這時,媒體就應從具體事件入手,答疑解惑,解讀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原因,引導大眾正確認識事件的發生和發展,提醒大眾提前防范於未然。同時,還應適時適度對事件進行報道,以保証大眾還原的是事件本身的真實狀態,從而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

特別要注意的是,一旦發生安全事件,媒體採取回避態度,對事件避而不報或是拖延報道時間的做法,會產生許多不好的負面影響。不僅為各種揣測和不實謠言提供傳播的機會,也會影響事件的后續報道和處理。因此,維護安全、化解風險,也是安全“宣傳員”的責任之一[2]。

此外,還應把握報道分寸,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報道分寸應該貫穿在安全新聞報道全過程,它直接關系著新聞報道和傳播的良好效果。其中,選定報道形式、選擇報道角度、挖掘報道深度等,都需要掌握報道分寸,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

第三,連續報道,提升乘客的防范意識和預警能力。提高民航乘客安全意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須持之以恆,循序漸進。連續報道,是持續追蹤正在發生和發展的事件,以全面反映整個事件的動態信息,還原整個事件的基本狀態,以此來指導和引導大眾進行安全防范。

在連續報道中,可以對事件的最新發展變化和動向,持續詳細的跟蹤報道,延伸報道的長度。也可以層層深入下去,不僅還原事件的整個面貌,還可以從事件發生的原因、發展的過程、最后的結果、反思的經驗教訓、需要完善的制度法規、善后機制的形成建立等,進行深入挖掘,延伸報道的廣度。因此,對民航乘客安全意識新聞事件進行連續報道,不僅在宣傳上行之有效,也會更好的引導輿論[3]。

第四,注意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統一,提高易讀性、親民性。通過民航乘客安全意識新聞報道,大眾可以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找到防范措施,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同時也能防止不科學、不權威的“偽知識”干擾大眾,讓大眾以科學的眼光、平穩的心態看待問題。

確保科學性和知識性是安全新聞的第一出發點。這一方面可以由媒體專業記者撰寫刊發關於預防宣傳的稿件、播出安全宣傳片,提高大眾的安全意識。同時,也可以採訪相關專家,邀請專家進行安全事件的防范與解讀,甚至開辟專家訪談欄目、設立安全評論員,展開持之有效的安全宣傳工作。還可以通過知識競答、有獎競猜等活動推動對乘客安全意識教育的報道,以提高對民航乘客安全意識報道的數量和質量,齊心協力推動我國航空事業安全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田中初.新聞實踐與政治控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2] 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媒體社會責任報告[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3] 白薇,丁楠.災難新聞的採寫與解讀[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1.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