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9期

淺談民生新聞欄目特色的挖掘

丁永富,黃 貴
2016年09月28日14:1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民生新聞的出現改變了電視新聞常態,它以其貼近式的報道、互動式的傳播、個性化的播報使民生新聞欄目成為收視焦點。但隨著民生新聞的遍地開花,競爭不斷升級,出現了內容同質化、瑣碎化等現象[1]。打造有品質、有內涵、有風格的民生新聞,挖掘出民生新聞欄目特色,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探索民生新聞欄目與新媒體融合、拓寬發展空間的路徑顯得至關重要。本文以晉江電視台民生新聞欄目《新聞天天報》為例,做了一些總結和分析。

關鍵詞:民生新聞﹔品質﹔深度﹔服務﹔融合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090-02

《新聞天天報》欄目是晉江電視台2006年6月1日啟播的一檔民生新聞節目。在十年的發展中,欄目不可避免的出現同質化現象。如何讓民生新聞體現真正的喉舌功能和社會責任感,打造具有品質和內涵的民生新聞?成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通過實踐和探索,筆者認為:從“品質、深度、服務、融合”四個方面入手,在新聞“思想”、“魅力”、“含金量”、“空間”上尋求突破,提升和完善民生新聞的內涵和外延。

一、品質:賦予新聞“思想”

思想性,是媒體、記者、新聞報道所體現的思想觀點和政治傾向。電視新聞作品必須具有思想性和可視性二重性。思想性是第一性,可視性是第二性。因為思想性是新聞媒體的立身之本[2]。這如人不能沒有靈魂一樣,新聞媒體不能沒有觀點、沒有思想。如何賦予新聞“思想”?筆者認為,可以從新聞品質上做文章。打造具有品質和內涵的民生新聞,應堅持市民化的定位,講好有溫度的故事、做出有溫度的報道、傳遞出有溫度的觀點﹔同時,要確立新聞評論地位,增加評論分量,讓新聞更加貼近生活,貼近觀眾。

2014年11月,貴州籍來晉工友楊加林駕駛摩托車超員闖紅燈,造成一死兩傷﹔妻子胡思秀因無錢賠償死傷者家屬負氣出走,沒了音訊。2015年7月份,楊加林因交通肇事罪,被判處一年四個月有期徒刑,留下了三個小孩,最小的才剛滿周歲。面對一個家庭的困境,記者在接到新聞線索后,策劃推出了《父親入獄母親出走 三小孩亟待關懷》連續追蹤報道。從小孩面臨的困境到辦案民警、交警部門發動捐款﹔從媒體報道到晉江社會各界獻出愛心﹔從愛心涌動到孩子母親在愛的召喚中回家﹔報道生活化,真實而充滿著跌宕起伏。在連續的動態追蹤報道中,記者緊緊抓住了一個“情”字,以報道撥動觀眾情感的心弦,激起了觀眾情感的漣漪,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在報道的后期,更是推出新聞評論《法不容情 法外有情》,這在整檔追蹤報道中起到了“點睛”的作用﹔在撥動了人們心中愛的心弦時,讓更多人理性地認識到觸犯法律應當受罰,但是法律之外仍有人間大愛,仍有暖暖的正能量。

“一粒沙裡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3]。通過以小見大,言人所未言,這樣的報道才能啟迪人們的思想。隻有對人們的思想啟蒙、輿論引導和觀點整合,這樣的新聞媒體才能獲得永恆的生命力。

二、深度:增添新聞“魅力”

民生新聞要有持久的“魅力”,需要具備優點突出、缺點不大,且不斷完善的優點。如何凸顯“優點”?筆者認為可以在強化選題策劃和採訪深度上做文章。有學者認為,“新聞策劃是使新聞不斷出新的魔法棒”[4]﹔新聞要有深度離不開策劃,策劃的核心是選題﹔在實際執行中,選題策劃要緊跟中心抓重點、直面現實抓熱點。

2014年6月9日,《新聞天天報》欄目接到市民熱線反映,坐落於安海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海白塔塔身出現傾斜、部分塔檐坍塌的消息。接到熱線后,《新聞天天報》欄目開展選題策劃,最終策劃了兩個報道方案。

一個方案是連續追蹤報道,從這座860余年的古塔情況“告危”到文物保護單位的介入﹔從邀請專家“問診”到現代科技的診療方式﹔從修繕方案的論証到特殊構件的定制﹔從市民的關注到在外游子捐出修繕專款,報道環環相扣。

另一個方案是策劃《新聞評論——“國寶”為何不保?》。當看到文物保護專家在安海白塔下痛心疾首﹔當了解到晉江九處“國保”卻無一達到“國保”要求,輿論監督強烈的責任感油然而生。評論從安海白塔遭受損壞的事實本身,升華到如何處理好新型城鎮化建設與文物保護關系的理性思考。同時,評論運用了電視傳統媒體與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表現手法,對“國保”“不保”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社會問題發表見解、表明態度,反映影響和引導輿論。

一個事件兩個策劃,不僅讓觀眾可以持續關注事件的進展過程,也為市民剖析了事件深層次的內涵,報道既有高度,更有厚度、有聲音。

三、服務:提升新聞“含金量”

監督是手段,服務是目的。所有新聞傳播活動都是為一定對象服務的,隻有在服務中去影響受眾,吸引受眾,才能達到既定的傳播目的[5]。民生新聞目標受眾群體多是心理預期可為他們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的觀眾,甚至是在解決某些問題中涉及到的相關政府部門。因此,服務性的核心問題是為受眾提供有用的信息,為受眾解決實際問題。

提升民生新聞服務水平,增加節目“含金量”。筆者認為,要注重監督類新聞的遴選,從中發現具有挖掘價值的線索,使民生新聞節目真正成為市民實現幸福生活的有力推手和政府部門、行業主管單位展現良好形象的窗口。同時,注重“廣度和深度”的挖掘,讓節目更接地氣。

近年來,常有市民打進熱線反映城市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比如:流動攤點佔道,城市井蓋破損、難辨別,市區停車難,小區違章搭蓋等。針對市民投訴熱點以及城市管理難點﹔2015年8月,晉江電視台《新聞天天報》欄目策劃生成了“記者調查”版塊。調查重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既要突出普遍存在的問題,又要分析問題存在原因﹔既要有市民的呼聲,又要有部門的回聲﹔既要從微觀切入、宏觀展開,又要由點到面層層深入。

為破解城市井蓋問題,2015年8月28日,《新聞天天報》欄目制作播出了《記者調查:城市井蓋問題系列》。針對路面上增多的井蓋導致意外事故頻發的現象,記者在調查了解井蓋權屬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少管理漏洞和問題,如何解決問題?記者走訪了12345便民服務中心,城市監管指揮中心,第三方監管部門﹔與相關部門以及市民共同探討城市窨井蓋的有效管理辦法,並呼吁“部門的監管只是一方面,市民參與也是不容忽視”。最后,記者還借鑒其他省市的實施辦法,希望藉此來推動問題的解決。

在此類民生新聞中,由於前期對新聞線索的判斷和挖掘,新聞報道具有較高程度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報道中,記者牢牢把握監督的主動權,對監督報道做到問題有提出、有反饋、有解決。

四、融合:拓展新聞“空間”

目前,電視民生新聞較多的出現了內容同質化、瑣碎化等現象,無法細分受眾群體,導致傳播中存在一定的機械性。然而,新媒體則不同,它不但能夠細分受眾,還可面向個人,增強受眾自主性。兩者間的融合,勢必為民生新聞帶來生機和活力,拓展其發展空間。

首先,兩者融合提升傳播速度、增強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新媒體的加入,讓民生新聞報道手段更加多樣化,傳播速度更快,重大新聞事件馬上就可以傳遞給公眾﹔同時,改變了以往單向傳播模式,向雙向傳播的方式發展,增強受眾參與互動的積極性[6]。

在2016年的中國(晉江)國際鞋業(體育產業)博覽會,晉江電視台《新聞天天報》欄目與新媒體中心合作,通過4G傳輸設備,首次在微信公眾號上實現同步直播﹔以主播逛鞋博的方式,將博覽會開幕盛況以及展會亮點、特色第一時間傳送到受眾眼前。在直播的同時,晉江電視台開通討論平台與受眾互動,並將博覽會系列活動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在微信公眾號頁面上﹔傳播速度與手段市民紛紛點贊。

其次,兩者融合加強民生新聞的深度和廣度。當下,在新媒體的推動下,公眾通過網絡發布消息,常常引發議論。利用這一特點,傳統媒體的介入,通過客觀全面的報道,與受眾互動討論,充分挖掘熱點話題和焦點事件,讓新聞向更深方向發展,有利於形成社會輿論,引發公眾思考。

2016年2月,晉江電視台《新聞天天報》欄目熱線和微信平台陸續接到市民反映,晉江多處小區存在物業公司服務意識薄弱,小區內出現違章搭蓋、車輛亂停、垃圾成堆、亂收費等問題。接到市民投訴后,結合晉江正在推進的城市管理工作,《新聞天天報》欄目與新媒體中心聯合開展策劃。《新聞天天報》欄目策劃生成了《記者調查——“小區違章搭蓋”現象調查》和“關注小區物業精細化管理系列報道”﹔重點調查分析小區違章搭蓋出現的具體原因,住建部門、物業協會、行政執法、小區物業公司在制止時存在的難點﹔以及破解執法難的舉措和辦法。同時,採取曝光追蹤和正面報道的方式,集中曝光小區物業存在的問題以及正面報道部分規范化小區物業的做法,從中形成對比﹔從而引出政府、行業、業主三方如何提升,才能實現共贏。新媒體中心方面則策劃生成了“樂居生活,從物業開始”和“晉江優秀小區物業管理評選”兩個活動。征集網友對小區物業的意見、建議,並在微信平台開展討論。活動期間,微信平台共收集了300多條市民意見、建議。兩者間的聯合策劃,讓報道有力度,有深度,引發了公眾的討論,擴大了輿論,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重視。

再次,兩者融合讓線索來源多樣化。傳統媒體新聞線索來源主要靠市民爆料、投訴、記者採訪等方式獲得線索。而網絡平台中,記者可以通過看微信、刷微博等方式獲得線索﹔二者結合可為全方位、多角度報道新聞提供服務。

總之,隻要我們把准了方向,做好了民生新聞“品質、深度、服務、融合”這四篇文章﹔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實現理性的回歸,這樣才能保持節目活力,打破民生新聞同質化、瑣碎化現象﹔也將樹立民生新聞欄目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民生新聞作好了,在提高收視率的同時,也將贏得廣告商的青睞,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

參考文獻:

[1] 關鑫.淺議民生新聞同質化及破解途徑[J].採寫編,2012(1):45-46.

[2] 季宗紹.思想性是新聞媒體的立身之本[J].新聞知識,2006(6):80-80.

[3] 張斌.例談“以小見大”作文技法[J].求學,2014(35).

[4] 趙振宇.策劃——使新聞不斷出新的魔法棒[J].新聞與成才,1997(7):16-17.

[5] 金賢東.輿論監督與強化導向[J].新聞戰線,1999(9):38-39.

[6] 何平.淺析新媒體對廣播電視的融合及對內容傳播的影響[J].視聽,2015(9).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