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后宮·甄嬛傳》台詞的階層差異淺析
摘 要:在社會學的研究理論中,語言是一種具有全民性特點的符號體系,即使在階級社會,無論是對皇帝還是對平民而言,語言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溝通與交流,但是這也並不能說明不同身份的人的語言特點都是相同的,實際上,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不同的人在社會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以及同一個人在面對不同的交流對象時也呈現出不同的身份,而這種階層的差異必然會反映在語言的結構、語調、選詞等方面,而本文就以電視劇《后宮·甄嬛傳》為例,詳細分析電視劇的台詞在表現階層差異時所呈現出來的特點。
關鍵詞:《后宮·甄嬛傳》﹔台詞﹔語言特點﹔階層差異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106-02
電視劇《后宮·甄嬛傳》是近年來國產電視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它自2011年11月17日上映以來,收視率、網絡點擊率一路飄紅,受到各大媒體以及觀眾的熱捧,有的網友為了表達對它的喜愛,甚至創作出了別具一格的“甄嬛體”。而《后宮·甄嬛傳》這部電視劇之所以會引發一個現象級的收視熱潮,自然是因為其具有區別於同類電視劇的獨特魅力,例如從演員篩選上看,陳建斌、孫儷等一眾實力派演員,用精湛的演技將不同身份、不同時期的人物心理發展特點准確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從服裝上看,主創人員本著還原歷史的態度,在服飾中加入了古典元素,使每一件服飾都能與人物的身份、性格相契合,從禮儀上來看,“萬福”“三拜九叩”“持手禮”等禮儀的還原,簡直就是給觀眾上了一堂傳統禮儀的大課。當然除了上述內容,最關鍵的還在於其台詞的表現力,相較於同類古裝劇中,相對“穿越”的台詞,《后宮·甄嬛傳》裡的台詞可謂是精湛而豐富,一字一句不僅透漏著中國古代語言優雅的魅力,更體現著森嚴的、不可逾越的封建等級。
一、語 音
1.音強
音強又稱音量,它指的是聲音的強弱、大小,音強與發音體震動的幅度有關,例如我們常說的“細聲細氣”指的就是音強,它用來形容人,尤其是女子說話聲音柔軟輕細。在《后宮·甄嬛傳》中,人物台詞的階層差異在音強上表現為身居高位者聲音洪亮、清晰、有力,而身份低微者則氣息微弱,聲音細小,而這其中體現最明顯的就是皇帝的台詞。皇帝作為“九五之尊”,是整個故事的權力核心,也是所有人仰視和畏懼的對象,因此其台詞的音強多以體現皇帝的威儀為主,例如:
皇帝:蘇培盛,傳旨下去,冷宮余氏欺君罔上,毒害嬪妃,賜自盡。
宛貴人:皇帝怎麼了,突然要賜死余氏?
皇帝:她欺君罔上,竟敢自稱是那日在倚梅園與朕說話的人,借此攀附皇恩。她屢屢以下犯上,朕都念及當日之情繞過了她,如今卻是罪無可恕了。
……
皇帝:君無戲言,既然你替她求情,那朕就准她的尸首回歸本家。
這是皇帝在得知余氏利用欺騙的手段獲得恩寵之后對蘇培盛下旨以及對甄嬛解釋的一段對話,這幾句台詞演員在處理時聲音清晰、有力,並沒有過多渲染憤怒的情緒,而是將皇帝不可侵犯的威嚴表現了出來,這既表現出了皇帝對余氏的失望,也表現出了余氏的性命在權力者的手中不過是一句旨意而已。
2.音長
音長即聲音的長短,它取決於發音體振動時間的長度,在《后宮·甄嬛傳》中,人物台詞的階層差異在音長上表現為位尊者和年長者音長較長,進而體現出威嚴或語重心長之感,而位卑者或年輕者音長較短,以體現對上層的尊重或性格活潑等特點。例如:
皇后:端妃一直身體都不好,等禮畢之后,剪秋去瞧瞧。
眾妃嬪向華妃請安
華妃:今年內務府送來的翠有些浮了,一點都不通透,這好翠是越來越不多見了。
皇后:妹妹現在的年紀還用不到翡翠,內務府挑給你的翡翠,顏色自然會青嫩些,可話說回來,妹妹你都如此,哪裡還會有更好的翡翠呢?
這段對話發生在眾妃嬪初進宮中,向皇后以及有位份的妃子請安之時,華妃無視妃嬪行禮,徑自與皇后討論翡翠之事,聲音細長、慵懶,充分體現了其因為地位尊貴而形成的驕橫之氣,而皇后作為六宮之首,其音長雖長,卻很穩重,與華妃對話中顯示出了隱忍的大氣。再比如:
淳常在:我就喜歡那個顏色,看得人心裡暖暖的,我這樣為姐姐(摘紅梅花),姐姐拿什麼賞我呀?
莞嬪:沒有別的,小廚房新作的糕點嘗嘗吧。
淳常在:太好了,沒有比這個再好的了。
這是淳常在給甄嬛送來紅梅花后,兩人的一段對話,由於淳常在年紀小,其說話的語長輕快、短促,這不僅符合其嬌生慣養的身份,也體現出了其爛漫無暇的性格特點。
3.語氣
語氣是說話人用語調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態度或口氣,同樣的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說出來,便會向人們傳達出不同的語意。在《后宮·甄嬛傳》中,人物台詞的階層差異在語氣上表現極為豐富,有威嚴的、驕橫的、謙遜的、卑微的、無知的等等,例如:
莞嬪:從前我便是太好性子了,處處容著她們,以致我稍見落魄,個個都敢欺凌到我頭上。如今富察貴人自己嚇瘋了,也好給那些人一個警醒,本宮也不是一味好欺負的。
莞嬪:年妃處事之風,我也該取其精華而自用,從前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今時今日也該換一換了。
這是甄嬛在走出喪子失寵的困境后,對其失寵期間一些妃嬪的欺凌展開的回擊,而這段台詞從語氣上可以看出甄嬛已經從那個天真爛漫、與世無爭的小女孩逐漸成熟起來,即語氣從當初的輕快活潑變成了低沉冷漠,可見隨著甄嬛位份、階層的變化,以及對世態人情的體悟,其言語之間的溫情,尤其是對於敵人的那種軟弱之情已經不見了。
二、詞 匯
1.稱謂語
稱謂語是對話者用來稱呼對方的詞語,它是對話人身份最直接的體現,在《后宮·甄嬛傳》中,每個人對對方的稱謂,以及對自己的稱謂,都會隨著階層的變化和身份的變化而體現出來,妃嬪處在不同階層,其稱謂語的使用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甄嬛作為劇中的核心人物,隨著其命運的跌宕起伏,其身份階層也進行著不同的轉換,而這其中,眾人對她的稱謂也在不斷變化著,例如甄嬛待字閨中之時,是一位大家閨秀,其侍女流朱、浣碧直接稱呼其“小姐”﹔在甄嬛在選秀中被“賜香囊”,即中選之后,消息傳到家中,甄遠道率全家口稱“小主”跪迎門外,由此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即使是倫理道德中的父女關系,也要為等級制度讓路,而“小主”這個稱謂一直伴隨著甄嬛,直到其搬倒華妃,被皇帝晉升為菀妃,槿汐等人才將稱謂換成“娘娘”﹔之后甄嬛再次被廢,出宮修行,由於階層的下降,眾人的稱呼也變了,皇帝改稱“甄氏”,浣碧改稱“小姐”,槿汐改稱“娘子”,溫實初則改稱“嬛兒”﹔最后,甄嬛再次承寵,被迎回宮,並一步步走到熹妃、熹貴妃、聖母皇太后的位置上,眾人對她的稱謂則又變成了“娘娘”。
2.禮貌語
有人說《后宮·甄嬛傳》是一個古代禮儀教程,而其中最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禮儀的便是這些禮貌用語,因為這些禮貌用語不僅能體現說話人的教養,更能夠體現說話人對對方的態度,當然作為皇權的集中者皇帝、皇后、太后、華妃等人,其語言多是命令性的,不會也不可能對其他人使用禮貌用語,因此本劇中的禮貌用語,多體現在位份相當的妃嬪之間,或主仆之間。在劇中如果出現有人獲罪,其他人向皇帝求情的場景時,眾人多以“請”、“懇請”“求”等語,以表示地位的差異以及對皇權的敬重,例如:
安答應:蓬萊洲偏遠,且年久無人居住,還請皇上念在姐姐是初犯,饒恕姐姐吧。(為甄嬛求情)
莞嬪:臣妾侍奉皇上三年,雖有失禮之處,但請皇上念及臣妾侍奉皇上向來謹慎妥帖,還請皇上饒恕臣妾這一回。(為自己求情)
當然除此之外,我們也會看到位尊者對位卑者的禮貌用語,即當妃嬪們在面對皇帝身邊的太監總管蘇培盛、太后身邊的掌事孫姑姑以及皇后宮裡的掌事剪秋時,其語氣都是隨和客氣的,當然出現這種狀況不僅僅是為了體現這些人對位卑者主人的尊敬,更因為這些位卑者的優勢有時甚至會決定這些后宮女人的命運。
3.詞語的選擇
有人將《后宮·甄嬛傳》裡的台詞同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裡的語言做對比,來體現對其語言美的贊譽,的確,《后宮·甄嬛傳》中的台詞在語言選擇上,華麗典雅,古香古色,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構詞美和意蘊美,當然雖然每個主要人物的台詞都有精妙之處,但是由於人物階層、身份背景、個人修養、文化底蘊等方面的差異,其選詞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的,例如:
流朱:小主也太好性兒了,咱們不理華妃也就罷了,難道還由著頌芝輕狂嗎?要是依我的性子,必定好好賞她幾個耳光,再稟報皇帝,讓她去辛者庫服苦役。
甄嬛:積石如玉、列鬆如翠、朗艷獨絕、世無其二,你在我心中便是如此。
這兩句台詞一個是流朱在受到頌芝諷刺后的表現,一個是甄嬛形容允禮的選詞,雖然兩人的情境不同,但是從流朱的選詞我們不僅能夠看得出她的心直口快,嫉惡如仇,還能看出她身為一個婢女在面對別人攻擊時能想到的辦法,而從甄嬛的台詞中,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雖然落難,但其階層、氣度、學識導致其在語言選擇上仍是充滿書卷之氣。
三、結 論
總之,電視劇《后宮·甄嬛傳》之所以受到觀眾追捧,其台詞的精湛、細膩功不可沒,而這對於我們進一步了解語言的階層差異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通過對台詞的分析,我們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封建社會,尤其是清朝時期,中國傳統禮儀的特點以及表現形式,其次,對不同人物之間的語言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語言策略的重要性,即我們在與人交談時,語言應該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從而達到既能夠傳達信息,又能夠讓聽話者欣然接受信息的目的﹔最后,語言要與身份相符,雖然我們已經脫離了等級社會的限制,但是社會性卻是人類不可擺脫的屬性,因此,讓語言與身份相符,不僅能夠體現說話者的語言魅力,更可以緩解其社交壓力。
參考文獻:
[1] 楊曉君.淺析電視劇《后宮·甄嬛傳》台詞的階層差異表現[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5(2).
[2] 黃詩迪.關於《后宮·甄嬛傳》的研究綜述[J].大眾文藝,2015(16).
[3] 王敏.從語言模因視角看“甄嬛體”的流行[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3(1).
[4] 胡圖南,胡輝.社會語言學視閾下的“甄嬛體”解讀[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4).
[5] 蔡騏,肖芃.作為文本的后宮:解讀《甄嬛傳》[J].中國電視,2012(9).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