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9期

《紀錄片創作》課程教學“雙重點”方法探析

趙志洋
2016年09月28日17:1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紀錄片創作》是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檢驗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課程之一。這門課程不但實踐性較強,而且還涉及到社會、歷史、傳播等多個學科的綜合知識,對授課教師和學生都有較高的難度。隨著廣電教育格局的改變,大量的實踐課引入教學計劃,對廣播電視學專業學生的培養也由新聞採寫人向綜合素質人才轉變。在這當中《紀錄片創作》課程的綜合性對學生的培養不無裨益,同時也對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帶來了一些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紀錄片創作》﹔教學方法﹔廣播電視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138-02

隨著高校對廣播電視學專業投資的不斷加大,實驗設備的不斷完善,以及全社會數字化影像設備的大量普及,廣電教育在傳統理論授課上,加入了大量的實踐教學,比如“小學期”的引入、畢業成果由論文轉向設計等。這種教育模式讓現代廣電專業的學生,具備了非常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但經過數年的檢驗,學生的操作能力的確是越來越出色,但是操作能力和技術優勢如何轉化成優秀的作品,還需要教育者在方法和思路上緊跟現狀,加以創新。

一、《紀錄片創作》課程與廣電專業人才培養

《紀錄片創作》是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旨在讓學生認識和掌握紀錄片創作的方法和規律,並結合作業練習,培養學生掌握有關紀錄片創作的技能和方法。作為在大三開設的一門應用型課程,該課程融合了攝影、寫作、策劃、編輯等知識,學生應通過《攝影基礎》《電視攝像》《電視編輯》《電視寫作》《電視欄目策劃》等前置課程。紀錄片對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實踐價值是僅次於新聞創作的重要項目,特別是在畢業設計、參賽等教學實踐活動的要求下,紀錄片是當今大學生創作數量最多的作品類型。其在創作目的和方法上,和電視新聞有一定的相關性和相似性,是非常好的檢驗廣播電視學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實踐項目。

創作性的課程主要在於培養學生藝術性和技術性兩個方面的能力,對於《紀錄片創作》這門課程來說,培養功能主要體現在創作思路和創作技巧上。眾所周知紀錄片,特別是早期的電視紀錄片,是帶有很濃的新聞記錄色彩的,直到現在紀錄片的客觀記錄要求和新聞片的客觀性也是有相似點的。對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新聞是專業學習的基礎,通過紀錄片的創作可以從另一個方面,對學生的主題把握和深度挖掘能力有一定的幫助和提高。在創作技法上,紀錄片則分為文學技法和影像技法兩個方面。文學技法是創作前期文學文本的能力,以及文學文本在影像創作過程中的表達技巧﹔影像技法是運用視聽手段,再現或印証文學文本的技巧。紀錄片首先是一種影像產品,影像文本的創作是第一要務,其次又在文學文本上有較高的要求,特別是在採用格裡爾遜式的創作模式時,影像文本是圍繞文學文本進行創作的,這種創作特征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是非常好的考驗。

實踐教學一直是當代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的突破點,各大高校成立了實驗中心,建成了大量實訓基地,為學生准備好了數字化的攝影攝像器材。教學資源大量涌入課堂,為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和挑戰。但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脫節造成了學生被培養成影視技術的“工人”,學生普遍能夠熟練掌握數字化的影像設備和剪輯工具,但是在創作上很難有所突破,特別是在完整的創作流程上,文學文本創作能力的缺失對實踐課程的效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紀錄片創作》教學的“雙重點”思路

現代高校在《紀錄片創作》實踐課程上面臨問題,需要通過對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進,進一步適應現代高校的教學育人要求,以及現代傳媒業對人才的需求。就《紀錄片創作》這門課程而言,在課上應該遵循“雙重點”的教學思路,對課程的設置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針對不同知識內容,可以授課組的形式由多名教師授課。

(一)以文學文本分析和創作為核心的理論教學

紀錄片的文學文本是在對拍攝對象進行了調查和採風之后,對要拍攝主題進行的文字符號創作,其決定了后續拍攝工作的語境、敘事,是紀錄片前期創作的核心。紀錄片作為電影的一種創作形式,同樣是由符號構成文本來表情達意的,但是和故事片創作不同的是,文學文本在創作當中所起到的作用,或者說在重新創作的過程中,新文本和原初文本之間的關系不同。故事電影把文學文本作為影像轉換的參考,最終是以影像作為主要的表達載體﹔紀錄電影把文學文本作為創作的基礎,甚至是直接轉化成聲音、字幕等呈現給觀眾,影像則用以補全文學文本欠缺的直觀因素。

文學文本創作往往是廣電專業學生最難攻克的,體現出了培養學生相關能力的缺失。通過理論教學和案例分析,結合《紀錄片賞析》《電視寫作》等前置課程的知識點,首先培養學生前期的創作能力。這一部分內容以文案分析為主,對案例的選擇應該囊括常見的紀錄片類型,特別是新聞紀錄片、歷史文化紀錄片、人文社會紀錄片三個類型,要對案例進行文學文本的拉片分析。文學文本是紀錄片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的最直接體現,一部紀錄片文學文本具備的文化傳播價值,既決定了其創作的思路和目標,同時也使其具備了相應的傳播價值。在教學當中,可以由此入手,通過逆向思維分析文學文本的價值,即根據影片已經形成的傳播效果,倒推前期工作當中創作思路的形成脈絡。

紀錄片課程的理論教學應以學生能夠“上手”去作為指導目標,還需要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創作。這部分內容教師應做好引導,激發學生的調查意識和對話題的深入思考。文學文本的創作並不是閉門造車,而是需要大量的調查和思考,這些內容將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下來,用以形成創作的思路。除此之外,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規范的創作習慣,文學文本是紀錄片創作中最重要的,也是“急功近利”的創作者最常忽略的,文學文本的好壞直接取決於創作者的素養,並且在轉換成影視符號的過程中,文學文本要發揮應有指導作用。

(二)以影像文本創作為核心的實踐教學

在文學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影像文本創作是廣播電視學等實操性專業的必備技能,《紀錄片創作》課程的實踐教學,由於紀錄片遵循對現實活動的客觀記錄,影像創作的要求不同於其他作品類別,客觀的影像無法再加工,隻能根據文學文本有目的的拍攝、有選擇的剪輯。紀錄片的創作圍繞著符號的轉換進行,讓學生熟練的掌握多樣的創作方法是教學的一個方面,根本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如何把文學符號向影響符號轉化,這是教學中的第二個核心。基於基礎性技能課程,創作課程要求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技能,還有科學正確的方法,傳授這些內容僅靠講授自然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教師在明確布置學習任務的基礎上,盡可能採用現場教學,把學生自主的學習探索和教師的言傳身教結合起來。

學生的自主探索是教學過程中最不可小覷的一環,甚至作用要大於教師的指導。實踐教學的難點在於成果的不穩定性,同時這也是教學中最有趣的一點:實踐教學的成果是很難預估的,在最終呈現作品之前,學生作品的質量是未知的。這種不穩定也是可控的,可以採用現場教學法,但無法盡除。而積極的一面是由學生在創作中進行的學習探索和試驗,能夠在教學的基礎上讓作品更進一步,教師要做的是盡可能地利用學生的探索能力,激發探索的積極性。在教學的設計上,實踐課程忌諱死板硬套,要盡可能地為學生留下創新的空間,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的時候,可以靈活掌握,讓學生在課堂上放開手腳。對於實踐創作課程來說,教學安排的學時是遠遠不足以完成一部優秀的作品的,這就對課下教師與學生的指導互動提出了要求。作為一門課程,課下學習雖然在效率上不及課堂教學,但是學生投入的精力要遠大於授課時間。教師在課下除了指導外,組織龍式的討論組,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學生的自主探索,完成高效的課下學習。

一般來說,實踐課程需要將學生分成人數適當的小組,這種做法雖然減輕了教學上的繁瑣,但也讓實踐教學的考核更加的困難。應對這個問題,更加嚴格細致的評分要求只是治標不治本,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在實踐中的能動性,問題的根源在於學生創作作品的目標,如果僅僅是為了結課,投入程度自然不會太高。教學方應為學生的作品找到輸出的渠道,讓學生有目的的進行作品創作。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採取三個方案:第一,多課程聯合考試。《紀錄片創作》課程擁有大量基礎性前置課程,可以採用聯考的形式,由專業系牽頭,組織學生作品,舉辦以專業、課程為主題的展映活動,並建成品牌,形成規模和傳承﹔第二,挑選優秀作品參賽和地方電視台播映,形成良好的實踐作品傳播渠道,建立網絡播出平台,讓學生的作品可以“被看到”﹔第三,採用創新學分制度,從制度上加強管理和激勵。

三、結 語

《紀錄片創作》這門課程的根本目的在於“應用掌握”,對大部分學生而言大學期間全情的投入一部作品編創的機會並不很多,對於培養應用型的專業人才,教師應把學生的基礎創作階段扶入正軌,形成良好的創作習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要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又不能完全放任,應在適當的框架內,引導學生創作,師生形成科學的教學關系。教育是以人為目標的活動,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教學也應具有針對性,特別在傳媒行業,需要學生保持個性,教師要緊跟專業的動態,精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不斷更新方法和模式,培養“會學習”、“會做事”、“會創新”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歐陽宏生.紀錄片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2] (美)邁克爾·拉比格.紀錄片創作完全手冊[M].北京:中國傳播大學出版社,2005.

[3] 朱景和.紀錄片創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4] 王天璽.中國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片文本匯編[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5.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