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平台頻倒賣個人信息 織牢信息保護網迫在眉睫

2016年09月29日06: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織牢信息保護網迫在眉睫(網上中國)

  “你好,我是雜志社的,可以幫你發表職稱論文。”自從在網上報名職稱外語考試后,李女士經常會接到類似的電話,讓她不勝其擾。她很納悶,自己的報考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這還只是廣告騷擾,如果遇到電信詐騙,那就更麻煩了。”李女士說。

  互聯網時代,人們在享受信息流通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數據裸奔”的風險。如何織牢信息安全保護網,保障個人信息不被泄露和非法使用,成為關乎每個公民切身利益的問題。

  倒賣信息形成黑色產業鏈

  買傅園慧身份証號加送胡歌証件號,300元打包出售明星個人信息,包月可獲取航班信息系統查詢權限……近日,媒體曝光了網上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的黑色產業鏈,令人觸目驚心。據報道,在微博、QQ群、網絡論壇等平台,很容易就能找到兜售個人信息的賣家。除了“零售”和“打包”,這些賣家還招收二級代理,“我用最低的價格賣給你,你賣出去多少錢就看你自己了。”一名倒賣明星信息的微博博主說。

  今年5月,山東菏澤公安破獲一起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大案。在警方展示的中間商“價格表”上,50多種個人信息交易大項被明碼標價,其中不僅有學籍、個人征信、電信話單、銀行流水等“基本款”信息,甚至連計劃生育、企業征信、公司賬號明細等略顯冷門的信息也能提供。在此案中,中間商還能承接“私人定制”服務。隻要提供姓名、身份証號等基本情況,就可以買到特定人員的征信記錄、手機定位等信息。

  “內鬼”頻現折射監管漏洞

  “當前,我們處於信息化社會,公民個人信息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除了可以用來進行精准營銷之外,還可能被用於一些違法犯罪行為,比如電信詐騙、洗錢、盜竊、行凶等。由於有利可圖,隻要存在監管漏洞,就會有人鑽空子,形成倒賣個人信息的產業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立眾對本報記者分析說。

  今年4月,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打擊整治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全國公安機關網絡安全保衛部門累計查破刑事案件12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300余人,查獲信息290余億條,清理違法有害信息42萬余條,關停網站、欄目近900個。在已經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中,來自銀行、教育、電信、快遞、証券、電商網站等行業內部人員達到270余人。一些大案要案中“內鬼”頻現,折射出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在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監管方面存在明顯的漏洞。

  被抓獲的兩名犯罪嫌疑人坦言,在銀行業和快遞業,利用職務之便查詢征信信息和快遞信息的行為“很常見,很多人都這麼干”。雖然涉案的公司、單位有相關規定,嚴禁泄露客戶個人信息,但“實際上沒人管,完全靠自覺”。

  多方合力保障信息安全

  “維權成本高,違法成本低,這是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洪浩對本報記者指出,一方面,由於信息泄露渠道多種多樣,難以判斷泄露源頭並進行舉証﹔另一方面,對於涉事單位和個人的行政、司法追責不夠嚴厲,沒有產生強有力地震懾作用。

  “行政機關應當加強監管力度,綜合運用制度和技術手段,從源頭上遏制信息泄露。”李立眾指出,“出了事不僅是揪出幾個內鬼,而要全面反思內控機制的漏洞,追究有關部門的監管責任。這樣一來,才能促使有關部門和企業真正重視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

  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公安機關將繼續對竊取、販賣、非法利用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全力推進專項行動向縱深發展。

  洪浩認為,公安部開展的專項行動對於斬斷信息倒賣黑鏈、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具有積極意義。“未來,工信部等相關部門應加強與公安機關的合作,共同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活動。”洪浩說,“通過建立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平台,讓違法行為被嚴密監控,讓犯罪分子無所遁形。”(鄒雅婷)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