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9期

淺談中國電視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孟雯璐
2016年09月29日09:3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尼爾波茲曼認為在電視媒介的影響下,人們已成為一種娛樂至死的物種。《娛樂至死》一書專設一章來剖析電視媒介的教育功能,表明電視媒介教育功能在營造娛樂至死氛圍中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作者將電視媒介的教化功能,根據其產品形式分為:有形的教育功能(通過電視教育節目實現)與無形的教育功能(通過電視音像傳達的每一則信息體現),並通過分析中國電視媒介教育形式、特點,從而對中國電視媒介的教育功能做出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電視媒介﹔娛樂化﹔破碎化﹔教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140-02

一、中國電視媒介下的教育功能形式

1.有形的教育功能體現——中國電視教育節目。所謂有形的教育節目,就是指以教育作為出發點以及最終目標的電視節目類型。從電視節目的主題構思、市場定位、編排策劃等方面都以教育為目的,公開地對受眾進行教育。

電視媒介教育功能的一大優勢在於,受眾不受年齡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可以自由地選擇接觸媒介信息,無形中擴大了信息的覆蓋面和公信力。但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也招致了異常激烈的競爭,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了中國教育節目的教育本質,而逐漸轉化為一種娛樂性節目。

以2001年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百家講壇》節目為例。該節目雖在制播初期被冠以電視版“百科全書”的美譽,但其中涉及的各類學術話題略顯高深晦澀,而且開講人也都是學術大家: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周汝昌等。因而收視群體定在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觀眾。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些在學術界頗具權威性的學者們卻無法對電視節目理想的收視效果提供保障。鑒於此,發展中期的《百家講壇》便將節目的專業性大幅度降低。由著名清史專家閻崇年主講的《清十二帝疑案》作為頭炮,收視率一路飆升。2004年,基於中期的良好收視效果,《百家講壇》欄目更將收視群體細化為初中教育文化水平的觀眾。如此一來,以幽默易懂方式講述中華文化的於丹、易中天等成為當紅一時的“通俗”講解者。

那麼,從高端、權威到通俗趣味,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轉變?

從節目定位的不斷變化上不難看出,收視率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電視事業的蓬勃發展帶來的激烈競爭,使得追求收視率最大化成為各家電視台的首要目標。將收視率與廣告額作為硬性指標的作為所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教育節目的娛樂化。將收視率作為成功關鍵的唯一因素,就是把電視節目中具備教化功能的文化節目同紛繁迷眼的娛樂類節目置於共同准則之下,具備各自特殊功能的電視節目差異就此抹平,從而造成中國教育電視節目務必按照擁有較高收視率保障的娛樂節目的那套制作理念和游戲規則來設計自己的節目,將教育節目推向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之中,如此一來,才可能有與娛樂節目競爭,收視率才不會持續不理想。但也正是如此偏離的制作理念,使得教育節目不得不走向娛樂化的道路,且不能停下腳步。

2.無形的教育功能體現——廣告與電視劇。所謂無形的教育功能體現在電視媒介中大量充斥的廣告、文藝節目、電視劇,他們以娛樂大眾、宣傳產品等方式出現,並沒有明顯的教育功能的體現,但是宣傳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它以符號暴力的形式強行進入受眾的思想中。然后對受眾的觀念、態度和行為作出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這種案例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益達廣告可以算是一則典型案例。益達廣告最為流行的廣告詞是:“要兩粒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這句廣告詞配合廣告中具有故事情節的一對男女之間微妙的感情出現,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廣告中人物的心理。但是商業廣告歸根到底是為了宣傳商品,而不是表達一個故事。“兩粒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這句話實則利用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向受眾灌輸一種概念,那就是益達口香糖一次要吃兩粒,作為商家這不失為一個上上策的營銷策略。沒有任何人強迫消費者去購買益達口香糖,也沒有任何教科書或者教師告訴你要吃,但是伴隨著廣告中的明星效應、故事情懷以及這句經典的廣告詞,我們被“教育”在吃益達口香糖的時候要兩粒一起吃才最好的。

另外,在如今的中國電視劇市場上,穿越劇早已佔據電視劇市場大壁江山。在穿越劇中首當其沖的隻怕非於正的穿越劇莫屬。於正劇之所以獲得如此大的成功和以下原因有直接關系。首先,人設更符合現代受眾期待——王侯將相或富家公子與命途坎坷的少女。男主角對女主角始終不離不棄,且如英雄般救女主角於各種困境。以至於將許多雷人現代語言、各種電視劇經典橋段以及歷史事件移花接木創造情節的開展,都是為了迎合受眾的現代心理﹔其次是美輪美奐的服裝造型,以俊男美女的陣容打造電視劇的生產是不變的信條。這種電視劇制作信條,很明顯是以受眾的注意力為指向標的生產模式。新鮮感、推陳出新這些詞語換一個說法就是要迎合受眾,避免受眾的審美疲勞,娛樂傾向不言而喻。

二、中國電視媒介教育功能的特點

1.電視教育娛樂化。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描繪到:19世紀美國近乎所有的村庄都建造了能夠容納1200至1500人的演講廳。夜幕降臨,村庄裡的人們就會進入演講廳,在那裡最富見解的知識分子在為這些普通的甚至有些粗鄙的“鄉下人”做著關於理想與人類文明的演講。我們仍然無法想象這些知識分子為何如此“信任”坐在他們面前的“鄉下人”?畢竟在他們演講中存在著精妙而復雜的句法結構,嚴肅的理性思維以及精確的理解力。這種嚴肅、理性、專注的教育在當今電視媒介教育功能感染下就像是天方夜譚。

以之前提到的《百家講壇》欄目為例,該節目在2003年已接近壽終正寢的邊緣,但似乎在一夜之間又起死回生,究其原因,就是教育節目的娛樂化轉變。

例如在《百家講壇》系列講座的每集結尾處所預留的懸念,就是娛樂化的生動體現。懸念與故事性、情節性密不可分,使得學術講座變成了“學術評書”。在收視效果為王的現實語境中,頻繁使用懸念成為令故事情節產生極大吸引力的最佳方式,觀眾被這樣的講述方式吸引從而贏得理想的收視率。娛樂化的《百家講壇》試圖在教育水平較低的觀眾中贏得好感,最終淪為一種文化消費品。

2.電視教育破碎化。電視教育不應該有前提條件。人們通常認為循序漸進是唯一的學習方式,但伴隨大眾媒介的發展,特別是電視攜帶教育功能成為受眾學習途徑之時,任何人都能夠按照自身意願對學習時間、內容甚至地點進行選擇並獲得尊重。然而,這種看似更加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方式卻是基於電視破碎化的信息傳遞模式出現的。換言之,碎片化的信息使得人們自認為掌握了更加豐富的信息,卻忽視了信息背后的內在聯系,漸漸麻痺和磨平了我們對於事件的認知與思考。這種特性在近幾年興盛的知識競賽類節目中表達地淋漓盡致。從早年間的《開心辭典》《幸運52》到如今的《一站到底》《天才知道》, 知識都以互相獨立且隻提供答案而不知由來的方式“教育”觀眾和參與者,觀眾獲得了本題目的答案,卻不知道為什麼是這個答案,更不知道這個答案背后是經過如何縝密的推敲和驗算而獲得的。觀眾長期在這樣的電視教育影響下,變成了一個個獲得信息卻不知信息意義的膚淺者﹔其次,“你不能令人困惑。”這一點似乎成功地助力了知識的普及過程。但如果深究則不難發現,電視媒介將知識以最淺顯的方式被傳播,實則是為更大限度滿足電視受眾從而提高收視率。無論何時,你打開那個頻道,電視都在為你傳達一種信息,對你進行一種教育,而你既不會覺得生澀,也不會覺得沒有緣由,要做到這樣,電視教育就必須是碎片式的內容,這樣無論何時何地,觀眾都會自以為是地獲得學習的機會且感到滿足。而這種獲得滿足的目的,在電視媒介看來,就是動力。正因如此,電視媒介才要不斷迎合受眾,不斷娛樂受眾,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這種淺薄、庸俗的迎合觀眾的內容,使得電視媒介的教育功能日趨娛樂化﹔最后,“你應該像躲避瘟神一樣避開闡述。”電視媒介相較之前的報紙與廣播,其最大的特點便是可視化。面對清晰、富有“真實感”的畫面,加之契合主題的背景音樂,電視教育並不需要再高深晦澀中艱難地敘述什麼。這種特點在前文已經加以闡述,此處不再贅述。

從中不難看出,我們從電視中獲得的教育意義往往是一些具體的片段,不具推論性,而只是一種娛樂化的存在。

三、中國電視媒介下的思考

電視媒介作為人類自己創造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種大眾媒介,其本身就歸屬於娛樂范疇,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不論是明確定位的電視教育節目,還是在無形中充當教化工具的廣告、文藝節目和電視劇等,其娛樂化的基因是與生俱來且不會消失的。但已經認識到這種娛樂化教育功能的我們,並不能表現出無能為力的心態,反而要做出積極的思考。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電視媒介中,教育內容都被膚淺地擺在一個平面,觀眾隻能泛泛地涉獵傳輸的知識和信息,卻沒有辦法獲得人格教育、審美教育、價值觀教育、社會角色教育等。但教育節目如果想要達到這些目標,且不表現出明顯的娛樂性,就需要作出更多的調整。

第一,科教節目本身就應當獲得國家特殊的保護措施作為保障。科學人文類節目本就和娛樂節目不在一個層面,電視媒介卻強行將它們都擺在一個層面,且投放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去。殊不知,本就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科教節目若堅持其制作原則,隻會成為商業文化產業裡的犧牲品。因此,國家對於科教人文節目的特殊保護是必要的。

第二,增強制作者們的人文情懷,把攝像機對准生活中或美或丑的失去,以深沉的思考、透徹的說理、或歌吟、或針砭,直抵事物的本質,直達人物的心靈世界,震撼並引導受眾的試聽,而不是電視媒介下那種耳提面命式的、支離破碎的表述。就像《動物世界》,雖然無法和眾多收視率極高的綜藝節目,但是通過動物之間、動物與大自然、動物與人類的一個個故事,告訴人們如何關愛聖靈、保護自然、順天而治。這種寬闊的人文情懷,便是電視媒介教育下缺乏的有關民族的物質生產與精神文化教育。

四、結 語

從電視誕生以來,電視的本質是什麼?電視有什麼特性?又如何影響人們的認知、態度和行為?這些都是學者們孜孜不倦進行研究的內容。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電視媒介的教育功能在我們每個個體身上作用的效果,我們的性格、思維方式和理解世界大事件的方式,都與電視的教育功能密不可分。電視媒介的娛樂性是其與生俱來的屬性,並隨著電視媒介地位的與日俱增而勢不可擋。但是我們並不能在這種無形的影響下變成真正沒有思想和思考能力的大眾,反而應該對此做出積極的回應和思考。

參考文獻:

[1]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胡曉玲,抗文生.淺談電視教育節目的發展[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1(9).

[3] 趙勇.從“學術電視”到“電視娛樂”——《百家講壇》的流播小史與變臉方術[J].藝術廣角,2008( 1).

[4] 劉宇杰.電視劇中“於正劇”的傳播學分析[J].傳播與版權,2013( 5).

[5] 劉華.現實傳播環境下中國電視媒介特性的發現與思考[J].南方論刊,2006(10).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