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媒體在美術類圖書出版中的應用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及媒介技術的快速變革,傳統出版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可以預見到的是,閱讀領域將會迎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傳統出版業來講,向數字化轉型、擁抱互聯網是大勢所趨。美術類圖書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出版品種,本文將著重分析美術類圖書與新媒體的融合之路、編輯在大環境下的應對措施及實現跨媒體閱讀的方法。
關鍵詞:數字出版﹔美術類圖書﹔MPR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169-02
一、傳統美術類圖書的發展現狀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方式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放眼望去,大部分讀者不再是拿著一份報紙或者一本雜志進行閱讀,而是在電子產品上滑動指尖獲取信息與知識。與紙質出版物相比,數字化讀物具有存儲大、傳輸快、成本低、能互動等諸多特點。也正是由於這些優越性,使得數字出版在近年來發展速度十分迅猛,對傳統出版業造成了嚴重影響。
作為圖書出版類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類圖書因兼具專業性和大眾性,相較於其他類型圖書,受到新媒體浪潮的沖擊相對較小,藝術教材、藝術作品和相關研究領域的出版物依舊受到熱捧。這反映出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對於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但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讀者的需求實際上並沒有得到滿足,傳統美術類圖書更應該主動與新媒體融合。
一些出版社很早前就開始所謂的數字化轉型,但大多數都流於形式,或者說是淺層的數字化。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就是,出版社將紙質出版物制作成簡單的電子出版物,或者開一個微博或微信公眾號等。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首先是對於數字化的認識不足,不了解或者不掌握數字出版的相關知識。換句話說,長時間受傳統出版思維禁錮的人難以“跳出來”,而大多數出版社也缺乏新時代下的出版人才。
二、美術類圖書與新媒體的融合之路
由於有新技術的參與,美術類圖書在與新媒體的融合中往往呈現得更加具體和直觀,聲音、視頻的運用使得美術類突出跳出了平面的局限性,也讓讀者擁有更為形象化的閱讀體驗,增強了圖書的可讀性。除此之外,數字化讀物還為讀者提供了交互性的閱讀體驗,甚至可讓讀者直接與創作者進行對話,這是傳統美術類出版物無法做到的。
(一)美術類圖書與數字出版融合的成功案例
不同類型的圖書,與新媒體融合的方式在細節上不盡相同。對於美術類圖書來說,由於它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因而有必要建立藝術數據庫或數字化平台。通過數字化或者新媒體,讓藝術的表現更為直觀形象,讓讀者能夠有很好的互動。例如,近年來雅昌文化集團大力推出 IT 化的藝術品數據和系統集成服務,依靠多年來與各家出版機構和藝術家的合作基礎,利用長期積累的3800萬張高清級圖片數據,建成國內第一家藝術類專業電子書城“雅昌藝術書城”。不僅如此,該書城還將過了版權保護期的多種數字內容免費供讀者下載,實現了數據服務收入的新突破,通過“藝+綜合服務”和“雅昌藝術網”進一步整合國內藝術和出版資源,打造圖書館式時段,運用 IT 手段將全世界藝術圖書系統化推送到精准人群,較好地實現了傳統出版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並取得了不錯的業績[1]。
而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絲路遺技”項目也是一個很好的范例,該項目旨在保護絲綢之路沿線優秀民間工藝美術技藝及相關優秀作品,是依托互聯網及數字技術打造的線上線下綜合互動平台項目。線上平台主要包括絲綢之路數字工藝美術館、工藝美術數字教育平台、《絲路遺技》手機APP、MPR版《絲綢之路工藝美術品鑒》。 線下互動合作以線下用戶交流中心為依托。定期組織沙龍活動、線下拍賣及講座,組織線上用戶及工藝美術愛好者到傳統工藝美術的發源地進行游學等。該數字化平台為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文化的傳播方式和創新模式都帶來了新的機遇,在擁有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二)新技術在美術類圖書中的運用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成熟,新技術應用到了更廣泛的傳播領域,如MPR、AR等技術都可以應用到出版領域,而目前MPR技術在出版領域的應用相對來說較為成熟。2012年12月13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珠海舉行了“MPR國家標准應用推廣工作三省試點啟動儀式”,陝西、河南、廣東三省被批准為我國運用這一標准的首批試點省份。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在“ILSI/MPR”復合數字出版技術領域,深度發展MPR點讀技術。建立選題策劃、協同編輯、全媒體資源管理一體化內容生產平台,搭建了“ILSI/MPR”標准數字出版內容生產與投送平台。MPR版《音樂》教材與MPR《書法》復合多媒體教材在試點學校廣受好評,市場前景良好。AR技術是實體與虛擬相結合,實現定向增強的技術。2014年初,一款名為“AR學校之神奇語言卡”的少兒識字產品,在國內某一眾籌網站上創造了僅僅15小時即籌資成功的奇跡,迅速吸引各大媒體及相關從業者的關注[2]。近幾年,許多出版社都在AR技術領域進行了探索,如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在2013年的江蘇書展上曾展示過一款《採掘機械與液壓傳動》,號稱國內首部採用AR紙數互動移動閱讀技術的圖書。浙江兒童出版社《孩子的科學》系列叢書也廣受好評。當然,這種新興技術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設備的穩定程度、市場的受歡迎程度等,因而對於出版商來講,是否要投入到該領域還需要謹慎考慮。
(三)美術類圖書與新媒體融合的方法
在選題策劃方面,出版社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研判,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書籍的策劃、出版。也可以根據新媒體便於交流互動的特點,根據收集掌握的讀者意見,有針對性地進行“定制出版”,同時,將手頭的優勢資源,拳頭產品,盡可能通過多種形式與途徑使得利益最大化,例如衍生商品的銷售,組織從線上到線下的活動。
在銷售環節,除了實體店之外,也應該創新模式,構建宣傳平台,例如開通官方網站、微信、微店銷售渠道,甚至可以根據不同的銷售渠道,通過注冊會員、限時打折等形式增加讀者的粘合度。利用社交網絡平台,建立出版網絡社區等傳播載體,打通傳統出版讀者群和新興出版用戶群,著力增強黏性,廣泛吸引用戶。借力商業網站的微博微信微店等渠道,不斷擴大出版產品的用戶規模,進一步擴大覆蓋面[3]。
最后,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點是,在與新媒體的融合中,出版社要特別重視版權問題。很多紙質出版物的電子版權擁有期隻有5年,傳統出版社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電子版權資源,也使得數字出版物無法取得長期穩定的收益。
三、美術類編輯面對新媒體的浪潮的辦法
數字出版在國內仍屬於新興產業,技術資源、學習資源相對較少,存在著從業人員匱乏、相關知識薄弱、相關經驗不足等問題。在數字化時代,出版社編輯的一個緊迫任務,就是學習了解新技術,准確把握新科技新業態對傳統出版數字出版帶來的變革與機遇,掌握開展數字出版活動的必備能力。傳統編輯通過培訓與自身學習,可填補一部分的數字出版人才空缺。
(一)需要了解和掌握數字技術
編輯要懂得何為數字出版,並在了解有關知識后逐漸去掌握一定的技術,例如電子文檔的處理、網頁的制作、數據庫的應用和網絡設計技術。羅紫初教授在《論數字時代出版人才能力之培養》一文中指出,數字時代來臨,編輯出版人才必須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新的編輯業務能力,包括資源開發能力、資源質量把關能力、資源有效轉化能力、信息檢索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多媒體轉換能力﹔2.全方位的市場營銷能力,包括市場預測能力,產品包裝設計能力,宣傳促銷能力等﹔3.較強的社交公關能力[4]。筆者認為,編輯們需要將這些知識和能力進行有機融合,數字化產品的質量並不僅僅與作者的稿件水平、文字編輯有關,編輯該如何運用數字化技術將其呈現在讀者面前也是十分重要的,隻有做到這些,能成為能夠勝任數字出版一職的復合型人才。
(二)需提高選題策劃的能力
編輯要有讀者視角,要能准確把脈讀者或者消費者的閱讀習慣、閱讀需求等。而數字化時代為編輯提供了多種多樣的信息收集渠道,舉個簡單的例子,如今微博、微信公眾號的火熱與大部分讀者喜歡“淺閱讀”的方式有很大的關系,那麼對於數字出版物而言,有時候內容的精短就顯得尤為重要。高質量的信息可以為選題策劃提供合適的切入口,做出受讀者喜愛的圖書。同時,基於大數據的分析,可以更加針對性地推送信息或者進行宣傳營銷,做到有的放矢。
(三)與讀者和作者及時進行溝通
數字化產品讓編輯對於圖書的即時修改和發布成為了可能性,編輯可通過讀者的即時反饋認識到出版物的不足並及時調整,同時還可與作者進行即時溝通,完善產品,優化用戶體驗,編輯需要具有專業視角,而這種專業視角也是在當今互聯網的大環境下的新視角,即如何在編輯作品當中,能夠“召喚”更多的讀者。這就要求編輯要剔除掉劣質的內容,將優質內容進行篩選和融合,做出真正符合讀者的心意的數字化出版物。
四、結 論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出版行業正逐漸被納入更為宏觀的服務業范疇並不斷產生新的商業模式,極大地延長了出版物的產品線,實現了內容資源價值的最大化[5]。數字化浪潮給傳統美術類圖書帶來機遇的同時也迎來了不小的挑戰,由於兩者之間不同的特點,在融合時勢必會產生一些問題。如何化解問題、並且更好的融合發展,是現階段出版商需要積極探索和研究的。另外,面對出現的機遇與挑戰又該如何應對,也是出版企業不得不認真思考和解決的。
參考文獻:
[1] 管尤升.淺析傳統美術類圖書出版與新媒體的融合[J].新聞傳播,2016(7).
[2] 王健. 由3D小熊看AR技術在童書出版領域的應用[J].出版參考. 2015(10)
[3] 關於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J].中國出版,2015(8).
[4] 羅紫初.論數字時代出版人才能力之培養[J].出版科學,2009(1).
[5] 徐江濤.論數字出版背景下編輯素質的培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5).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