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題材需厚植文化根基 影視創作需融入價值觀

閱讀提要
●在網絡文化熏陶中成長起來的青年群體,是魔幻題材創作的最大推動者,其尋求新異的接受心理和審美趣味牽動著資本涌入的熱情和方向
●魔幻題材創作存在幾個誤區:重營造場景奇觀,輕營構故事﹔簡單因襲西方文化觀念體系,文化精神與傳統文化斷裂﹔藝術形象干癟蒼白,與我們的民族審美經驗、審美期待相距甚遠
●“中國性”的藝術化表達,需要在深刻把握藝術規律的基礎上,以完整的故事呈現我們關於愛與善、道德與正義等價值命題的思考,傳遞主流價值觀,給予觀眾以審美滋養和價值引領
魔幻(包括玄幻、奇幻)題材影視作品是當前熱門影視劇版圖上的重要單元。僅以“西游”題材為母本,就有《大話西游》《情癲大聖》《西游記之大鬧天宮》《西游降魔篇》《西游記之大聖歸來》《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等電影,雖然質量參差,部分作品爭議較大,但其中亦不乏優秀之作。
時代機遇是創作的土壤
伴隨著文化資源與技術應用的發掘,當前國產魔幻題材影視劇創作迎來時代機遇。就創作素材而言,一方面,傳統文化的覺醒為魔幻題材影視創作提供了豐饒資源,像《山海經》《搜神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神話志怪類文藝作品,本身就具有改編為魔幻影視作品的巨大潛質,無怪乎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將目光瞄向豐富的中國神話傳說、神魔小說等文化資源,力求從中汲取創作靈感和素材。另一方面,隨著網絡文學作為影視改編富礦的價值被“一夜間發現”,動輒上千萬點擊量的網絡魔幻和玄幻類文學作品,亦為國產魔幻題材影視創作提供著源源不斷的IP資源。與此同時,數碼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3D技術的影視劇運用,遮片繪畫、CG渲染技術、運動控制技術的採用,增強了魔幻奇觀的展現,能夠為觀眾創造出更加逼真的視聽體驗。
在網絡文化熏陶中成長起來的青年群體,是魔幻題材創作的最大推動者,其尋求新異的接受心理和審美趣味牽動著資本涌入的熱情和方向。在今年暑期檔,就有《封神傳奇》《九州天空城》《幻城》《誅仙青雲志》等一批以青年群體為主要受眾的大IP魔幻、玄幻題材影視作品扎堆熒屏和銀幕,可謂一時風頭無兩。
魔幻題材影視創作存在誤區
這些魔幻作品在為觀眾呈現“視覺盛宴”時,也引發眾人吐槽。國產魔幻題材影視創作深受西方魔幻作品的影響,但在模仿學習借鑒西方經驗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創作誤區。一是重營造場景奇觀而輕營構故事。大制作、大場面,一直是西方魔幻題材影視作品給受眾留下的主要印象之一,也是其為我們提供的重要的工業化生產樣本。一些制作者視此為圭臬,將魔幻、奇幻的場景營造視為作品的核心競爭力,不惜斥巨資投入特效、服裝、場景的打造,而對講好故事卻缺乏熱情,致使作品場面華麗、特效炫酷而故事內容羸弱難支。所謂故事為王、特效為器,無論營造什麼樣的場景,核心目的都是為講好故事服務。《魔戒》等西方魔幻作品能贏得大批中外觀眾,一個重要前提就在於以電影的方式完整地講述了一個吸引人的故事。而我們的一些國產魔幻影視作品,特效與劇情各行其是,看似場面熱鬧,實則如一幅幅浮夸畫面的堆砌。此前的《無極》《通天帝國》,近期的《九州天空城》《幻城》《誅仙青雲志》《封神傳奇》等,都有此通病。如《九州天空城》場景宏大,但與劇情和人物並無多大關聯,空顯冰冷和僵硬﹔《誅仙青雲志》的仙幻場景畫面繁復,但缺乏質感和內涵的特效畫面給人以豪奢的違和感,很難讓觀眾在內心構建出場景與思想主題間的必然關聯。
二是簡單因襲西方文化觀念體系。構建一個完整的世界體系和人物譜系,是成熟魔幻題材影視作品的重要特征。一些國產魔幻影視作品拋開文化背景,簡單套仿西方魔幻作品的人性話題和拯救主題,把東方神話、希臘神話、歐美神話以及懸疑、驚悚、動作、愛情等元素羅織在一起,力求炮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華語魔幻巔峰巨制”,但其借中國文化元素和故事外套講述西方神話主題的藝術呈現,常使觀眾產生“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觀看印象。電影《封神傳奇》可謂是這方面的典型。它把“武王伐紂”這樣一個人民反抗暴政的正義戰爭演繹成了英雄消滅黑龍的諷喻人性貪婪的故事,作品基本上脫離了民族文化背景和神話體系,充斥著對“光明之劍”“黑龍降世”“靈族”等西方神話概念的雜糅移植。這與其宣稱的要“讓觀眾看到一部精彩不斷的東方神話”相去甚遠,實質上不過是亦步亦趨地借“封神”的外套,講述一個毫無中國文化內核的西式神話。《封神演義》所遭遇的票房“滑鐵盧”和觀眾“吐槽”再次說明,文化觀念和文化精神層面上的斷裂是國產魔幻作品缺乏深厚藝術魅力的重要症結所在。
三是藝術形象干癟蒼白。與西方魔幻題材影視作品比較系統地塑造出以血為食的吸血鬼、月圓之夜變身的狼人、尖耳擅射且優雅的精靈、強壯好戰的獸人等藝術形象體系不同,國產魔幻題材在藝術形象的塑造上可謂乏善可陳,鮮能給觀眾留下富有特征的豐滿的藝術形象。例如,《九州天空城》《幻城》《封神傳奇》等所塑造的角色形象,不是“美瞳+假發套+深V曳地長裙”的“殺馬特高配”,就是黃金聖斗士、吉普賽裝飾的雷人造型,加之人物形象以“鮮”“嫩”作為賣點,角色缺乏性格內涵和情感邏輯,人物台詞個性不足、無厘頭有余,對許多觀眾來說,恐怕是使出渾身解數也難從這些“辣眼睛”的藝術形象中審出“美”來。這種“形象有之、生動不足”的角色形象,與我們的民族審美理想、審美經驗、審美期待相距甚遠,難以給觀眾帶來美感,以至於“低幼”“粗糙” “廉價”“空洞”等評價頻現。
魔幻題材影視創作需融入價值觀
文化是藝術生長的土壤,國產魔幻題材影視隻有在植根民族文化深厚土壤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才能生長得更為茁壯。
首先,應在更為深廣的領域和空間展開藝術想象和探索。較之於其他藝術類型,魔幻題材文藝作品是一種更依賴於藝術想象力、更富於探索性、更體現創造性的藝術,其藝術想象和探索的深度、廣度和角度,從根本上決定著作品是否具有撼動人心的藝術質地和獨特魅力。有藝術追求的國產魔幻題材影視創作,既要關注過往也應放眼未來,既要向盤古開天、精衛填海、蚩尤之戰等民族神話、傳說及敘事母體汲取藝術資源和創作靈感,也應在更為深廣的領域和時空中放飛藝術想象的翅膀,不斷進行富有創造性的探索和思考。更為重要的是,無論如何魔幻和怎樣想象,都應接續上來自民族文化的滋養和腳下大地的溫度,需要把藝術想象與當下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思考結合起來,在如何解決人類現實生存困境、如何構建未來理想社會、如何抵達自我等人類共同關注的時代問題上展開藝術性思考和創造性表達。
其次,應更加自覺地融入和建構富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價值理念。這不僅僅是中國元素、文化符號的簡單點綴、直貼硬挂,而是立足民族文化背景、價值傳統和美學精神,努力提供關於前述問題的中國想象和思維方案,努力創設這個時代的中國神話、中國傳說、中國寓言,努力表達和傳播中國價值、中國精神、中華審美旨趣。此“中國性”的藝術化表達也絕非刻意尋求“另類”之一種,而是需要在深刻把握藝術規律的基礎上,以完整的故事、自洽的邏輯、圓潤的藝術,豐滿地呈現我們關於愛與善、道德與正義、犧牲與奉獻等價值命題的思考,在寓教於樂中傳遞這個時代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在潤物細無聲中給予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以審美滋養、思想啟迪和價值引領。
此外,應著力塑造能夠立得住、傳得下的新的經典藝術形象。藝術形象是影視作品的核心,經典的藝術形象往往具有可持續開發的藝術魅力,並在不斷改編、演繹的過程中被賦予更加豐富的內涵,從而散發出熠熠生輝的藝術魅力。西方魔幻作品中的“吸血鬼”系列如此,國產經典藝術形象如孫悟空亦然。國產魔幻題材影視創作在爭相開發已有的經典藝術形象的基礎上,也應著力從民族文化的藝術形象長廊中發掘新的形象資源,努力塑造既富有民族文化特征又有時代內涵的新藝術角色,用心打造出具有跨時代藝術魅力的新經典藝術形象。這既是單個作品應懷有的藝術追求,也是在為國產魔幻題材創作鋪設更為寬廣的前行之路。
(胡友筍 張修寧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新聞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