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為何風靡世界 用科學"點化"電影創新靈感

科幻電影是電影制作風險控制、工業集成和市場效應的集合體,體現了電影工業的最高水平。2015年,科幻電影佔美國電影年度總票房的25.71%,如果未來五年內我國電影市場按照業內普遍預計的那樣達到800億元的話,科幻電影如能佔其20%,票房規模就將達160億元。然而,我國近年鮮少見到科幻片,其拍攝的經驗積累更是少之又少。從這一角度來說,要激發中國科幻電影市場的創新活力,不妨先了解圍繞科學主題進行電影創作的技巧和策略。
電影已成為重要的科學傳播工具
在電影產業發展的初期,科幻電影屬於冷門題材。然而,隨著電腦特技的突飛猛進,這種情況在二十世紀末發生了很大轉變。今天,科幻電影已經成為電影中一大門類,甚至擁有一大批忠實的“粉絲”。科學是真理,而科幻電影則是幻想。如果想要學習科學、了解科學家的工作和他們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幻電影也許不是最可靠的信息源,但如果為了表現戲劇沖突,達到喜劇和浪漫的效果,那麼科學家也可以以各種角色出現。
電影創作的技巧和經驗可以更好地傳播科學。實際上,科學概念或知識正是通過文字、數字媒體和藝術等多種形式傳播給大眾,電影是最有力的渠道之一。計算機成像技術的出現,更進一步擴大了電影作為媒介的視覺沖擊力,電影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科學傳播工具。
科學傳播的重點應該放在科學問題的精確性和准確性上,但很多與科學相關的電影卻表達得不夠准確或過於簡單化。在這一方面,電影創作最吸引人的創新點是:將科學問題無縫對接到電影故事中,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事實上,為了滿足劇本的情感訴求,國外的電影編劇會要求簽署創意許可協議,從而不受科學原理的限制進行自由創作。這會導致不准確的科學事實融入電影故事,但即便如此,這也是一種與科學接觸的形式。無論融入電影裡的科學是准確還是不准確的,都有可能以科學的想法激發觀眾的興趣,並鼓勵他們參與更為廣泛的科學討論,這是非常寶貴的。
未証實的科學理論也會產生奇妙的藝術效果
不論一個電影是否與科學相關,創作技巧或策略都是重大的挑戰。一個電影最吸引人的是主人公的情感和故事情節,而主人公的情感和故事情節聯系在一起,推動故事的發展。以往傳統經典電影中,主人公會經歷利益沖突、斗爭或其他挑戰,引發觀眾感情上的共鳴。然而在這些電影中,科學並沒有成為表達的主題,科學只是呈現為電影中某些先進的設備,促使電影產生戲劇性沖突,讓觀眾產生更強的視覺享受。但在今天,隻有將科學融入電影故事的情節中,電影才有可能引人入勝,從而也能促進科學的傳播。
人的大腦會對故事產生強烈的渴望,並對結局非常好奇。電影創作者的職責就是滿足人們對於故事的渴望,使這一過程成為誘發生物學上“超常刺激”或增強刺激感的藝術設計。研究人員已經証實,我們的大腦更容易儲存那些帶有強烈情感的信息。因此,與其簡單地“傳播”科學信息給觀眾,不如把要傳遞的科學信息融入情感中,這樣觀眾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並記憶科學信息。
互聯網的出現使科學更接近公眾。因此,觀眾要求科幻小說家的創作更加科學,同時要求電影更接近科學,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但如果為了劇情的需要,觀眾也願意原諒科幻電影中某些不准確的情節。例如,電影《火星救援》中主角馬特·達蒙在火星的大風中受傷,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因為火星稀薄的大氣層不會形成風,但這並不影響《火星救援》大受歡迎。
對於一些還未完全証實的科學理論,將它融入電影還會產生奇妙的藝術效果。例如,基於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黑洞理論”的電影《星際穿越》,主要講述了一隊探險家利用他們對虫洞的新發現,超越人類太空旅行的極限,在廣袤的宇宙中進行星際航行的故事。
在這一方面,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了“科學與娛樂交流”項目,將娛樂界人士與科學家聯系起來,利用新的技術在電影和電視節目中創建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電影《阿凡達》就是科學家利用新開發的視覺技術,幫助電影導演創建了一個虛幻的“潘多拉”星球。
尋找科學探索中的沖突、高潮和解決
美國還出現了針對科幻電影的影評脫口秀節目,這類節目會挑選《星際穿越》《火星救援》這樣的科幻電影,邀請一些科學家作為嘉賓對其中的科學技術進行介紹並與現場觀眾討論。
這些影片的共同特點就是利用敘事、拍攝角度和人物互動的技巧,吸引人們進入電影故事。實際上,每一個科學發現都有故事,而且是個人或團隊在一個難題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故事。如果問科學家這一連串問題——“這個故事會有驚喜嗎?為了得到這些結果,你付出了什麼?這些發現如何改變別人的生活,是更好還是更壞?誰將會投資於這項研究?它會怎樣影響歷史、現狀和結果呢?”那麼,答案其實已經與標准電影情節中的三個基本階段——沖突、高潮和解決一一對應,而理解人物性格和動機的關鍵問題是“這個人想要什麼”和“他們如何去得到它”,而科學難題的解決過程恰恰能回應這樣的問題。
如果電影編劇能夠依據這些因素來撰寫這個故事,結果也許會很不一樣,而從新的視角告訴公眾一個探索未知的偉大故事,也是一種莫大的樂趣。
(由科學媒介中心提供)(王雷 李麟輝 編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