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青少年迷戀"二次元世界" 是避風港還是誤入歧途?

2016年10月10日07:29 | 來源:法制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面對失措的二次元青春期

二次元,你了解嗎?

“二次元,家長眼中的動漫集中營,一個不可以耗費過多時間接觸的空間,而對於我的大多數同學來說,這裡卻是隻屬於我們自己的世界。”剛剛升入初三的“中二病少女”(網名)在她的微博中這樣寫道。

市場調研機構艾瑞咨詢在2015年發布了《中國二次元行業報告》。報告指出,二次元主要包括動畫(非低幼)、漫畫、輕小說、游戲等四個方面。數據顯示,2014年核心二次元用戶達到4984萬人。其中,77.6%為90后、15.8%為00后,且80.8%為在校學生。

8月19日,上海,ComiCup魔都同人祭。

沖破了父母的阻撓,“中二病少女”在完成了“超強度”暑期課業任務后,終於贏得了一張進入ComiCup同人祭的入場券。

在這個三次元(與二次元相對應,即“我們所存在的這個次元”,也就是現實世界)不明是非的地方,一群色彩斑斕的coser(角色扮演者)花花綠綠結伴而行。他們個個神採奕奕,他們多是中學生和大學生,他們是二次元的主力軍。

那麼,困擾許多家長和孩子的問題來了:二次元世界究竟會是青春期孩子的避風港,還是會讓他們誤入歧途的亞文化圈?

走進二次元文化前世今生

動漫已經風靡了幾十年,無論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還是已經成年的大人,不分年齡被圈粉的不在少數。

但二次元,是一個全新的文化符號。

“二次元可以說是一種舶來品,是對一種階段性文化現象的描述。”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說,所謂二次元,事實上是指依靠網絡聚集並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動漫愛好者群體,其本身帶有現實與非現實的屬性。

孫立軍介紹,世界的動畫大國,首推美國和日本,而兩國的動畫作品風格也有所不同。當《灌籃高手》《美女與野獸》等作品走入國內,人們忽然發現動畫不僅僅是學齡前兒童的專利,高中生、成年人都找到了適合自己口味的作品。2012年,文化部發布了《“十二五”時期國家動漫產業發展規劃》,這是動漫產業首次進行單列規劃,意義非凡。政策的不斷完善,也讓二次元產業在中國有了發展的機會,慢慢變成了一種產業。

探究二次元青春期形成機制

“我們二次元的人……”採訪中,“中二病少女”幾次以這句話作為開頭。

這個十四歲的女生在微博上晒出了她穿去ComiCup同人祭的衣服——一套淡藍色洛麗塔洋服。洋服是她花300多元從淘寶買來的,是一件滿是蕾絲、碎花的蓬蓬裙,是二次元世界中常見的款式。

然而“中二病少女”的父母並不十分支持孩子的二次元生活圈。“不是我們不允許她有愛好,可是她明年就要面臨中考,她到現在還沒有意識到,學習在目前的階段比她那些興趣愛好重要得多。沒有一個好的前途,以后還談什麼興趣愛好。”顯然家長的情緒有些激動,“而且我們看過她喜歡的一些漫畫,有些露骨、暴力的畫面,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看嗎?”

在三次元世界中已經是一名研一學生的“易兔頭”回憶,高中時期的她並不是老師眼中的優等生。雖然在市重點中學讀書,但成績和那些學霸比起來有很大的差距。

“那是我最沉迷動漫的時候,放學回家就打開電腦看‘火影’,幾乎不做功課,自習課也沒有把時間用在學習上,所以成績就越來越跟不上了。”“易兔頭”回憶說,自己沉迷動漫一部分是出於喜愛,但也是逃避課業帶給她的壓力。

“但我和如今的二次元孩子還有些不同,我並不沉迷於二次元,動漫只是我的愛好,相比於一些不願意跳出二次元的孩子來說,我現實得多。”“易兔頭”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當被問及當時父母的態度時,“易兔頭”表示他們比較理性。“我父母當時並沒有逼我讀書,反而在高三的時候給我請了美術老師,后來我就走上了學習平面設計的道路。”

“青春期孩子的心態,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失措。”心理咨詢師盧悅說。

在盧悅的職業生涯中,有豐富的案例顯示,青春期的孩子處在自我標准形成時期。他解釋道,家長在孩子更小的時候給他形成了一定的社會標准,而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他就像神農嘗百草那樣,開始自我探索,逐漸形成自我標准。

“對待青春期的孩子,家長首先要有一個態度,就是不要和他玩‘叛逆游戲’。”盧悅說,我們總是討論未成年人的保護,家長除了最基本的人身安全的保護外,還有性格、心理健康的保護義務。對於處在自我標准探索期的未成年人,簡單粗暴的壓抑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反而可能導致青春期后置,難以融入社會。

盧悅指出,就如普遍討論未成年人沉迷游戲、網絡一樣,這種沉迷只是一種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孩子在家庭、學校等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理解、肯定和支持,這是家長和老師作為成年人在責任上的缺失。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也認為,未成年人出現逃避現實、暴力等不良行為,歸根結底是由於親子關系出了問題。

“沉迷二次元不能自拔,只是導火索,並不會直接引爆兩代人的對立沖突。”李玫瑾說,一個沒有包容、沉重壓抑的家庭環境,才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堆滿炸藥。

“良好的家風可以給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好底色,家庭教育就是家風熏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趙忠心說,列寧的夫人克魯普斯卡婭曾說過,“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出現了問題,那家長一定有責任。

趙忠心認為,家庭教育應當是家庭成員間的互相教育,父母也要從孩子身上尋找值得自己受教的地方,教育互動才能使得家庭關系逐漸走向和諧。

科學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

“易兔頭”認為,為了保護未成年人形成健全的心理,對於一些充斥著暴力、色情、迷信等元素的作品,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例如制定規則,對動漫、電視劇、小說等進行分級。

她舉例說,中國小孩都看過《蠟筆小新》,但在日本,這部動畫片卻是標准的成人動漫。不隻如此,許多韓劇在片頭會標明15歲以下不得觀看。

孫立軍對此表示認同。他說,早期國內將動畫認定為小孩子看的,因此從編劇到配音都極盡幼稚童趣之能事,把觀眾年齡層次定位在一個想當然的低谷中,發展不好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可在日本,動畫片分為了3個等級,分別面對3歲至12歲、12歲至18歲和18歲以上的年齡層。美國更是把動畫片做得老少皆宜,如《獅子王》。

“分級可能是未來最合理的模式,但在目前無法立刻做到的情況下,我認為需要從三方面來給青少年最純淨的動漫空間。”孫立軍指出,首先,電影電視動畫等文化主管部門需要加強監管,切忌不作為﹔其次,制片方、投資方在引入或投資動漫作品時,需考慮文化本身的意義﹔最后,作為核心的創作者,不要盲目追求所謂的點擊量,塑造健康、正面的價值觀更為重要。

作為一種階段性的文化符號,孫立軍認為,二次元目前的商品屬性過於濃重,應當更加注重其作為文化的公益性、傳播性和影響性,尤其是對未成年人心理發育的影響不容忽視。

李玫瑾認為,現行未成年人保護法缺少對於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護的規定,值得關注。關於文化作品,除了分級之外,對於未成年人更易接觸到的動漫、游戲等,應當由相關部門進行審查。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正是嘗試的年紀,其實我是鼓勵孩子多接觸一些文化元素的。”李玫瑾說,“但是對於那種直接宣揚暴力、教唆犯罪的作品,完全可以直接舉報,讓它從孩子的視線中消失。”

李玫瑾認為,青春期的孩子充滿好奇與激情,想要接觸各種新鮮刺激的事物,是這個年齡段的普遍現象。家長應當寬容、包容,在充分了解孩子細膩心理過程的同時,給孩子獨立判斷的機會。“我相信大部分孩子可以從沉迷的狀態中走出來。”

同時,李玫瑾呼吁,動漫創作者應當創作出更多有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緩解青少年心理壓力的優秀作品,例如《海爾兄弟》《一休哥》《瘋狂動物城》等,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正面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孫立軍建議,國內的動漫創作者應當立足於本土文化,在借鑒與吸收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創作出適合廣大受眾的、富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品。(記者 張瓊輝)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