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6年7月上

規范網絡用語是紙媒的責任和擔當

鄭晉鳴
2016年10月10日14:03 | 來源:青年記者
小字號

時代的發展和傳播媒介的進步,不斷催生新的語言風格與形式。幽默活潑、讓人耳目一新的網絡語言頻頻見諸報端,讓向來嚴肅庄重的紙媒傳遞出“與時俱進”的氣息。但值得注意的是,“逼格”“蛋疼”“然並卵”“屌絲”等不雅網絡語言泛濫成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入侵”傳統紙媒。為博人眼球,不少市場類報刊甚至肆無忌憚地使用網絡低俗語言作標題,例如《萌萌噠球童,足聯派來的逗比?》《四川“蛋疼”車禍 4萬枚雞蛋碎了一地》,類似的“標題黨”深諳“新聞賣點”與“網絡熱點”,看似出奇制勝地迎合著受眾獵奇求異的心理。

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新媒體時代,紙媒中融入網絡語言所特有的活潑幽默等優點,以適應這個時代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趨勢本無可非議。網絡語言的誕生、擴散,乃至滲透到傳統紙媒中,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但遺憾的是,不少粗鄙化的網絡低俗語言由線上發展到線下,以裂變式的傳播擴散到紙媒中。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2015年發布的網絡低俗粗鄙語言的報告顯示,“尼瑪”“屌絲”“逗比”位列前三,“磚家”“叫獸”“你妹”等也榜上有名。當這些詞匯“倒灌”,雖然短時間內能為紙媒謀取利益,但本質上是嘩眾取寵、急功近利的思維在作祟,也是缺乏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的體現。長此以往,必將削弱紙媒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有學者從生態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語言是一個生態系統,會受到外物的污染。而網絡語言是現代漢語最嚴重的“污染源”。我認為,網絡語言“入侵”傳統紙媒,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新媒體對紙媒的沖擊。我國大部分紙媒是自負盈虧的,在新媒體的強烈沖擊下,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部分紙媒不得不緊跟潮流,借力新潮、個性的網絡低俗語言來吸引受眾,從而擴大發行量。這勢必導致紙媒著力追求形式上的新奇,逐漸忽視報道深度和內容質量。

另一方面,關乎這個社會與時代的文化精神。美國媒體文化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其結果是我們將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不規范、庸俗化的網絡語言挑戰著這個社會原本固有的文化觀念,給人們帶來“縱情的話語狂歡”。

作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光明日報》對網絡語言的態度非常鮮明:有取舍、有擔當、不迎合。自從1949年創刊以來,《光明日報》就保持獨立思考的媒介態勢,團結廣大知識分子,突出文化特色。在網絡語言風靡的今天,《光明日報》始終以高度的理性,把握好使用網絡語言的尺度。對於符合時代特征、能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網絡語言要發揚,例如《成都出台最給力人才新政》《為美德點贊 向模范學習》,這裡的“給力”“點贊”就用得恰到好處。對於庸俗的網絡語言,一律拒之門外。

此外,《光明日報》還高度關注和思考網絡語言的使用情況,曾刊登《網絡語言“熱”背后的“冷”思考》《網絡語言盛行:“新意迭出”還是“漢語危機”?》等文章,對網絡語言的使用現狀和規范進行深度剖析。2015年8月15日,《光明日報》以《規范網絡用語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為題,整版刊登“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專題座談會發言摘登。

強大的流行力量往往會讓集體失語,而語言規范的步伐相對滯后。媒體是文化的傳播者和代言人,紙媒更是以其“白紙黑字”的庄重感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堅守社會責任,傳承語言文化,將違背社會道德的網絡低俗語言拒之門外,促進我們的母語向健康、規范、高雅的方向發展,積極傳播核心價值觀,是紙媒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鄭晉鳴 光明日報江蘇記者站站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