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6年8月下

境外實習:高校新聞教育的國際化實踐

董光鵬 宋欣政
2016年10月10日15:24 | 來源:青年記者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連接中外、溝通世界”。其中,“連接中外、溝通世界”意味著“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僅需要新聞傳播業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還要在高校新聞教育上下功夫。通過高校新聞教育的國際化實踐,培養一批政治立場堅定、專業技能過硬、深諳國際傳播規律的新聞人才,從而為新聞傳播業輸送新鮮血液,以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外宣旗艦媒體。境外媒體實習,正是實現新聞教育國際化的一種嘗試。

新聞教育國際化

高等教育國際化意味著教學、科研等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合作與發展,它是全球多元觀點交流碰撞的動態過程,通過把一些國際理念與管理方式引入到高等教育,培養兼具專業技能和全球視野的學生。為適應這一趨勢,我國政府制訂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速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例如,支持中國高校與世界高校展開一流合作、鼓勵學生出國留學和國際學生來華留學、中外合作辦學、建設孔子學院等。

新聞教育的國際化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國際傳播力、提升國家話語權的必然要求。為了滿足“地球村居民”的信息需求,新聞資訊的傳播打破了過去國家之間的物理界限,信息得以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通,新聞傳播的國際化特征日趨明顯。然而,由於歷史與現實的因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新聞信息的流向並不合理,國際新聞傳播存在不客觀、不平衡、不公正現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西方國家的文化霸權。“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我國高等院校的新聞教育,必須以一種全球的視野和嶄新的姿態迎接一切機遇和挑戰。”①

實現新聞教育的國際化,有多種方式。例如,美國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新聞傳播學院的國際化培養路徑是,確立國際化辦學理念、招收國際化學生、在全球范圍招聘優秀教師、開發國際性課程與項目、建設國際化的校友智庫。②而在中國,越來越多的新聞院校通過輸送學生出國交流、引進國際師資力量、改革傳統課程體系等方式積極探索新聞教育的國際化路徑。其中,境外媒體實習是眾多新聞教育國際化嘗試中的一種。

創造境外媒體實習機會

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聚集了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中央級媒體,這使得在京新聞院校在實現新聞教育國際化、培育國際新聞傳播人才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由中宣部、教育部及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支持開展的“國際新聞傳播碩士海外實習項目”就面向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國際新聞傳播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通過“單位推薦、專家評審、擇優錄取”的選拔辦法,最終通過面試的獲選者將前往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新社六家中央級媒體的駐外分支機構實習3∼6個月。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則定期選派優秀學生到美國時代華納公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香港TVB等機構實習,從而確保10%∼15%的學生有機會參與境外媒體的實習與交流。其中,與香港TVB合作的實習項目已開展了十多年,先后有20多名優秀學生赴TVB新聞及資訊部學習交流。

暨南大學作為“百年僑校”,在海外華人交流、華文媒體研究方面擁有豐富的資源。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培養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分別與《南方日報》海外版“今日廣東”、《印度尼西亞商報》《歐洲商報》等新聞機構共建海外華文媒體實習基地,以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試圖打造海外華文傳播教育中的“黃埔軍校”。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則秉承“國際本土化,本土國際化”的辦學宗旨,在李嘉誠基金會的持續資助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境外實習機會。學院先后選派學生到台灣地區媒體(中央通訊社、台灣旺報、NOWnews、中天電視台、TVBS等)、香港地區媒體(香港大公報、星島日報、AM730、有線電視台、澳亞衛視、中新社、商報等)、馬來西亞媒體(ETV等)、日本媒體(AriTV等)等境外媒體實習。

培養國際新聞傳播人才

通過境外媒體實習培養國際新聞傳播人才,不但使學生獲得外文交際水平和新聞業務能力的提高,還拓展了學生的世界眼光和國際思維,幫助學生從不同文化價值、觀點、態度出發,觀察與認知國際交往中的各項議題。

“跨文化交際是指,在特定的交際環境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母語或者目的語)進行的口語交際。”③境外實習提供了跨文化交際的廣闊空間,學生在境外實習交流,除了工作中要與當地人打交道,工作之外也要與當地人進行生活溝通,這都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機會。然而,由於文化背景、社會環境、規范系統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際之初,難免產生文化碰撞、交際隔閡甚至人際沖突,這往往與學生對境外國家或地區的刻板印象、偏見以及自身文化或國家優越感密不可分。但如今,面對陌生新鮮的環境,長期被置身境外就要靠學生自身主動去觸摸和體驗他者文化,從而打破了擬態環境呈現的部分真實,減少對境外國家或地區的偏見,學生認識到世界多元價值的存在范式,從而更加理性地看待跨文化交際中的分歧與沖突,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國際新聞傳播工作者。

在國際新聞傳播的一線,學生鍛煉與學習到的不只是業務技能。在日后的國際新聞生產與制作中,他們能夠以尊重個人價值、尋找文化共同點的立場態度出發,選擇對方文化傳統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雖然境外媒體實習已經在國內諸多新聞院校展開,但並不是所有的院校都有條件為學生創造境外媒體實習機會,而且在實際操作中,境外媒體實習也存在一些問題。

1.實習媒體非真正的境外媒體

境外媒體實習單位,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黨和國家主管的外宣媒體,另外一種則是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本地媒體。從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需求來說,新聞院校對這兩類實習單位都需要派遣實習生,尤其是后者。但就目前而言,境外媒體實習多是依靠新華社、中新社等國家媒體的駐外分支機構,這導致實習生雖在境外,但大部分時間仍與國內媒體人交流,新聞生產制作也多受國內體制機制影響,並不能完全掌握國際新聞報道的話語方式。要了解境外民眾的視聽閱讀興趣,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就需要新聞院校派遣實習生去“土生土長”的境外媒體實習,尤其是紐約時報、美聯社、英國廣播公司等具有廣泛世界影響力的本土型境外媒體,以更好地掌握國際新聞的生產規則與傳播機制。

2.語言溝通不暢

熟練的外語交際水平是境外媒體實習的第一要求,但是在新聞院校,特別熟練掌握一種或多種語言的學生只是少數,這使得很多業務能力優異但過不了語言關的學生無緣境外媒體實習,境外實習也因而成為一種小眾項目。為了避免實習生的語言交流障礙,新聞院校可以讓部分學生在以漢語為報道語言的華文媒體機構實習,增加在港澳台與部分東南亞地區華文媒體機構學習與交流的機會。例如,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就為外語能力不突出,但在其它方面非常優秀的學生提供了在台灣、香港兩地媒體實習的機會。另外,境外媒體實習對攝影、攝像記者的語言要求並不高,完成基本的拍攝任務是該類實習的重要考核標准。所以,新聞院校在這些特定類型記者的選拔上,可以適當降低選拔標准,語言能力隻要滿足日常基本的溝通即可。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新聞院校在選拔學生時對語言使用的考核標准制定不合理,僅以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雅思或托福書面成績作為唯一的參考標准,使得學生在外文學習中以考試通過為目標,不重視語言的日常應用。

3.經費支持匱乏

組織境外媒體實習需要耗費較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資源。無論對於學生還是新聞院校來說,都是非常大的開銷,這也是限制其它新聞院校開展境外媒體實習的因素之一。在經費支持匱乏的情況下,各地新聞院校要結合自身實際,開辟多元的資金支持通道。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作為國內一流的新聞院校,借助自身的資源優勢,與政府相關部門展開合作,組織多位優秀國際新聞傳播碩士赴海外實習。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是地方院校,但依靠李嘉誠基金會的大力資助,也能為學生境外媒體實習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2007∼2015年,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僅境外採訪項目就遍布三大洲的13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0名老師參與,181名學生受益。

結 語

我國的經濟實力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國際話語權未伴隨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提高。在這一背景下,“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對於高等新聞院校來說,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貫徹落實新聞教育的國際化戰略。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汕頭大學等高校都已開始嘗試通過境外媒體實習來訓練具有潛質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但在實習單位的選擇、語言的溝通、經費的支持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從而制約著高校開展境外媒體實習項目的深度和廣度。

為此,黨主管的境外媒體及其分支機構,應以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國際主流媒體”為目標,為學生增強國際新聞傳播能力提供更多實習機會﹔針對學生的基礎教育,應增加外文學習中口語表達、書面書寫的教授與考察權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同時,高校要注重專項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通過與媒體合作共建實習基地、尋求政府專項資金支持、有效利用民間資本等方式為境外媒體實習提供保障。以上三個方面,是扭轉我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匱乏局面的有效途徑。(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注釋:

①申凡 陳奕奕:《新聞教育本土情懷下的國際化選擇》[J],《學術界》,2005年第2期

②羅良清:《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國際化培養路徑研究》[J],《教育評論》,2015年第5期

③吳為善 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M],商務印書館,2009年4月第1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